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態觀念下產品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4 08:21:07
導語:西方生態觀念下產品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天文學、物理學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力學領域取得極顯著的進步。由于鐘表、機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社會上的流行,人們越來越樂于用力學或機械論的觀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只碩大的機械鐘,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把握和認識,這就是影響至今的機械自然觀。機械自然觀為后來的人類認識自然提供了一整套思考問題的方法。機械自然觀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認為自然中的萬物(包括人類的心智)都是物理的事物,萬物都可以歸結為物理實體。大自然這本巨書都是用數學語言寫就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計算系統”。世間萬物都是由力學方式而組成的機器,并且是可以隨時更換零部件的機器,可以用科技的方式進行重組和利用。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使得人們更加順理成章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隨心所欲地控制環境和征服自然,不斷地制造出各種各樣的產品。科技萬能論驅散了早期的關于“自然至上的觀點”,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信心。伴隨著工業革命后機器化生產方式的進步,人類在短短幾百年間迅速地改變著世界,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維持著幾十億人口的生存并不斷提高著生活的水平。受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機械自然觀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認為人與自然是分離和對立的,自然界沒有價值,只有人才有價值,形成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這就為人類無限制地開發、掠奪和操縱自然提供了倫理基礎。不僅如此,這種把人處于自然中心的定位,促使人類設計出充分提高生產效率的經濟制度和管理制度。各種人為設計的激勵機制鼓勵人們積極從事科技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鼓勵所有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全然不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資本主義企業受獲取最大利潤動機的驅使,一味迎合、引導顧客的消費心理,故意人為地設計出“用完即棄”的商品。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導致過量污染物排放,以致出現全球性的生態災難。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出現的環境危機暴露了隱藏在工業革命后的上層建筑——機械自然觀是導致環境危機產生的內在的思想意識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講,環境危機其實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環境問題表面上是一個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由于人類欲望不止而不斷創造產品的設計問題。為什么環境問題就是設計問題呢?西姆•萊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an)在《生態設計》一書中指出,“環境危機就是設計危機”。他們認為人們只關注主流的和感興趣的設計,全然不顧與其他生物的關聯以及設計產生的影響,這種目光短淺的設計勢必會影響人們日后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比如就一次性衛生筷來說,表面上看這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是卻忽略了日后污染環境的影響。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們的這些行為是受到產品設計的影響,環境危機實際上就是設計危機,需要從設計的理念來加強與各個生物的聯系。那么,在產品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們需要以怎樣的初衷來進行設計?其實早在20世紀著名生態學者卡普拉在他的名著《轉折點》中就提到,整個世界面臨著深層次的危機,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生存,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經濟、技術和政治。他認為要解決這些危機,必須擺脫原來的建立在機械自然觀上的思維方式,建立起全新的思維方式。要從“世界是由各種零件組成的機器”的觀點轉變到一個整體的、自然的、多層次的觀點上來。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形成與自然合二為一的生態思想模式。所以,從產品設計上來說,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制造一件物品,創造一些東西,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眼下的利益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使社會更加美好。產品設計中要立足于整體、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思維模式,要考慮到自然中的各種聯系、各種生物,避免受到機械自然觀的影響,要切實地發展出一條生態設計的道路。
2近代西方生態文明觀
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在設計領域,人們很早就萌發了關于生態的設計。從近代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到人文設計思潮,期間的許多作品和著名設計師都從不同的方面來闡述和堅持了生態主義。從理論觀念來看,早期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師們主張設計應順從自然,人應當對自然表現出尊崇和敬畏。20世紀初,北歐設計風格的出現,進一步賦予了生態主義設計更具有人情味的內涵。在實踐方面,米斯倡導的“少就是多”直到現在還被許多大師奉為設計的圭臬。
