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機學在文創產品設計的作用

時間:2022-09-25 09:05:05

導語:文化人機學在文創產品設計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人機學在文創產品設計的作用

摘要:基于文化要素在現代產品設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大背景下,探究文化特征挖掘和文化內涵解讀的方法,并以此指導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運用文化人機學方法構建文化樣本的文化人機學情境,并依據情感化設計理論歸納其中的文化層次。研究選取紫砂茶壺作為文化樣本,構建起紫砂茶壺的文化人機學情境,并劃分出紫砂茶壺的三個文化層次,以此指導紫砂茶壺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為文創產品設計中文化內涵的提取和解讀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人機學;文創產品設計;文化情境

隨著全球消費市場中產品的形式、功能、結構、材料以及工藝等方面趨于一致,文化在其中逐漸發揮出增強產品識別性、提升消費體驗的獨特作用,使得文化特征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也對文化要素的解讀、提取和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人機學理論則是一種情境化的研究方法,通過構建文化樣本的發展和演變情境,提取其中的文化特征,并應用于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中,以此為文創產品設計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文化人機學理論

Kaplan于1991年將心理學分支學科中的文化變量和跨民族因素與人機工程學原理相結合,建立了更具針對性的文化人機學系統框架[1][2],并將文化因素的影響總結為一種基于情境的現象,通過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環境對個人或群體的行為、觀念、思維模式以及器物造型等方面產生影響[3]。文化人機學則依據此針對不同的族群或文化樣本構建起特有的文化人機學情境,從而探索文化因素在不同族群中所構建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環境,并進一步就文化因素對個人或群體的行為和認知差異的影響進行研究。隨著文化人機學理論框架的完善和發展,對其中文化的界定逐漸擴展至部落、族群、宗教和國家等群體所共有的傳統、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多個方面[4],并將文化人機學研究歸納為不同文化背景群體間的文化差異探討和文化樣本的文化人機學情境探討兩種研究思路[5],由此延伸出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其一是運用文化人機學理論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在安全信息認知方面的差異,并進一步延伸至安全信息傳達的有效性研究;其二是依照情境化的方法構建文化器物的發展和演變情境,梳理其中的文化特征,并應用在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中。

二、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文化人機學框架

文化人機學理論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中的應用主要聚焦于構建文化樣本的文化人機學情境,使研究人員獲取其歷史演變的整體認知,對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理解、思考和重新定義,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從而為文創產品設計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文化人機學理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框架主要基于“用戶—工具—任務”系統設計模型[6],并將文化層次理論與設計特征進行結合,構建文創產品設計模型,進一步依據情感化設計理論歸納出相對應的文化層面,以此促進產品設計流程中對文化樣本的文化人機學情境的理解[7],如圖1。其中,用戶、工具、任務分別代表操作過程中的三個方面,“用戶-工具”間的操作界面用于實現用戶對于工具的控制,“用戶-任務”間的交互界面則直接決定任務的完成狀況,以此實現用戶需求。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文化人機學框架如圖2所示。在所構建的文化人機學情境中,用戶層面對應本能層設計,側重于文化樣本的外觀、色彩、材料、結構、表面紋飾等方面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和與生活形態之間的聯系;工具層面則對應行為層設計,集中于文化樣本的功能、可用性以及用戶使用需求和行為上的認同;任務層面即對應反思層設計,聚焦于文化樣本在不同族群和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象征意義等方面的差異。

