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研究

時間:2022-11-17 10:12:12

導語: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研究

一、緒論

伴隨著制造型企業的蓬勃發展,政府大力提倡各類產品產業的創新研究。新產品研發逐漸成為各類企業的核心部門,成為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且獨立形成了新的產業市場。應對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各類院校針對自身特點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產品設計類人才,但教育的規模化、同質化、滯后性等顯著問題也在學生進入企業后明顯暴露出來,很多學校的教育模式并不符合社會的實際應用需求,致使進入企業的設計人員還需要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培訓,才能勝任工作要求,造成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雙重浪費。高等學校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產業需求應該具備實時對應協同發展的能力和效果。

二、產品設計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產品設計行業已具備一定規模,與以往由繪畫藝術、視覺藝術、機械設計師等兼任的產品設計師逐步過渡到專業從業人員,使產品設計產業逐步走向更加專業化、秩序化、實用化。產品設計師的年齡結構呈年輕化趨勢,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產品設計產業結構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1.制造型企業。伴隨產品設計產業發展,國內一些大型制造型企業越來越意識到產品創新的重要性,在企業中紛紛加大產品研發規模,從高級人才引進到初級人才培訓都制定了完整的發展模式,保證產品創新綜合實力,確保企業發展方向與時俱進,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在部門設置上,一般分為設計研發和設計管理兩種類型:設計研發主要是為本企業研發新產品提供全面的工業設計服務;而設計管理除了對內直接提供設計之外,還負責委托企業之外的設計公司或外觀模具公司來設計外觀與提供模具制造,并負責產品研發中的工業設計整合與管理。對于國外一些企業在國內設置的研發部門往往集中在本土化設計研發領域。2.產品設計公司。目前,國內的產品設計公司主要分為三種形式,按綜合實力、服務內容不同、產品設計過程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專注于產品調研、策劃、結構、功能、外觀設計等方面的設計服務。第二,是針對產品造型設計與實現、模具制造等方面的設計服務。第三,是從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產品營銷、市場推廣等方面的設計服務。現有設計公司有些是從事某一部分的具體工作,有些則是交叉進行。3.高等院校產品設計工作室。此類工作室對外承擔著相應的設計工作,對內擔任著對在校學生的培訓工作,是連接學校與社會需求的重要橋梁,對產業發展影響較大。院校工作室通過承接企業設計課題進行設計教育實踐,拉近學生與企業需求的距離。院校工作室具有學科交叉的便利性,且集中了各類行業專家,對產品的概念塑造,企業文化整合具有一定的優勢。4.其它。現有產品設計產業還包括一些自由職業者和政府支持下的設計類企業等形式。面對如今信息化、智能化迅速發展,產品設計產業發展仍然會出現更多產業模式。

三、現階段院校產品設計人才培養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開設有產品設計專業的高等院校400余所,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設計教育體系,但是縱觀產品設計產業發展卻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設計市場氛圍,這與院校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內容、方式有直接關系。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一般各院校根據自身發展特點由院系自主對課程進行設置,課程間的系統性、連續性、關聯性都是在不斷探索中進行,對基礎類設計理論、方法沒有統一規范。第二,缺乏多元化發展平臺。大多數院校對人才培養施行普遍式教育,沒有更多的關注學生對專業興趣方向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學習廣而淺的不良局面。第三,產品設計專業作為交叉學科,涉及哲學、美學、人機工學、材料學、機械原理等眾多學科,要求教師團隊應該具有更多樣性專業知識結構,能夠融合多領域知識和實踐經驗,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進行跨學科研究。以天津為例,在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頒布以來,將部分院校中的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統一糾正為“產品設計”專業,也更加規范了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的具體研究方向,導致部分院校將“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合并培養,或修改現有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使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符合社會需求。以天津美術學院為先導各大院校產品設計專業畢業率均在90%以上,但能夠長期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學生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內產品設計產業發展較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展較發達的地區,設計人才往往集中于此,其他地區企業則較少設置產品研發部門。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實踐經驗要求較高,應屆畢業生往往需要二次甚至多次培訓才能勝任本職工作,使企業過多投入培訓成本。