2.1自然主義設計觀念
自然主義設計萌芽于19世紀中葉,在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上,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展現出來。當人們為工業和科技的進步而感到自豪的時候,拉斯金和莫里斯卻認為這些冷冰冰的機器極其丑陋,毫無美感可言。拉斯金認為應該走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莫里斯是拉斯金思想的實踐者,甚至比他更為徹底地反對機械化大生產,最后演變成一場生態設計思想啟蒙運動。拉斯金與莫里斯都是生態設計的倡導者,我們從其設計作品中可以看出。拉斯金提倡“向自然學習”,主張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莫里斯是拉斯金思想的實踐者。在他結婚的時候,由于痛恨工業化帶來的不倫不類的產品與建筑,他一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婚房。于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自己的婚房——紅屋。紅屋的表面沒有任何裝飾,完全擺脫了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風格,與自然融為一體,把建筑的誠實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持續30年之后,逐漸被歐洲的新藝術運動所取代。雖然新藝術運動本質上是一次裝飾藝術運動,但新藝術運動的初衷是表現對自然的推崇,對維多利亞風格的反對。新藝術運動和工藝美術運動在設計理念上都是相同的,都推崇自然生態主義的設計。薩穆爾賓的“新藝術之家”可看作是新藝術運動的起源,他主張設計應該“回到自然中去”。他的設計以有機曲線為主要表現形式,以模仿自然生態為題材。巴黎“六人集團”中的吉馬德設計的巴黎地鐵入口處被奉為新藝術運動的經典。吉馬德在這里充分展現了自己注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理念。他運用植物的藤蔓,扭曲的樹枝來表達出自然主義設計思想。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都是在工業革命朝氣蓬勃的發展中形成的,當時設計師們對機械化的抵觸以及對自然的贊美和崇拜,無形之中延續了保護自然的生態思想。
(1)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產品設計代表
作為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縮影,查爾斯•阿什比的“手工藝行會”完全實現了莫里斯的理想化社會生活方式——遠離城市,在農村進行設計生產。這種最為激進的方式,并沒有得到那個時代的認可,便在不久后就夭折了。但查爾斯•阿什比所留下的產品設計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設計現狀和社會環境。圖1是查爾斯•阿什比的一組餐具設計,這些餐具造型典雅,參考了當時流行的哥特式風格,十分自然地融入了植物的元素造型。勺子和刀子手柄部分采用了木質材料,和諧地體現了大自然的獨特魅力。細節之處均可見到當時手工業者對于自然主義生態觀念的理解。
(2)新藝術運動時期的產品設計代表
新藝術運動是緊接著工藝美術運動之后出現的一種反對過多裝飾性設計的潮流,它跟工藝美術運動一樣,都提倡手工業,喜愛運用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元素。但新藝術運動是完全強調自然的風格,徹底地與傳統風格決裂,在裝飾上只采用曲線,完全開辟了一種屬于自己的風格。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主力不僅僅是設計師們,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現了三個設計組織: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和六人集團。而毛利斯•迪佛雷納是現代之家的代表人物,設計出許多具有新藝術運動特點的作品。圖2是毛利斯•迪佛雷納設計的臺燈和鐘表。這個臺燈高貴、精致。底座是鮮花的根,出淤泥而不染,深深扎在大自然的泥土之中。把手是鮮花的莖,彎曲的曲線和葉子傳達出了自然植被的生機勃勃。美麗鮮艷的花朵是臺燈的燈罩,慢慢地綻放出一朵朵更加鮮艷奪目的花。而鐘表則利用曲線來解釋了植物的藤蔓,鐘表的內部雕刻著植物的葉子和枝干。這兩幅作品極具表現力,運用植物的線條和其他元素,完整地呈現出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畫面,無不令人心生向往。毛利斯•迪佛雷納的臺燈和鐘表作品于細節和整體都散發出自然的魅力,體現出當時的設計者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而毛利斯迪佛雷納更為新藝術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種積極的可能性。
2.2人文主義設計觀念
機械自然觀認為世界與自然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是自然的中心,所有物質都可以為人們所用,自然必須服從于人類。盡管后來的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師們從自己的設計中傳達出對自然的喜愛與對機器的否定,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生態思想僅僅涉及到了自然主義的一些倫理。如,威廉•莫里斯與吉馬德等人,僅僅通過運用自然的曲線來達到關注生態自然的目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主義設計的萌芽。可是這些寥寥無幾的作品,幾乎動搖不了機械自然觀和“人定勝天”思想的共識。這期間的自然主義理念和設計作品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視。與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時期不同。20世紀,北歐的設計師們并不是直接在自己的設計中“植入”大自然的元素,而是在民主、人文的層面上來倡導人與自然間的和諧、樸實之美。通過精神層面的傳達,希望呼吁各國人民熱愛共同的地球家園。北歐人熱愛自然、崇拜自然,人文主義生態自然觀念被北歐的設計師運用得淋漓盡致。他們認為人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整體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人類應當尊重與熱愛自然。