移動,人類古老而年輕的夢想
時間:2022-05-28 10:48:00
導語:移動,人類古老而年輕的夢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什么說汽車是“改變世界的機器”,緣何眾多強國均把汽車工業確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文化的本質是什么,為何美國人能挺起胸膛說開車是其與生俱來的權利?有著悠久的車文化五千年文明古國為何沒有成熟的汽車文化,當起步更晚的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工業品紛紛走到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緣何中國的汽車工業依然是學步的孩童、汽車設計更是嗷嗷待哺的嬰兒?移動設計的涵義及相關因素是什么,國內設計教育及設計師的培養的瓶頸何在?未來汽車設計將駛向何處,為什么說本土化設計是中國設計師躋身汽車設計行業的根本所在?交通工具與一般的產品有何不同,如何跳出設計中眾多因素制約的制約,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設計?
四年磨一劍,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汽車設計專業畢業生,帶著上述問題涂抹了一些應該寫的文字;據說明年清華美院要上交通工具設計的本科生,有點太晚了,但不失為一樂事。要離開校園去做一些事情了,更加想念清華美院、江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因共同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朋友們;如果沒有和他們的交流、爭論,就不會有以上那么多的感觸,自己那份遙遠而迷茫的夢想更無以延續至今日,也想借此表示謝意。
[關鍵詞]移動設計設計新理念汽車新技術
自誕生那一天起,經過眾多發明家、工程師、藝術家、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吸收了世界無數的新技術,汽車已經成為一種精巧絕倫的高科技產品;作為“改變世界的機器”,她是連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紐帶,人類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結晶,汽車的百年史凝聚著近百年人類工業文明的全部成果。早在1994年,國家就把汽車工業確立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家“十五”計劃更表明:在“十五”期間要大力發展交通,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同時,在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過程中,汽車的使用是個性權利的延伸和個人主動性的象征,汽車創造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內容,使社會的文化素質、心理因素、道德因素都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是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美國人的奢侈、豪放、創新,英國人的古典、保守、華貴,日本人的纖巧、精明、儒雅,德國人的沉穩、含蓄、嚴謹,法國人的浪漫以及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都可以一覽無余。那么,我們給世人的又是怎樣一種感覺呢?19世紀以來,這個國度一直經歷和承受著種種震蕩、變遷,雖有鼓舞人心的時刻,更多則是撕心裂肺的陣痛:直至二十世紀初,她才不情愿的來到了“閉關”的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與中國,一邊是車輪滾滾,一邊卻硝煙彌漫,而汽車在中國一晃又是50年的空白;1953年我們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又將是50載的花開花謝,當起步更晚的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工業品紛紛走到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中國的汽車工業依然是學步的孩童,汽車設計更是嗷嗷待哺的嬰兒。不可否認,我們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車文化,卻沒有形成自己成熟的汽車文化;也正因為她是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的象征,并且無論是在開發還是生產過程中都融合大量最新科學技術,汽車設計還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整體設計水平(不僅僅是汽車設計)。
因此,開發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產品并走向國際市場,是每個汽車制造商和設計師的夢想與榮耀。
一、移動設計的涵義
