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學風和文風建設特征

時間:2022-10-28 02:29:31

導語:學術期刊學風和文風建設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學風和文風建設特征

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學術期刊《哲學會刊》,為科學研究者提供一個交流科學的平臺。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術期刊的功能也在不斷衍生和發展,全世界出現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學術期刊,但傳播研究者的科學新發現一直是學術期刊最根本的職能。學術期刊的質量也就體現在正確認識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與學術傳播基本職能,瞄準學科研究前沿,把握好熱點與難點問題,刊發高水平高質量學術文章。學術期刊要做健康良好的學風與文風的守護者。學術期刊也能夠在良好學風的養成方面擔負起責任,成為良好學風的倡導者、引領者和積極踐行者。[1]

1.學風與文風

學風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簡單的字面理解就是學校、學術界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風尚[2],但這里要討論的是學術期刊,筆者所指學風不是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而是專指學術風氣或者學術研究風氣,“所謂學風,是借重了‘風’這個字所具有的方向、趨勢、時尚的含義,用來表明學術研究在態度和方法上的某種風尚,通常被具體化在治學態度、研究風格、學術紀律三個方面”[3]。而文風是指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在本文的語境中就是指學術研究者學術寫作和表達的風氣風格。從兩者概念來看,前者指向的是學術研究的態度和方法,后者指向的則是學術研究的成果表達,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前者決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良好的學風體現在做人和做事,端正地做人做事為文肯定也是周正而端方,此所謂“文如其人”?!抖Y記•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句古話能夠很好地注解良好的學風,以此來指導學術研究,其最后的研究成果(文章)才能擔得起“文章千古事”之美名。

2.學風問題分析

目前,學界對學風問題的表述蜩螗羹沸,但多數都非常隨意,有的學風和文風混雜在一起,無法對其做出比較清晰的區分,筆者嘗試利用上述框架對其做一粗略歸納。在治學態度上:端正的學風是對學問存有敬畏之心,耐得住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不跟風、不炒作;不良的學風表現為浮躁、急功近利,或粗制濫造追求短平快,或長篇累牘、洋洋灑灑,最后都是泥沙俱下,陷后來研究者如泥牛入海,根本不能在學術共同體中起到“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作用。這樣的學術研究目的是為了制造論文,完全“跑偏”了。北京師范大學林杰教授說過:“研究,就是能夠得到不通過研究就得不到的東西?!边@話點到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在研究風格上:端正的學風是實事求是,研究真問題;不良的學風是好高騖遠,問題意識闕如,假大空橫行。吳敬璉先生曾經說過:“為什么中國的各種問題,每一次都從零點開始卻每次都走不遠?當同樣的事情以稍有不同的面貌出現時會覺得是一個新問題,這是因為對本質沒有認識,所以新現象出現的時候,原來的那些得到的認識不但沒有深化,反而被遺忘?;蛘呤钱敵霈F新形勢的時候原來已有的認識變模糊了,又重新來。每次都從零點開始,每次都走不遠?!敝袊壳笆钦撐臄盗看髧?,但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垃圾論文,許多研究炒冷飯,不做文獻梳理,不尊重前人成果,憑空就覺得自己發現了新問題,研究沒有承繼性,沒有知識產權意識,歸根到底就是基本問題搞不清,最后反復回到原點,陷整個研究于汗牛充棟的文山苦海中,乃至皓首窮經,自娛自樂。還有的研究迎合一時之風,無視根本問題或者本質問題,研究不過是應一時之景,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絲毫無益。在學術紀律上:端正的學風是遵守普遍的學術規范,遵從內心的學術良知和學術道德;不良的學風就是違背學術誠信,導致學術不端甚至學術腐敗行為,如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拆分發表、學術賄賂等。學術規范的約束是明的,對所有從事學術研究者有硬性的要求;學術道德的約束是隱的,更多是研究者內心的自我接納。學術研究的是高深學問,更應該強調和倡導研究者內心的學術良知,慎獨慎行,才能更好地避免學術不端行為。