三、文化人機學情境的構建

紫砂茶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符號,其傳統手工制壺技藝已發展成為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的獨立工藝體系,并在中國傳統陶瓷制作技術領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紫砂茶壺以造型為載體,將紫砂匠人的思想、理念和境界融入壺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代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內容;同時,自紫砂茶壺進入大眾視野以來,與其相互交織的茶文化也融合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精神內涵,并逐步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9]。由此,本文將選取紫砂茶壺作為文化樣本,構建紫砂茶壺的文化人機學情境,對其中的文化層次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指導紫砂茶壺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以紫砂茶壺為代表的執壺,其器形來源據推斷來自于雞文化崇拜的產物——雞首壺,壺肩部壺嘴的造型呈雞首狀,與其對稱的另一面為雞尾,取雞禳災除兇、吉祥如意的象征意義[10][11]。從魏晉至隋代,雞首由短小無頸、僅作為裝飾向著有頸有孔角度微揚、可作器體流通使用的實用方向發展,同時演變出與肩部垂直的高執柄,整體器型也開始逐漸升高,其后受到傾倒流量偏小的制約,唐代時被真正意義上的執壺所取代,如圖3、4。唐代時,執壺被作為酒具和茶具使用。受到飲酒習慣和燒制工藝的限制,唐代執壺的壺流多數短而直,流孔較大,且口部腹部較大,直至宋代受到金銀器制作技術的影響,使得陶瓷器皿向輕薄方向發展,壺流與執柄也開始變長,整體造型呈現素雅精致的風格[12][13]。元代時,因統治階級對陶瓷器皿大氣、渾厚和耐用等方面的要求,此時執壺的器形形制普遍偏大,但在各細部造型的設計上更為貼近人們的使用要求。明朝時茶葉的加工方法和品飲方式逐漸簡化,發展出壺、杯及蓋碗的茶具組合作為飲茶器具的基本單元。紫砂茶具也在這一時期進入大眾視野,出于確保茶葉沖泡質量和流暢傾倒的考慮,紫砂茶壺的器形形制逐漸由大向小轉變,壺把也更加適應手的握持方式。這種飲茶習慣和品飲方式進一步延伸至清代,并在壺體上融入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文化元素,使之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如圖5。(一)用戶:紫砂茶壺的本能層面設計。在用戶層面,紫砂茶壺的文化特征要點集中在造型、結構、材料和表面紋飾等方面,尤其通過壺身上鐫刻的詩文書畫展現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本能層面的設計側重于紫砂茶壺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與文人階層的交織和連結,著重對提升紫砂茶壺文化氣質的要素和其中傳達出的文化知覺進行闡述。自明朝萬歷年間以來,大量紫砂藝人不斷涌現,紫砂技藝的基礎技法和制壺工藝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為紫砂茶壺在形制、材料和表面紋飾上的探索提供了可能。紫砂藝人在創作時開始注重壺面的裝飾,將釉色與彩繪施于壺面,并將款、印章和銘文題刻于壺身,并發展出陶刻、鑲嵌、泥繪、彩釉、浮雕、貼飾等一系列裝飾技藝,以此提升作品的文化氣質。在這一時期,文人飲茶風尚也開始盛行,逐漸將詩文、書畫、篆刻等藝術與紫砂茶壺制作技藝相結合,充分滿足了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紫砂茶壺藝術品位的提升。清代以后,文人階層直接參與到紫砂茶壺的設計與制作中,使得紫砂茶壺在造型和裝飾上都極大地受到文人氣息的影響。這一時期,壺式結構多取材于自然形態,形態靈動且變化多樣,融合壺身題款和雕刻花鳥、山水及書法的風尚,逐漸成為紫砂工藝獨特的裝飾藝術。明清時期的紫砂匠人中,時大彬根據文人飲茶習性由早期善制大壺改制小壺,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為一大制壺特色。清乾隆、嘉慶年間的陳曼生發揮其作為縣令和文人的影響,倡導“一面題刻詩書畫、一面鐫刻壺銘”的紫砂茶壺壺身樣式為紫砂茶壺注入高深的文化藝術和文化內涵。由此,紫砂茶壺與文人階層的連結通過壺身上銘刻的詩詞、畫作進行表現,并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與現時代相聯系。(二)工具:紫砂茶壺的行為層面設計。對于工具層面來說,以紫砂茶壺為代表的執壺需要滿足用戶儲存和傾倒液體的需要,并保證不同質地液體在儲存和傾倒過程中的流暢性。因此,行為設計涉及到用戶需求、相關功能、可用性和用戶行為等多個方面,其中,文化因素的影響體現在外部文化環境的變化,并通過整體造型和細部造型的變化表現出來。紫砂茶壺的器形演變經歷了雞首壺和執壺兩個重要階段,其使用方式在每個階段都受到這一歷史時期文化環境的影響。雞首壺最初以直徑與高度相當的造型呈現,傾倒壺中液體時需雙手持壺,以較大的傾倒角度使液體由口部或雞首流出,后受到羅馬文化因素的影響,出現了連接口部與肩部的高執柄,使之可以以單手執壺的操作方式進行傾倒,但依然需要較大的傾斜角度[14]。執壺在唐代最初則作為酒具使用,受到果酒濃度較低、酒質渾濁的影響,這一時期執壺體量普遍較大,壺流也呈短而直且流孔較大的造型;后因唐代飲茶風尚的逐漸盛行和西域文化的影響,執壺的造型和裝飾開始向金銀器靠攏,壺流和把手的造型均以長曲線為主,細部造型上也逐漸趨于精致;元代時,統治階級更加注重陶瓷器皿造型上的厚重和耐用性,使得壺體形制普遍偏大,壺把和頸部也呈更適用于手持的造型,以此形成更為省力和舒適的操作方式。明朝時,紫砂質地器皿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沖泡和品飲方式的變化對茶壺器形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遍以紫砂茶壺或形制較小的瓷制茶壺為主,且壺流多部位呈現出上細下粗的S形造型,避免茶葉堵塞的同時,更加注重液體流量的控制。雞首壺、執壺和紫砂茶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到不同用戶需求和文化背景的影響,也相應發展出不同功能與使用和操作方式,并體現在各個時期獨具特色的器物特征上,同時反映出一定的可用性和用戶行為方面的考量,構建起用戶與器物之間更為良性的關系。(三)任務:紫砂茶壺的反思層面設計。在任務層面,紫砂茶壺的歷史演變中受到多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要素影響,使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反思層面的設計側重于故事、情感、文化象征和其背后的精神意義,即茶文化以茶壺或其他器物形式為載體,通過器物形式的變化表現出不同時期文化形式的變化和精神文化差異。唐代時,茶文化逐漸開始興盛,以“煮茶”、“煎茶”、“點茶”為主的飲茶方式逐漸根植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階層中,并隨之衍生出各個品類和質地的茶具。以“點茶”為主的飲茶風俗進一步流傳至宋代,并融合文人社會的影響形成了以茶筅、湯瓶、茶盞為代表的一系列點茶用具。宋代文人曾對其中的茶事活動中使用的器具進行了詳細分類,共十二件,并冠以官爵和名號,足見其對茶具和飲茶風尚的偏好。明代時茶制改革,對茶品、茶具、飲茶方式等茶事活動進行了簡化,“壺泡法”和“撮泡法”開始流行,并將碾、磨、湯瓶等器具逐漸舍棄,代之以壺、杯及蓋碗搭配的茶具組合,并逐漸沿用至現代。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講究烹煮的技藝和品飲的方式,對所處的環境也提出了要求,更加崇尚自然之美和天人合一的境界[15]。清代時,飲茶習俗逐漸世俗化,并于不同階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態。茶文化由唐代開始興盛以來,逐漸普及至普通大眾,使飲茶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的休閑娛樂活動。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演化出了以茶藝和茶道為代表的多種茶文化形式,使之成為高雅與通俗文化的集合,并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風貌,從而與現代茶文化形態相聯系,豐富當代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從文化人機學的角度來看,紫砂茶壺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可以切分成三個不同的文化層面,分別涉及到紫砂茶壺與文人階層的連結、壺類器物的使用行為和茶文化形式的演變三個方面,使得針對紫砂茶壺的文創產品設計能夠展現更加多元的文化特征解讀視角,并轉化為設計要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