四、以傳統文化用品產業為例

1.傳統文化用品產業現狀。傳統文化用品從定義上可以成兩個層面,一是承載傳統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鑒證,延續至今仍然使用著的傳統用品,例如,手動織布機、刺繡服飾、傳統手工藝等。二是利用傳統文化符號,通過創新設計的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其目的是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現今,傳統文化用品產業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傳統手工技藝因傳承方式復雜、經濟效益低下,面臨著傳承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商業經濟為目的的文化產品不足以展現傳統文化精髓,承載于一些低質量、無內涵的仿制產品上,不能起到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目的,反而將傳統文化置于糟粕境地。2.建立方向性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現今傳統文化用品的尷尬局面,應建立更加具體且具有一定方向指向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課教學方面應先從傳統文化歷史方面切入,系統全面的介紹特色鮮明的一些傳統文化案例,分析文化精髓的形成方式,總結出符合現代設計要求的文化用品設計方法。實驗實踐課程方面,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用品的結構、比例、功能設置,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結合當時社會背景,體會產品是如何通過造型、功能的變化,達到適應時展需求的。在畢業設計環節,應結合不同學科,如經濟、營銷、廣告、材料等專業采取聯合答辯的方式,使畢業生在畢業設計階段,更具體全面的了解市場需求,完善技能,適應社會需求,縮短與企業生產模式的磨合期。3.工作室制。校園工作室制是現今具有產品設計專業的院校較常使用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將設計需求直接引入校園,對學生更好的了解社會需求,提高專業素質,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校園工作室模式中,聚集了專業科研教授、研究生、優秀學生、企業設計人員,突出了理論結合實際的客觀優勢,側重企業設計課題與設計教育實踐的結合,在創新方案整合和企業文化發展設計、未來概念設計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其所涉及的企業范圍包括信息、家電、通訊、醫療、交通工具制造業等。4.企業導師進課堂。企業導師是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高端設計人才。在課堂上引進企業導師,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從具體一款或一類產品的設計分析中了解產品設計過程。在企業導師的選擇上應注意選擇不同領域的導師進入課堂,讓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社會需求。也可以利用選修課的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從未來職業規劃和興趣愛好的角度,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產品產業進行學習。

五、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綜合分析

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呈高度的正相關性。現今,知識經濟時展已開啟,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已由資金和土地逐漸轉變為知識、技能,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從本質上看,即教育決定發展,尤其是以專業教育為主導的高等教育階段。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知識和技術,這些技能就是從人才培養階段獲得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產業發展的優劣局面。現如今,我國各類院校為社會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各類設計人才,但是,能夠直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應用型人才仍然相對欠缺,高精尖類人才嚴重不足。在人才培養中應注意與產業需求對接,將產品與服務相結合,將有形與無形相結合;將生產與消費相結合,一般來說生產與消費具有一定的時空分離性,即生產與消費不在同一時間進行,產品需要現生產而后消費。生產與消費的結合即在時空上令二者并駕齊驅同時進行,讓產品的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同時進行,使產品設計者、制造者得到更加真實確切的用戶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設計人才培養應更重視應用性,在學校教學階段應以設計學學科為基礎,進行多學科交叉式教學方法,將產品設計方法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展開研究,在教學中融入機械制造、金融經濟、包裝工程、哲學心理等學科,從社會人的需求角度展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產業需求發展。

六、結語

高等學校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是密切相關的,客觀分析現階段我國院校產品設計類人才培養情況發現專業技能較強的設計類人才往往集中在經濟發展較活躍的大型城市中,設計類人才成長多依賴于社會企業培養,院校教育與產業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對產品設計產業現狀分析并列舉傳統文化類產品設計教育模式,探索出針對產業需求發展的院校定向性交織工作室制,并將企業導師引進課堂教學的方法,為學生開辟了了解社會需求的新路徑,同時也縮減了社會、企業對設計類人才的社會化培養的成本。產品設計產業具有一定的專業特殊性,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深入發展將會對未來院校人才培養起到關鍵指導作用。

作者:張妍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周濟.“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報,2002-11-28.

[2]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華正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鄭昭.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戰略研究[J].產業經濟,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