設計是自人類生活的開始而不是工業革命之后才產生的;至少到今天,國外學科中設計(DESIGN)、藝術(ART)、工程(ENGINEERING)的界限還是很明晰的。“文飾”、“美術設計”、“造型設計”、“設計藝術”這樣的“大眾詞匯”在設計進入中國二十多年后尤為扎眼,從事的事業不為人解與自身的孤傲并存更是揪心;至于汽車這樣的完全“舶來品”看看國內開設汽車設計專業為數不多的院校,更是慘不忍睹:工科的嫌藝術的不懂專業知識,藝術的又埋怨工科的缺乏創造力。也許汽車設計師真的要像國外那樣專門培養。
移動的夢想,人生而有之。浩瀚的宇宙里,最強悍、最無情的莫過于時間和空間,它創造一切又毀滅一切;人類的地球文明不過是短暫的存在,任何人在時間面前都不由感嘆自身的渺小與無奈。自生命開始我們的祖先就沒有停止過穿越時空的設想與探索:嫦娥奔月、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近百年來人類認知與實踐的加速度更是令人歡欣鼓舞:第二宇宙速度可以把我們送到別的星球,并且好幾個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而相對論則闡明了時間、空間的非絕對性:一切空間尺度都因運動而收縮,一切涉及時間的過程(生命過程、粒子壽命等)都因運動而膨脹。這些都使生命在于運動古語倍增新意;滄海桑田,至今這一切早已深深的溶入我們的荷爾蒙(HORMONE)中。
1、移動設計的相關因素
1886年汽車誕生,沒過幾年《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首次提出了“AUTO-MOBILE”(自主-移動)概念,更是人們對這種“新生兒”近似本能需求的最佳描述。汽車在本質上是一種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則在于在一定的時間內使主體(人或物)完成相應的空間位移。如此,人類這種最原始的愿望和夢想就落到了汽車設計師的肩上,汽車設計師自然而然成了的“移動設計師”(MOBILITYDESIGNER)
但是,人—移動(HUMAN-MOBILITY)所構成的系統遠沒有如此簡單。如前所述,在滿足人類愿望、創造空前的文明同時,移動還給自然、社會、道德以巨大的沖擊,甚至是一種災難?。偟捏w現為廣義的汽車文化)這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汽車也沒有如最初設想那般給人類以“自由、自主”的移動。因此,移動設計師必須重新審視設計系統中的諸因素,以期“挫萬物于筆端”。
縱觀設計系統中諸因素,設計的地位一目了然:連接和溝通系統中的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產品(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
所以,以人為出發點,移動設計首要解決以下問題:
◆人--本身即移動--情感、個性、渴求
◆人--產品即移動--安全、舒適、便利
◆人--環境即移動--環保、能源、社會
2.移動設計與人、移動設計與技術、移動設計與環境
“產品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近百年前設計先驅的呼聲依然是指導今日設計的不二準則?;仡^看看設計史給人以誤導的“浮夸主義”、以市場占有為目的“計劃廢止制”,有必要重新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正是人的不同需求導致了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勞動生產和創造,不同人群的真實情感、個性需求應該得以充分尊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推動設計發展最終動力,它正是通過設計這座“橋梁”直接轉化成生產力并且應用于生活中;科學技術還是一把“雙刃劍”,在它推動人類歷史車輪前行的同時,我們還切身的體會到前工業時代的“機器粗暴”、感受到商品經濟時代的“功利主義”、并察覺到信息時代(后工業時代)“數字冷漠”的來臨??梢韵胂螅绻麤]有正確的理念的引導,最終只能是導致科技的異化和陷入盲目的科學主義。值得慶幸的是,這把劍是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只要牢牢把住“人”這一“劍柄”,給人類以“人文關懷”,科學技術就將真正的服務于人、做人類永遠的朋友。
大自然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礦物燃料日漸減少并終將枯竭,全球變暖和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類在滿足自身移動需求的同時也在一步步毀滅自己的生存空間;在未來五年內,僅我國政府就將耗廢7000多億元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社會環境與我們共融共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汽車旅館、餐廳、汽車身份證、汽車贊禮,社區、衛星城、鄉間別墅,移動改變了城鄉結構、人口結構、人際關系;大氣、噪音、振動、交通堵塞都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百年“顯赫戰功”還使之成為人們談“車”色變的“移動殺手”:僅與汽車相關法規足以塞滿一個書架。
3.移動設計的出路
現代科技一日千里,汽車在百年滄桑之后不免有些老氣橫秋,甚至被淪為“明日黃花”。因此,只有最大限度開拓設計師的思維,深入發掘人的內在需求,充分吸收、利用現代科技和新材料,同時以全局的長遠的目光兼顧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要求方可能有所突破;也只有這樣,汽車文化才不會成為“夕陽文明”。
二.未來汽車設計新理念、汽車新技術
