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困境解析
時間:2022-09-13 09:52:54
導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困境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編導是一門注重應用性、實踐性的學科,而畢業設計作為校園教育與社會應用的過渡,其在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時長、培養目的等諸多方面都與課堂教學有著較大差別。相比之下,它更注重操作的過程性,需要學生、教師等在一個不短的創作周期中分階段完成相應工作,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狀態。對畢業設計的研究,可從多個維度對國內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教育進行反觀。一般來說,國內有兩種常見的畢業考核方式:一是完成專業相關的畢業論文一篇,另一種就是以具體實踐成果為主要形式的畢業設計。隨著近年來傳媒生態的巨大變革,原有高校編導專業畢業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也迭現雜出,具體體現在制作、指導、評價、管理等方面,應受到高校教育界的重視。本文從畢業設計的主要參與者學生、教師和學院三個角度來進行解析。
學生創作中的困境
1.題材重復、創新不足。作為校園教育的一部分,編導專業的畢業設計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但實際創作中,很多學生態度較為隨意,缺少藝術性的嘗試。以常見的微電影為例,其題材大量集中于校園愛情、同學情感等方面,簡單的講述并未能將感情升華,從而進入理性思維的層面。故事情節往往相似度很高,難以跳出思維慣性。部分同學意欲尋找新的突破,追求敘事的戲劇性、新奇感,但由于專業知識薄弱與生活體驗欠缺,加之文學素養不足,便往往以刺激性的畫面、標新立異的情節來吸引眼球,從而導致作品失真,缺少直入人心的力量。2.整體規劃意識欠缺。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階段性的工作安排上。畢業設計與論文寫作不同,它的進程階段性明顯,強調時序,且前、中、后期的任務有著細致的區別。在學生的實操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出在進程安排上:因為前期規劃或執行操作時的諸多困難,很多作品往往在答辯前的短期內倉促完成。其次,在藝術風格的營造上,不少同學為了尋求視聽感受上的新鮮感,注意到對場景進行有機調度,加入有意識的處理,并在后期制作時適當進行潤色。但這樣的處理往往局限在單個畫面,對藝術作品的通盤設計被忽略。這導致作品的風格不統一,缺少連貫性和整體感。3.修改總結易被遺漏。影視作品制作中都有著反復修改增刪的過程,總結與修改是影視行業的常態,也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需熟諳的過程。對于畢業設計,高校同樣準備了相應的程序:論文答辯。答辯評委會給出專業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意見往往被學生忽略,對作品的再創作與總結也付之闕如。究其原因,不少學生在畢業后很快投入工作崗位,無心對之前的作品再進行細致修改。因此,他們在收到反饋信息后也基本不再進行完善,也缺乏對題材的后續關注。這給一段原本完整的教育過程留下了遺憾,也未能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專業創作的全部流程。
教師指導上的偏差
1.教學模式相對理論化。畢業設計與論文的指導模式完全不同,需要更具體、更富操作性,沿用論文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足夠的幫助作用。在現有情況下,高校中研究型師資較多,而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相對不足,師資主要來源于“傳統人文學科教師型、媒體專業人員轉行以及院校畢業的研究型青年學者。其中,有著傳媒從業經驗的教師比例不足20%”。①這種師資構成導致了教育模式相對理論化。對許多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教師不總能給出相應引導。另外,傳媒生態高速變革,不論是技術還是思維模式都在更新迭代,所以即使是有從業經驗的教師,如不持續關注業界的發展,在教學方式、內容上做出相應調整,也同樣會出現固步自封、計無所出的狀態。2.知識壁壘限制整體指導。現有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一般為導師制,單個教師指導創作團隊完成作品。這種做法的最大問題是單個教師的知識壁壘限制了對作品的整體指導。常見的影視類作品通常至少需要前、中、后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的任務。就虛構類作品而言,前期需要完成選題策劃、編劇創意、演員選角等工作;中期是具體攝錄階段,牽涉全劇組的整體協調;后期則需完成影片剪輯、特效制作、配音配樂等工作。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技巧與理論。因為術業有專攻,教師的知識范圍也有限:或更了解編劇、或更了解攝制,在環節指導上難免出現知識儲備不足的現象。而現有的傳媒生態下,媒介融合已成不可阻擋之勢,這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熟悉傳統媒體的傳播流程,也需要了解新興媒體的形態特征;不僅要有傳統影像的創作能力,也需要融合多種新鮮形式、適應不同平臺傳播要求的能力。而體現在畢業設計上,這無疑又進一步對教師指導提出了更高要求。
學院管理的缺失
1.質量管理:缺乏作品評價標準。一般院校的編導專業畢業設計評價方式是指導教師自評結合答辯老師評分,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計算,最后給每個學生一個具體的分值。這種方式看似精確科學,實則有很大隨意性。究其原因,缺少統一的評價標準是最大的問題,在答辯時,教師結合學生作品與問答情況,根據自己的判斷給出分數,這種評分一來缺乏細則:優劣標準、分數層次并無規定,二來影視評分中常見的“分項給分再權重算分”的方式也無從貫徹,答辯組教師的觀點成為唯一的準繩,這樣既不嚴謹,也有很大的變數,更遑論通過分數的杠桿提倡學生作品中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創新性了。另外,因為學生創作中牽涉團隊的分工問題,難免涉及各人的貢獻值多少以及付出工作時間長短等問題,怎樣對每一個學生分別給出科學的分數,也是目前探討不夠的。2.過程管理:缺乏階段性考核。對畢業設計的管理一般沿用論文的方式,學院的考核只有開題和答辯兩個環節。但畢業設計各方面的復雜性要遠超學生獨立完成的論文,在過程管理上也應當做得更加細致。畢業設計的創作過程是分階段實施的:首先,按照職務分工、人員搭配、合作習慣等需要自行組織團隊,之后的工作將以組為單位展開;緊接著是選題的初步擬定,一般是全體組員集體討論并結合老師的意見最后確定;在對選題進行分析調研之后,小組完成開題報告;接著下一個步驟是作品的正式創作,也是耗時最長的階段,學生按照影視作品的常規流程完成設計;最后再進行答辯。不同的環節牽涉擔任相應職位學生的工作,需要各司其職有序進行,這對于習慣了課堂作業式的小規模實踐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再加上畢業設計的創作階段與很多學生的考研、實習、就業等有沖突,這就進一步增加了主創團隊的工作難度。因此,通過階段性考核的方式,及時發現操作中的問題,并給創作團隊以相應的方向指引變得不可或缺。而學院在具體過程中的管理缺失,不利于引導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時間安排和人員分工。編導專業獨特的學科屬性決定了畢業設計在其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程度:從學生角度來說,它直接與畢業掛鉤,是對校內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由此他們可以完整參與專業實踐的全過程;從教師角度來說,指導學生的過程同樣是自己知識結構的填充,也是探索新教學方式的一種手段;對校方來說,畢業設計的質量是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的晴雨表,可以引導學院進行課程、師資、設備、教學方法等的調整。在四年的大學教育中,畢業設計是最后一環,也是與社會就業接軌的密切過渡階段,更需要不斷根據新形勢和新問題進行應對。
作者:陳一雷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自動化控制系統優化設計研究
- 下一篇:畢業設計小組管理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