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42例臨床分析
時間:2022-08-31 04:17:00
導語: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42例臨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障礙患者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現狀。方法對42例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診斷、服用藥物種類、臨床癥狀及相關社會原因進行分析統計。結果42例患者中服用氯氮平和氯丙嗪為多,氯氮平平均劑量(3425±1136.75)mg・次-1,氯丙嗪(3000±1000)mg・次-1;疾病分類中以精神分裂癥為主(66.67%),其次為抑郁癥(16.66%)。自殺原因以婚戀關系導致抑郁癥狀及幻聽出現為主。結論患者家屬要管理好精神藥品及觀察病情變化;精神病醫院應大力加強精神衛生宣傳及心理咨詢工作,并做好社區精神衛生防治工作。
【關鍵詞】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中毒;自殺
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抗精神病藥物服用過量而需進行搶救的患者臨床上可經常見到。為系統探討服藥過量的原因和產生的后果,作者對5a來具有完整資料的病例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取2000年~2005年洛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急救的42例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為調查對象。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3a~57a,平均(23±4.8)a;文化程度:小學8例(19.04%),初中13例(30.9%),高中12例(28.17%),大學5例(11.9%);婚姻狀況:已婚38例,未婚4例;過量服用藥物導致自殺37例(88.1%),因精神癥狀復發誤用過量5例(11.9%)。中毒病程:≤8h24例(57.14%),≤16h11例(26.19%),≤26h7例(16.67%)。
1.2方法對入組病例的一般資料、入院前用藥及過量用藥的基本狀況等進行分析統計。
2結果
2.1診斷精神分裂癥28例(66.67%),精神分裂癥后抑郁4例(9.52%),心境障礙抑郁發作7例(16.67%),分裂樣精神病1例(2.38%),急性心因性反應2例(4.76%)。
2.2患者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及劑量,見表1。
表1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種類及劑量(略)
表1顯示,患者服用過量的主要藥物為氯氮平、氯丙嗪,其次為苯二氮艸卓類藥物。服藥原因以自殺為主。
2.3中毒癥狀(1)一般癥狀:發熱伴多汗13例,體溫偏低3例,流涎4例,舌質紫藍色1例。(2)神經系統癥狀:意識障礙17例次,肌強直10例次,肢體抽動6例次,肌震顫10例次,張口困難8例次,雙上肢不自主摸索動作4例次,癲癇發作4例次。(3)心血管系統癥狀:心率增快18例,血壓升高14例。(4)呼吸系統癥狀:呼吸急快10例,雙肺濕羅音伴痰多9例,呼吸衰竭2例。(5)泌尿系統癥狀:尿失禁11例,尿素氮升高5例。(6)消化系統癥狀:腹脹伴腸鳴音減弱8例,嘔吐6例。(7)內分泌系統癥狀:血糖升高4例。(8)血液系統癥狀:白細胞升高15例,白細胞減少3例。
2.4搶救措施入院后立即給予洗胃、排毒、保肝、催醒及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治療,并保持呼吸道通暢,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感染。經搶救,42例患者最長在48h后完全恢復意識。癥狀緩解后患者均住院繼續進行抗精神病治療。
3討論
導致精神病患者過量服用抗精神藥物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常見的原因仍與疾病的癥狀有關。如抑郁、絕望、命令性幻聽、意識恍惚等。本調查結果顯示,過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癥占66.67%,抑郁癥占16.66%,與蔣承繼[1]的調查結果相似,而略低于韓桂林[2]的70.6%。
本組中因自殺過量服藥者37例(88.09%),因婚戀不滿意導致抑郁絕望服藥者18例(42.9%),受命令性幻聽支配服藥者19例(45.2%),誤服藥物者5例(11.9%)。姚堅[3]對普通人群自殺的調查結果中精神障礙者占15.62%。本組男:女為1.3:1,與既往研究不一致[4],可能與受調查地區重男輕女思想文化背景有關,而本組患者平均年齡偏低(23±4.8a),與蔣承繼[1]調查的(42.33±12.5)a不一致。
總之,導致精神病患者過量服用抗精神藥物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處于康復期的精神病患者對應激事件的承受能力較弱,并可增加患者自殺的幾率。因此,家屬要特別重視抗精神病藥物的管理,并定期到醫院進行心理咨詢,加強醫患溝通,防止和減少藥物過量服用而導致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蔣承繼,翁毅仁,林沾光,等.96例精神藥物過量患者資料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2003,15(3):150
[2]韓桂林,張堅學,鐘友彬.34例院外精神病人自殺狀況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2001,11(2):123
[3]姚堅,馮再昆.云南省自殺情況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2002,12(4):240
[4]鐘華.精神科急診搶救中的自殺32例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2000,1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