設計不是藝術,更不是美術,而周遭“畫”汽車的人(直至師者)卻不鮮見;設計不排斥美術,尤其不排斥藝術,它借用了后者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卻決不應沉溺于純粹形式的更迭與變換。不可否認,我們追求富有吸引力的設計;但也許交通工具和一般的產品就是不一樣,制約因素太多太多以致于設計師不經意的一筆都會是致命的。我們期待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在明確移動設計及其相關因素之后,我們將結合以上的分析對未來汽車設計新理念、新技術作大膽的設想和展望。至于目的,與其說是提供一些設計師必需的專業知識、基本理念以面對重重障礙(科技、工藝、生產、環境、各種性能等)不至于畏手畏腳、反反復復,不如說是期望他們能“化被動為主動”,最大程度解放自己,通過活用這些新理念、新科技、新材料來展開創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設計。
二十一世紀的汽車整車發展趨勢是個性化、人性化、本土化、系列化、模塊化、輕量化、小型化、電子化、信息化。車型將更豐富多彩,其間的差異會淡化,鮮明的色彩及多樣組合層出不窮;到2010年,汽車上會有很多大功率電子設備,無線通訊系統將汽車與基地站及其它汽車連接在一起;鋁、塑料、增強纖維復合材料等高強度輕質材料以及納米技術將成為汽車的主要材料;法規依舊是發展的重要動力,汽車尾氣排放(甚至其它泄露方式)仍將是法律關注的焦點,限制會越來越嚴格并向零排放逼近;環境、經濟問題將迫使我們研究開發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對礦物燃料的依賴的代用動力裝置;汽車安全(尤其是行人安全)也將是汽車設計、制造、使用中的重要課題,是汽車發展的方向之一。
1、移動--情感、個性、渴求
從此角度出發的汽車設計趨勢首先體現為個性化、人性化、本土化,其次還有電子化、信息化;賴以支撐的主要有產品語義學、人機工程學、工業工程學以及新材料技術、信息/通訊/多媒體集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汽車市場將進一步細分,新的車型出現會導致新的汽車分類以滿足人們不同使用目的、使用時間、使用地點、使用人數的要求。交叉車型汽車(CrossoverVehicle)是下一個潮流,將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轎車(Sedan)、旅行車(Van)、皮卡(Pickup)和運動型多功能車(SportUtilityVehicle)的特性,如轎車的路面行駛性能、旅行車的靈活多變、SUV的全天候全環境等。它在這一兩年國際車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幾乎成了各大廠商市場競爭游戲的代名詞;剛過去的2002北美國際車展(NAIAS)上,這股熱浪甚至沖出休閑車、運動車的框框,燒到高級乘用車、豪華轎車上。
◆在既定的使用條件下人們還將要求更多的變化、更好的移動性以及更多的功能,此時的汽車已不再局促于交通工具,而是人們移動的生活空間。生活方式將繼續決定汽車的內涵,我們將看到具有創新意義的產品不斷涌現;此外,靈巧的進入方式、乘員及貨物空間的重新布置將以全新的、更好的方式滿足我們的移動需求;汽車會成為一個集信息、通訊、娛樂于一身的設備,可與家庭或辦公環境互換,駕駛變得更簡單、更安全、更舒適以及更有樂趣。
◆汽車的內部是與乘員直接相關的部分,乃個性化、人性化集中體現,所以未來設計將更多的表現在內部設計及內部界面上。個性的外形配以個性的內飾、根據個人的喜好訂做選用各種功能件來“表現”自己的愛車,這在以前長期的計劃經濟、漠視個性和情感需求的政治體制中是無法想象的;乘員在車內逗留時間的增加將導致對舒適性和便利性更多的期望,可視性和乘降性的改進將對設計產生更大的影響;無需擴大汽車的整體尺寸,通過采用新材料以及新動力驅動單元(如電動機嵌于輪內的電動輪驅動)使內部留有更大的空間,這寶貴的內部空間對未來的設計師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設計本土化的實質是考慮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文化差異,是真正作到以人為本的必由之路。這也是中國設計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多少年來他們志存高遠卻找不到前進的道路。正如大眾集團首席設計師HATMUTWARKUSS在德國斯圖加特國際交通工具設計競賽上針對中國學生所言:“我非常希望他們能挖掘出很民族、很中國的元素來。雖然這很不容易,我了解中國上海的情況,那里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融入國際大舞臺;汽車設計也不例外,雖然身處中國的環境中,設計風格卻很容易受全球化潮流的牽引。但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是中國設計師躋身汽車設計行業的根本所在。”21世紀是“全球風”繼續狂刮的日子,而一位可愛的老人卻再度驚人的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充分的考慮民族差異問題,就必然從本國(地區)人的生活形態、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水平的不同出發,設計產品的物質功能,充分的利用本國(地區)的資源特色以及工藝條件來實施“人文關懷”。
