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實力指標系統研討
時間:2022-06-19 10:21:00
導語:科技創新實力指標系統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目前研究的現狀
檢索國內外文獻發現不同學者對區域創新能力建立了多種評價指標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如邵云飛、譚勁松(2006)把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分為技術創新潛力、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以及技術創新的環境支持。謝玲等(2010)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中注意到了知識能力這個因素,但是對于知識創造能力和知識流動能力的二級指標項目還略顯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級指標的內涵。朱海就(2004)對創新能力評價的時候,注意到了倫德瓦爾所提出的“網絡能力”的重要性,把企業創新能力、網絡創新能力、創新環境作為三個一級指標。但該指標體系僅作了理論研究,并未進行實證。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從2002年開始持續對中國30個省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并《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該報告建立了包含100多個評價指標的體系,分為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以及創新效績五個要素??v觀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的指標體系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所有指標體系中,都缺少創新文化的指標。如創新意識,對失敗的容忍度等。事實上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對創新實力的作用非常大;(2)現有指標體系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不做區分,一概而論。這樣無法區分某一區域是科學發現主導還是技術創新主導;(3)雖然看上去關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層出不窮,但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不同指標的線性組合;(4)在指標的選取上,過度重視R&D投入、專利產出等硬指標。
二、科技創新實力的內涵
科技創新實力是指創新主體在創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總體力量,它是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綜合表現。用函數形式表示就是:科技創新實力=F(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其中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是科技創新硬實力的表現,而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則是科技創新軟實力的表現??萍紕撔聦嵙Φ膬群h比科技創新能力的內涵更廣泛,它包含了科技創新能力以及使科技創新能力得以發揮的各種外在條件,它還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內容??萍紕撔履芰Φ闹笜梭w系更多的是均量指標和增量指標,而科技創新實力要突出總量指標和存量指標??萍紕撔履芰ν怀龅氖怯仓笜?,如R&D投入、專利數等,而科技創新實力突出區域創新的軟指標,如創新氛圍、創新文化等。這些軟指標雖然難以測量,但是卻是決定區域創新實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區域(或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硬實力提升容易,軟實力的改進則需時間的累積,未來區域創新實力的競爭可能更多地依賴于軟實力的提升??萍紕撔掠矊嵙Π丝茖W發現和技術創新兩大支柱,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茖W發現的主體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而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在區域科技創新的實踐中,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未必一體化。如北京是典型的科學發現為主的城市,科研機構和高校集聚,科學發現的成果突出并服務于全國;而深圳是典型的技術創新為主的城市,企業申請專利數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例全國最高。如果科技創新實力指標體系中不做區分,就無法發現二者的差異,無法制定差異化的區域創新政策??萍紕撔萝泴嵙χ饕藙撔颅h境和創新文化兩大支柱?!皠撔挛幕且环N粘合劑,是整個創新組織團結一致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持,可以激發創新主體創新的靈感。創新文化一旦形成,就會輻射到每一個人,形成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氣氛”。不同地區,創新文化有很強的差異性。比如上海典型的“白領文化”,江浙的創業文化,深圳的“移民文化”,北京的“中關村文化”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創新精神和斗志。由于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是鼓勵人們創新的一種精神狀態和物質的總和,因而難以用數據進行度量。本研究試圖將創新文化的內涵分解,并逐一找到可獲得的相關指標和替代指標。
三、科技創新實力測度的指標體系
科技創新實力的指標體系把科技創新硬實力和軟實力作為一級指標,然后通過綜合分析法,把度量目標劃分為四個子系統: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并逐步細分這四個子系統,直到每個子系統都可以用相應的統計指標來描述。在參考了相關文獻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指標的可獲得性,初步選擇了若干指標作為基礎指標體系。然后運用全國各省科技創新實力的數據,進行指標的相關分析。如果兩個指標的相關系數非常高(本文設定高于0.90),說明可以用其中一個指標的信息量可以高度替代另一個指標,因此刪除其中一個。根據皮爾遜相關系數遴選過的科技創新實力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反映科學發現的指標。(1)科學發現的人才指標:兩院院士(A1)是我國科學發現最高級別的人力投入。專業技術人員數量(A2)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員,能夠反映一個區域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力投入。萬人專業技術人員(A3)數量是均量概念,能夠平衡區域大小的差異。(2)科學發現的財力指標。自然科學基金(A4)是主要用于科學發現的研究經費,科技活動經費支出(A5)、地方財政科技經濟經費支出(A6)能夠反映區域科學發現的財力投入情況。(3)科學發現的產出。國家級科技成果獎(A8)是我國科學發現的最高獎項,國際三大主要檢索工具(SCI、EI、ISTP)收錄我國科技論文數(A7)是科學發現成果的體現。