3.文風問題面面觀

在長期的學術論文審讀中,我們發現一些比較常見的文風問題,大致有以下表現:一是文章框架結構邏輯不清晰,沒有整體設計理念。許多文章的結構設計隨意或者根本沒有設計的成分,導致文章組成部分之間可以互相調換,這反映的就是邏輯上的不嚴謹。文章結構清晰實際上可以展示作者邏輯推理的脈絡以及清晰的思維和思路。正文中各部分標題設置有序,標題層次越明細,觀點表達也越清晰,更便于編者和讀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全文脈絡和觀點。然而有些文章缺乏整體上的結構設計,章節之間沒有邏輯勾連,或者出現八股文式工作報告模式,譬如很多列舉式研究,無邏輯結構地羅列,循著問題、意義、特征、成因、對策等各列舉一些,就是其典型的表征。二是表達混亂。有的作者語言表達頻頻出錯,顛三倒四,語無倫次,邏輯混亂,言不及義。有人指出,中文表述中經常犯的邏輯錯誤有概念不清、不證而論、亂用類比推理、以“經典”作為論據、以偏概全等等。這直接指向了學術寫作中最大的毛病。邏輯錯誤的出現往往是因為作者語言駕馭能力不足,缺乏邏輯訓練,同時對問題理性審視不夠。趙汀陽就說過:“邏輯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還是一種態度,準確地說就是理性態度?!倍宜€強調需要意識到兩點:自己喜歡的觀念未必是正確的;正確的觀念需要論證或者證據。[4]維特根斯坦也曾經這樣表達過:“凡你能說的,你說清楚;凡你不能說清楚的,留給沉默。”這句話可以作為學術寫作中的金玉良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亂,則思維亂,思維混亂是學術寫作的大忌。三是概念不清。學術論文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或者就根本沒有對核心概念做出定義,這樣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研究的學理性缺失。有的作者經常問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給人感覺只是工作經驗的總結或者像個工作報告,而不像是一篇學術論文。這就涉及一個根本問題,即研究對選題中的核心概念有沒有做學術史梳理,甚至對核心概念沒有做清晰界定,如果認真做了梳理和界定,相信學術味不僅有而且會較深厚。“概念是判斷、推理與論證的基礎”;“沒有明確(內涵外延)的概念,就不會有恰當的判斷,就不會有合乎邏輯的推理與論證”。文章主題不作概念定義,不做概念的特征分析,要想做到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論證具有必然性,是困難的。四是主題觀點不鮮明,模棱兩可,左右互搏。評價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會有諸如觀點鮮明、論證充實有力這樣的斷語。這充分說明了好的文章(研究)必然是針對問題在剖析前人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判斷和觀點,并且能充分通過說理和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但有的文章對于問題或理論沒有清晰認識,自己的觀點也含糊其辭,看似想周旋于各種觀點中左右平衡游刃有余,其實含糊曖昧會大大降低文章的說服力,根本無法體現研究的真實水平。五是文風浮夸,故作高深,故作姿態,簡單問題復雜化。有些理論分析篇幅長,用了許多新名詞、新概念,語言歐化,看起來高深莫測,新鮮漂亮,實際上自己對所分析的對象并沒有確切的了解,以致不切實際、大而無當。有些文章文字晦澀,通過各式的修飾語把本來簡單明了即可表達思想的句子層層包裝成玄奧難懂的結構,故弄玄虛,簡單問題復雜化,顯示的其實是文章作者裝神弄鬼、不懂裝懂的浮夸文風。真正好的文章都是盡可能深入淺出,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文字,把事情說清楚,漂亮話套話滿篇絲毫無助于現實問題的解決。質樸平淡乃為文之實。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誠哉斯言!六是炒冷飯,拾人牙慧。曾經有這樣一句熟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比绾谓庾x,看是站在什么角度上。從社會科學研究角度看,側面反映目前汗牛充棟的中文文獻(主要指期刊文獻)中實際上存在著大量的重復研究。早先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往往缺乏學術規范意識,有些問題的研究在一窩蜂的狀況下互相參照但缺乏如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產權意識,這樣往往很多研究論文看著似曾相識,研究雷同的多,然而由于缺乏標注,后來的研究者很難從這些研究中找出某一研究的學術脈絡。因此,這些早期的缺乏學術規范意識的研究可以歸為一種無意識的炒冷飯。