◆概念設計及概念車將會對產品有更大的影響。我們雖無法預測現代科技的加速度,卻完全可以預見一定時期內人的需求。概念車能更多更快的反映這一點,因此我們能夠更迅捷地把它轉化為產品來應對永遠變化著的市場品味;同時,基于數學的信息工具使我們將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很低成本開發出更多的概念車。
2.移動--安全、舒適、便利
從此角度出發的趨勢首先體現為電子化、智能化、信息化,這也從另一側面兼顧了人性化;賴以支撐的主要有汽車電子技術、變速技術、安全技術以及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汽車空氣動力學。
◆汽車電子技術。當今的汽車機械系統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電子系統所取代,這將會提高汽車的駕駛性能以及安全性;獲取信息和登錄互連網能力會增強,未來的電子設備將需要比目前容量大得多的車載電源,新的42V/14V雙電壓體系將取代目前的14V電壓體系;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計算機模型(COMPUTERMODEL)的普遍運用以確定空氣動力性能、抗碰撞性、燃油經濟性,可成型性以及可制造性的認證模擬技術將大大縮短開發時間,為設計師提供另一種了解和解決品牌設計風格、結構限制和工程制造問題的辦法;語音識別、無鑰匙點火及為了打擊汽車盜竊而采用的各種防盜新裝置,也會成為亮點;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電子制動控制系統、電子懸架系統、主動式穩定系統、電子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系統將一體化為綜合的汽車電子控制系統,各種控制單元集中在一個ECU中,實現車輛控制的智能化。
◆汽車變速技術。汽車百年歷史里,有著超過100年的機械變速器(MT)、超過50年的自動變速器(AT)和新生輩無級變速器CVT.CVT可以實現傳動比的連續改變,獲得傳動系與發動機工況的最佳匹配,從而提高整車的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可以改善駕駛員的操縱便利性、乘員的乘坐舒適性,還能和其它電子控制系統一起實現車輛控制的智能化,是理想的汽車傳動裝置。
◆汽車安全技術。據估計,安全氣囊自20世紀80年代應用以來,已經挽救了近百萬的生命;進一步擴展的被動安全思想將給系統中的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尤其是非使用者以更大的關懷。在初始碰撞中為行人提供保護的發動機罩安全氣囊,在風窗底部提供二次保護的前圍氣囊,通過采用恰當的設計和工藝使鋁與鋼達到相同的抗撞性能及將碰撞力從乘員處引開均可提高了被動安全水平。
主動安全是指通過事先防范來防止交通事故發生,避免人員、車輛損傷及事后由于交通堵塞而引起間接經濟損失。駕駛員接收到的最關鍵的信息一般有90%以上是從車外通過眼睛觀察獲得的,注意力分散極易導致車禍;正前方顯示、語音識別與合成、速度感應音量控制、自動調光后視鏡、人機界面更友好的內部設施及重新布置B柱以減少駕駛員視野“盲區”,這樣有新意的設計均可以增強注意力的集中。
3.移動--環保、能源、社會
從此角度出發的設計趨勢主要體現為系統化、模塊化、輕量化、小型化;賴以支撐的主要有智能運輸系統(ITS)、發動機技術、汽車空氣動力學以及材料技術(納米技術)。
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每年修路架橋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汽車的增長速度;同時大量的車壓在路上,不僅交通受阻、燃油消耗增加,所排大量尾氣更是加重了城市污染。2001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年”,夢圓申奧尤讓人揚眉吐氣,但無論是申辦時還是成功后,交通以及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始終是關鍵所在;這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之一,北京市將不得不在未來幾年里投資900億打造全新的交通體系。
◆網絡移動與智能運輸系統。無盡的自主運動只能來自人類本身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人乘坐汽車上下班,但移動中耗廢大量時間且無法獲得實時的信息,上世紀末基于智能化駕駛系統、多媒體系統的網絡汽車研究終將還你自由、給你歡樂。正如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交通工具設計系主任KENOKUYAMA所呼吁,“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新的移動使用方式”?!熬W絡移動”這種新的移動方式部分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移動方式的功能,盡管沒有實體的位移;它在滿足人們的需求、提供隨時隨地的共享資源的同時,還大大的減少傳統移動中的環境污染、寶貴時間和資源的耗廢。這必將對人類的意識觀念、價值世界引起新一輪沖擊,形成另一種文化形態。
智能運輸系統即ITS是集衛星、數據通訊、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全新高科技系統,通過人、車、道路的密切配合和和諧統一來提高綜合交通的運輸效率?!爸悄芷嚒备拍畛霈F不過幾年,緩解交通壓力的最有效辦法是讓車輛“學會”預防事故,甚至具有自適應巡航控制功能。汽車界不斷推出更加智能化的汽車,大大的激發了設計師的想象力。不久的將來,完全自動的智能汽車必將出現。