四、文化人機學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依據上文中構建的紫砂茶壺文化人機學情境和歸納的文化層次,探索紫砂茶壺三個文化層次的文創產品設計方向,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紫砂茶壺的相關文創產品設計。從用戶層面來看,紫砂茶壺通過器形、材質、表面紋飾等細節反映出其文化氣質以及與不同歷史時期文人階層的連結。基于用戶層面的文創產品設計可以從文人階層所偏愛的自然型類紫砂茶壺入手,探究瓜形壺、蓮子壺、松段壺、蠶桑壺等形態所表現出的自然生趣,體悟古人對自然情趣的向往;同時也可以從壺身上鐫刻的詩銘、署款印章和書畫等裝飾入手,體會古代文人在壺藝、品茗等活動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并通過現代視覺手段傳達古代文人的風雅情致,使之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對于工具層面來說,雞首壺、執壺、紫砂茶壺分別融合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環境和相應的用戶需求,并在器形造型、相關功能、使用方式和用戶行為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從工具層面進行的文創產品設計可以從不同族群與器物造型之間的關系入手,對特定族群進行生活形態的研究和相應文化特征的挖掘,從而將更加豐富的文化特征與現代消費產品相結合,使得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層次更加多元。在任務層面,紫砂茶壺所承載的茶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從而傳達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從任務層面出發,紫砂茶壺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可以延伸至茶藝、茶道等茶事活動和茶文化形態,也可以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儒學觀念和道家學說與茶文化相融合,并結合現代消費者偏好進行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其中,由繁入簡的品飲方式使得茶文化與普通人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而在茶具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尚和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助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以此將茶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強調,引導現代消費者融入其文化傳承中。在以上三個紫砂茶壺的文化層次中,任務層面關于茶文化的內容與不同歷史時期各社會階層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體現出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內涵,實現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有機融合,并一直延伸至現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文選取茶壺作為紫砂茶壺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成果,以古代弧線型器物為依據,沿用對稱、大氣、飽滿的結構要素和美學形式,使之具備古典器物的美學特征,從而通過這種形式對紫砂茶壺和其映射的茶文化進行強調。茶壺的整體設計和渲染效果如圖6所示。其中,茶壺的整體造型曲線以多個正圓形切割而成,使得整體造型平滑柔和并具有整體性,使之形式上更具設計之美;茶壺的整體體量較小,功能上以二到三杯的儲水量為宜,并配以對杯,突出表現兩人之間的品茗對談和其中的愜意雅致,以此傳達茶文化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內涵。

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對目標文化樣本所包含文化特征的深入挖掘,有助于設計人員對目標族群的文化特征進行深入地理解、思考和評估,從而準確獲取其文化內涵,并結合設計人員對產品外在形式和功能的整體把握,設計出使用市場需要且獨具識別性的文創產品,以此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研究運用文化人機學理論對特定文化樣本進行文化人機學情境的構建和文化層次的歸納,并以此進行文化要素的延展和相關文創產品設計,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文化內涵解讀視角和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作者:郭建詠 周美玉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