2.反映技術創新的指標。技術創新的三級指標包括了人力、財力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指標。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主要是R&D人員(B1),財力投入包括全社會R&D投入比例(B2)和企業R&D支出(B3)。在以往研究中,多數研究者采用專利的申請數和授權數衡量科技創新產出水平。但是由于我國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相對容易,授權量也遠遠大于發明專利的授權量。Schankerman(1989)也認為技術含量高的專利會帶來較高收益,也具備較長的壽命,比一般專利申請和授權指標更能衡量科技創新水平。本文采用B4(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授權量)和B5(三種專利授權量)兩個指標,既能兼顧總量和均量,又能突出發明專利的重要性。技術創新成果還體現在新產品和高技術產業上。因此用B6反映新產品產值,用B7、B8反映高技術產品產值和出口情況。
3.反映創新環境的指標。(1)開放度:Chesbrough(2003)教授提出的開放式創新為創新管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開放的本質是外部創新資源的獲取和利用,通過內外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減少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提高創新績效”。本文用C1(外商投資金額)和C2(外籍常駐人口)兩項指標衡量區域的創新開放度,無論是吸引外資還是吸引外國人在本土工作都能帶來知識溢出效應。但是各省統計年鑒中沒有統計外籍常駐人口數量。目前這一指標在各地統計年鑒中沒有作為常規統計,數據缺失。(2)知識溢出:“知識溢出是指地區或行業之間由于知識存量差異而導致的經濟、業務交往活動中知識和技術轉移過程”“大部分創新思想源于外部而并非自己的發明成果”“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C3(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包括了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四類技術合同金額,能夠反映地區技術轉移帶來的知識溢出。C4(大中型工業企業國外技術引進金額)能夠反映地區購買國外技術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國外技術引進對于我國二次創新具有關鍵作用。
4.反映創新文化的指標。(1)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就說過:“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創新”,考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可以用D1(中小板上市公司數目)和D2(創業版上市公司數目)作為替代指標。如果某地區企業家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必將引導企業上市,獲得更大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資金。(2)包容度:創新文化應該具有寬容、平等、自由的氛圍,應該最大程度的容忍失敗。但是文化難以用定量指標進行衡量,本文擬采用三個替代指標度量文化的包容度。D3(非戶籍人口比重):非戶籍人口能夠反映該區域文化對外來人口的包容程度。D4(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數量):風險投資可以反映區域對創新鼓勵、激勵創新的程度,同時風險投資的成功率可以反映區域對失敗的包容程度。風險投資的成功率越低,則表明對失敗的包容度越高。鼓勵創新和容忍失敗是對創新文化最好的詮釋?!度蚋偁幜蟾妗分性诮鹑谑袌龇€定性這一指數中把風險投資的可獲得性作為問卷調研的軟數據。本研究擬用風險投資額作為評價指標。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對于風險投資的統計還處于離散狀態,風險投資的實際數據還很難獲得,故采用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數量作為替代指標。D5(離婚率):離婚率作為替代指標能從側面反映某區域文化對于“離婚”這一事件的接受程度和包容程度,從而體現文化的包容性。(3)創新文化的活力:民營企業是整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D6(民營經濟的比重)能夠反映出某區域創新文化的活力。本文采用各地工業生產總值中民營部分的比重數據。(4)創業意識:創新與創業密切相關,很多創新成果都是通過創業實現的。創業意識用D7(商標核準注冊數)以及D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進行評估。
四、區域科技創新實力的實證研究
本文采用我國各省2007年、2008年數據,對上述指標體系進行實證,以檢測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數據來源于科技部《各地科技進步監測》《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統計年鑒》《中國創業風險投資年鑒》以及深圳交易所網站。運用SPSS軟件,以因子分析的方法對相關數據分別進行科技創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統計處理。先對樣本的充分性進行檢驗,通過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檢驗后,再計算因子綜合得分。求得各省科技創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排序(見表2)。指數大于0的,說明實力位于各省平均水平之上;小于0,說明位于各省平均水平之下。
五、結論
本文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制定了我國區域創新實力評價初步指標,再運用相關系數對指標進行科學的遴選,確定最終指標。該指標體系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把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分開考量,同時注重科技創新中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這些軟實力對創新實力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科技創新硬實力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而軟實力排名依次為: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以北京為例,北京擁有眾多的科研院所和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資源,因此科技創新基礎雄厚,硬實力總體表現很強。但是在企業家精神上、鼓勵創新和容忍失敗的文化上,北京相對較弱,因此軟實力僅排在全國第五位。而廣東雖然創新基礎資源比較匱乏,創新硬實力排名第三,但是廣東省擁有“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世界級民營企業和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企業活躍度高,創新環境優良,創業氛圍濃厚,文化的包容度高,對失敗的容忍度高,因此在科技創新軟實力的排名上位居榜首。實證結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區域科技創新實力指標體系能夠反映我國區域創新的實際情況,對指導區域創新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 上一篇:道路橋梁結構問題與修整對策
- 下一篇:金融辦全年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