而現如今,隨著科學研究國際化交流的增多,學術規范意識在各個學科的研究者中已經深入人心,但由于種種外在和內在因素,學術研究仍然不能避免大量的炒冷飯現象,許多論文在表述中玩轉換語言的游戲以順利通過“軟件”的把關,導致研究中大量的重復性勞動,這就是名副其實炒冷飯了。這種炒冷飯帶來的卻是大量的垃圾論文,使得后來的研究者深陷海量文獻的泥坑中,對于學術研究和科學的進展帶來重重的障礙。七是忽略前人研究,文獻綜述上不下功夫。知識的累積性特點表明任何學術研究都是處于一定的序列之中,同時文化是講究傳承的,這些都離不開知識的關系網絡。學術研究的任何進展都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拓寬與發展。很顯然,嚴謹的學術寫作必須重視文獻的綜述(學術史的交待),同時恰當地撰寫參考文獻?!皡⒖嘉墨I的著錄指明了作者引用他人觀點的出處,反映了作者對前人科研成果的尊重,體現的是作者端正的科學態度以及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除此之外,參考文獻還可以反映作者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便于讀者對研究選題的追蹤溯源,從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在科學研究中,參考文獻的著錄展示的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畫面,所有研究者都可以作為‘前人’,也可以成為‘后人’。”[5]譬如這樣一個題目:《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構建》,作者在文獻梳理中僅僅關注到“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相關文獻,對于“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相關文獻卻毫無觸及,很顯然這樣的研究缺乏寬廣的視野,很難把握以及處理好該研究選題;再譬如,比較教育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在介紹國外某一研究選題時,重視一手文獻,對早已有的二次中文文獻卻視而不見,很顯然這樣的研究也容易炒冷飯,做無謂的重復勞動。八是立足點不實,隨意拔高自己的研究或過于理想化,對于某些宏大的問題指手畫腳。學術研究的開端在于辨識問題,而首要的是問題是否為真,如果是假問題、偽問題,就如同人為設置一個假想敵,然后大加責伐,此為立足點不實之一。學術研究歷來強調“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前者要求研究盡可能視野開闊,遍覽山川,才更可能獨樹一幟,研究閱歷越廣,沉淀才能更深;后者要求研究從某一個側面或角度切入,猶如庖丁解?;虺榻z剝繭,從細微之處入手則越有利于問題解決。如果反過來“大處著手,小處著眼”則往往大而無當,于事無補,大問題無法駕馭,小問題又解決不了,此為立足點不實之二。譬如對于年輕的研究者,在無法駕馭比較宏大的問題時,切忌對于“大學是什么、應該怎樣的”這樣的問題指手畫腳。還有的研究一次針對的問題太多,試圖畢其功于一役,但問題多了,眼花繚亂,最后往往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此為立足點不實之三。當然文風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掉書袋,旁征博引名人語句或觀點,唯獨缺乏自己的思想等等,這里就不再一一展開論述。錢穆在《談詩》里說:“學問如大海,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流濁的地方喝一杯濁水,會壞肚子的。”同時也提到:當知做學問最高境界,也只像聽人唱戲,能欣賞即夠,不想自己亦登臺出風頭。[6]對于學術期刊編輯來說,錢穆先生的話甚是相符,編輯首先是學術的鑒賞者。當然,學術期刊的編輯要做好學術期刊,也應當提升在學科領域的專業水準力爭成為一名合格的學術研究者,但更多的是能夠識別和鑒賞他人的學術研究成果,學會欣賞也是快哉之事。

文風反映一個人的學術研究態度(學風),反映一個人的為人為文。辭藻堆砌往往是掩蓋思想的平庸,所謂文如其人,夸夸其談、虛有其表則是做人的最大失敗,假大空的文風反映的是為人為文的極端不真誠,這是學術研究的大忌。而且語言是思想表達的工具,思想的復雜性不是思想本身的問題,而在于語言表達的清晰和簡練。你能說的,一定要說清楚(微言大義除外),不能說得糊里糊涂、云里霧里,不能說得玄玄奧奧、生澀隱晦,不能說清楚的,就請閉嘴留給沉默,不能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因此,學術期刊和編輯一定要做好良好學風與文風的守護者,守護好了,能夠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推動學科與科學的進步與發展,這樣,學術期刊的質量也就有了保障,學術期刊才會擁有永久存續的生命力。

作者:肖地生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