北歐設計師們以自然為基調,從中挖掘出自己的靈感與自然的本性,設計出的產品以一種極其柔和舒緩的形式主動融入到人類生活,即使必須運用機械化的處理,也要使非人性的技術與親近人性的自然做到水乳交融,設計出的產品、家具等絲毫沒有人為造型的不自然之感。芬蘭的阿爾瓦阿爾托是一位把人文生態運用到恰當空間的設計師。由于芬蘭的森林天然木材較多,故大部分設計都是運用木材這些天然的材料進行設計的,而且他喜歡對設計做一些“軟”處理,使得產品不那么鐘表咄咄逼人、使其極具人情味。圖3是阿爾瓦阿爾托的瓶類設計,這是類似于三葉草的一個形狀,采用大自然最普通的植物造型,賦予瓶子于無限美麗。當它作為堅果瓶和小缸使用的時候,毫無違和感。造型簡潔,使得毫無生氣的瓶子因為里面的物體,或是堅果或是魚兒,都變得有趣起來,變得更加具有生機。在機械自然觀主宰人類世界的時代,北歐的設計無疑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泉水。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另一種更深層面的尊重與敬畏。在采用新技術、新材料的同時將民族的文化內涵注入產品中,把自然中的元素運用到設計中,并且使它不那么與人格格不入,就好像把自然搬到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更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生態主義設計理念。在當代的快節奏生活中也傳達出對傳統的尊重,對自然的依戀。生態設計觀念與現代產品設計的關系也正如現在流行的簡潔質樸的北歐風格。生態設計觀念使得產品設計滋生出一種更有利于人們寧靜、閑適和至簡的生活狀態。而產品被分散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貫穿于其生活的始終,人們通過這些產品,更加容易接受生態主義的觀念。從而,這些產品反過來也促進了生態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就這樣組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同北歐設計風格一樣,把世界的生物串連在一起,推動著世界更美好地發展。
2.3極簡主義設計觀念
19世紀,英國是有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富強國家。可是,隨著工業、機械制造業飛速發展,英國的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最后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霧都。當時的裝飾藝術運動就是建立在對自然的過度掠奪上,這些都是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裝飾藝術運動時期所設計的產品,幾乎都是頂著華麗的“袈裟”,繁瑣而反復。針對機械自然觀中以人為中心的過度浪費自然資源的裝飾藝術運動,建筑設計師盧斯于1908年在《裝飾與罪惡》這篇文章中指出,奢侈的裝飾造成資源的浪費,阻礙民族和人類文化進步。盧斯之后的米斯•凡德羅于1928年提出了“少即是多”的思想。此后“裝飾即罪惡”、“少即是多”等口號成為現代主義的代名詞。從一定程度上講,“裝飾即罪惡”與“少即是多”的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認為過度裝飾是一種文化上的退化,外加裝飾是不經濟且不實用的,是不必要的。之后,在米斯的影響下,開始了一場消除裝飾,對設計做減法,尋求簡單的革命。米斯先后向格羅皮烏斯和賴特學習和交流。尤其在與賴特的交流學習中達到了一個設計的高點。賴特注重自然的理念深深打動了米斯。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讓米斯大為贊賞,這在米斯后來的作品中多有體現。米斯通過“少即是多”的思想,傳達了對裝飾材料、浪費資源的憤怒。他主張形式簡單、高度功能化與理性化的設計理念,反對裝飾化的設計風格,從資源方面看體現了節省材料的理念。從生態主義觀念來看,設計使用的材料皆來自于自然,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依稀透露著生態文明的觀念,所以說“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亦是對生態環境的愛護。1929年,米斯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和“巴塞羅那椅”的設計即是“少即是多”原則的代表作。鋼結構的“巴塞羅那椅”綜合體現了他一貫強調的精致手工工藝與確切明了的結構特性。簡潔的結構沒有一絲拖沓之意,滿足椅子最原始的功能。椅背、椅座與椅腳相輔相成,成為現代簡潔產品的典范。到20世紀50年代,在國際主義設計階段,國際主義設計即強調形式上的“減少主義”,把米斯的設計推崇到登峰造極的高度,使簡潔的形式變為第一性,功能變為第二性。米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理論使得產品設計以減量化的結構、生態化的材料、簡潔化的形象設計為特點,為簡約環保型的產品設計開創了一種崇尚簡約、清新簡潔、綠色自然的設計思路,實現了經濟、低碳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米斯的許多產品即使放到今天仍是很受歡迎的設計。“少即是多”的思想對當時乃至現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極簡主義風格被普遍接受,不管是家庭裝修,還是日常用品,人們都偏愛極簡主義的風格。21世紀起,人們也越來越多地在生活方面逐漸形成了節儉的風氣,這何嘗不是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的另一種方式呢!
3展望
縱觀西方生態設計思潮的出現,由于機械自然觀堅信科技萬能論和以人為本的人與自然關系觀,這種設計觀念在工業革命后伴隨著大機器生產不可避免地帶來環境問題。于是,在工業革命起源地的英國出現了以自然為中心的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其宗旨就要堅持自然設計,其后的極簡主義也是在批判過度裝飾后產生的一種節材設計觀念。今天,生態觀念和生態設計已被人們普遍接受。生態設計又被稱為綠色設計或生命周期設計,是利用生態學思想,在產品開發階段綜合考慮與產業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設計出對環境友好的,又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的一種新的產品設計方法。生態設計是以“人——社會——自然”符合生態系統需求為中心的設計體系,這是一個有機的設計體系。在設計中既要滿足人類對物品的需求,也要顧及自然的永續發展,同時要關注到設計對人類和諧社會關系的促進作用。
作者:王仲張琪玥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數學模型產品設計論文
- 下一篇:CADCAM項目課程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