◆汽車空氣動力學。影響設計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空氣動力特性,它使汽車克服了在環境、能源方面的弊病,解決了動力型、安全性方面的諸多問題,而且與汽車外形息息相關。自馬車型到箱型,由甲殼蟲及船型以及魚型向楔型的轉變,汽車更美觀、卻更相似。其實汽車發展到楔型(wedgestyle),已經是較理想的車型;在追求個性、高效的社會里,氣動阻力對高速安全性、經濟性、操縱穩定性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還與舒適性、噪音、振動、發動機冷卻有著密切關系。國際車展的概念車表明:空氣動力學性能將越來越被重視,總體體現在以低阻物體為出發點,盡量減小正投影面積、追求楔型風格和表面平滑化等,而且計算流體力學(CFD)必將給汽車空氣動力學以便利和新的面貌。
城市交通日益擁擠,泊車位置越來越少,噪音空氣污染趨于惡化,人們需要一種更高速、更安全、更靈活、更自由的交通工具;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低空領域的開放,未來將出現陸空兩用的汽車。如此一來,在地面行駛時,必須實現足夠低的升力和氣動阻力以滿足原有的性能要求;飛行于低空時,必須獲得足夠的升力和推動力。關鍵還在于兩者的巧妙而合理的轉換。
◆汽車材料技術。材料是功能和技術的載體,歷史上每次新材料的應用都給設計以全新的面貌。納米科技(NanoTechnology)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也會對汽車新能源、新材料、新零部件帶來深遠的影響;它在材料、發動機、燃油、輪胎、尾氣處理中的應用必將為實現汽車堅固耐用、安全可靠,小發動機室、大乘坐空間,大功率、小排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輪胎通常是黑的,納米材料輪胎不僅色彩鮮艷,性能也大為提高,這是有益于個性與情感傳達的;納米與聚丙烯嫁接的復合材料,既保持聚丙烯的良好剛性,又增強了韌性,可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用于氫吸附的納米碳管研制成功對于氫動力汽車的燃料電池無疑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僅使用一個可樂瓶大小的氫吸留容器就可以行駛500km。
◆發動機技術(動力系統)及環境污染控制。內燃機將在今后的10年內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追求的目標是效率最高和排放污染最低。這是由于部分人對動力性、運動情趣的追求及代用燃料基礎設施等因素限制的緣故。
汽車動力系統將改變以從長遠角度降低或消除對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包括蓄電池、燃料電池、代用燃料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蓄電池作為動力源是電動汽車的型式之一,但各種蓄電池不同程度的存在成本高、比功率小、體積和重量大、充電時間長的問題,必須解決的還有充電站和整車系統的設計。燃料電池是使H2與空氣中的O2反應放電的裝置,熱效率可達80%且污染極少,是最有前途的動力源;用燃料電池組代替內燃機提供動力,車上必須攜帶裝氫氣或水的燃料罐?;旌蟿恿ζ囉袃蓚€串聯、并串聯或并聯的內燃機和電動機,在排放、節能等方面接近于電動汽車,動力性、續駛里程與普通燃油汽車相當;它可以回收制動損失的能量,大大提高了燃料經濟性,特別適用于走走停停的城市行駛工況。
要追求“生態設計”、“綠色設計”,達到汽車系統化、模塊化、輕量化、小型化的目標同時,也不可忽視的法規、標準的引導和約束。
三、結束語
交通工具的更迭,使得一個個崛起的民族在歷史舞臺上交替登場:18世紀,遍布大西洋的荷蘭商船曾使荷蘭人獲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19世紀,英國人修建的鐵路在亞非大陸四處延伸,由此帶來的殖民霸權使英格蘭成為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20世紀,美國又由于發達的汽車工業和高鋸世界之首的人均汽車擁有量,而被稱為輪子上的國家。要期待東方獅吼的那一天,我們似乎該作點什么。
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僅是特定環境、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的產物,也只是這一時期文化的縮影和載體;歷史上每次交通工具的變革都昭示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人類歷史駕著“移動”的車輪自遠古駛來,因為移動我們永遠年輕;移動,人類古老而年輕的夢想,在無盡的自主運動中,人類得以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1).《DesignCreativityCourse》:[日]《CarStyling》1998年-2000年
(2).GMMotor,ACenturyofInnovationCDR: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走進科學》ApproachtoScience: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