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23 04:47:20

導語:人性化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性化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城市公共設施在人性化角度的多樣性嘗試,總結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方法結合公共設施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功能、審美、個性等方面的基本原則,分析公共設施設計的人性化發展趨勢,并以當前的公共設施設計現狀為基礎,分析其中存在的諸如材料、結構、工藝及形態的安全性等制約人性化發展的現實問題,接著從地域文化、情感互動、生態景觀、無障礙等方面結合具體的原則與方向,探索具體的人性化發展路徑,最后就其未來發展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問題進行總結與展望。結論人性化的城市公共設施更加注重人的價值,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體現出濃濃的人文關懷,這是人們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及其必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人性化;地域性;文化景觀

由于人是城市的主體,所以城市公共設施的規劃與設計要以人為基本出發點,研究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充分考慮人在使用設施時是否感到方便、安全、舒適、快捷[1]。但是,影響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傳統與宗教信仰不同、民族與歷史不同、地理文化不同、使用環境不同、使用者不同等,使得當前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必須從多方考慮,遵循多元化的設計原則,處處體現人性化。結合實際不難發現,在體現人性化的過程中,設計師需要從便于識別、便于操作、便于清潔的功能性,滿足使用者各種潛在的愿望的人本性,相互滲透相互統一的整體性和豐富公共設施設計內涵的個性化等方面逐一突破,從而最大化地實現城市公共設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2]。由此可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人性化的實現,涉及很多領域和原則,需要設計師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并妥善加以解決,因此,對這樣一種城市公共設施的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長期探討的過程。

1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符合人們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精神與情感需求,這樣的設計被稱為人性化設計。在人性化設計中,設計主體是人,同時設計師和使用者也是人,所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尺度,即人的生理和心理尺度。通俗來講,就是始終將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需求與審美[3]。具體到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而言,由于沒有形成有機的整體,部分公共設施不健全、不完備,或者與環境不協調,導致了一些非人性化的問題。這樣的現象有很多:某些大商場更加重視人們的購物行為,忽視了購物后的勞累,在空間和桌椅等公共設施上安排不合理;某些城市的公交站牌被廣告牌遮擋,站點設計不夠集中,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部分城市的道路防護欄修理不及時,不僅無法發揮應用的作用,而且也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公共設施成人化傾向過于明顯,整體的設計給兒童和老年群體的使用帶來了不便,有些潛在的安全隱患;另有一些公共設施缺乏遮擋,在雨天或高溫天氣無法給人們提供必要的防護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必須引起重視并逐一解決,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預期及現實效果[4]。

2人性化視角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

城市公共設施的好壞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追求人性化的當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更加強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給人們的精神帶來愉悅,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使用體驗和精神享受。從人性化視角分析,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必須從地域性、生態景觀性和交互無障礙性等方面逐一突破,使公共設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2.1體現地域性,彰顯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設施在設計時并不是隨意為之的,必須與城市的戶外空間整體設計風格相統一,以一種和諧的設計效果與該城市的文化及公共環境共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人性化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5]。具體而言,在體現地域文化的公共設施設計中要結合該城市的地域特色、人文特征、風俗習慣等要素,讓人們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當地文化的強烈感染力,形成一種情感的共鳴,如此才能使公共設施與城市特色更加完美地融合,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與喜愛。與城市的建筑文化相融合,這是地域性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因為每個城市在總體規劃、建筑風格上都有著不同的形式,所以它們的對外形象與專屬表情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在設計時不對這些元素進行深入分析,不清楚該城市的民眾心理和審美需求、文化特質,是無法完美設計出與這座城市相統一的人性化公共設施的[6]。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窯洞、湘西的吊腳樓、南水鄉的粉墻黛瓦等,這些都是特地地域文化的突出體現。在這些地域文化特征明顯的地區,設計師必須從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質出發,在這些建筑的形態、色彩和文化等方面提取精華,在實現基本功能的同時,與城市特色相融合,反映一定的時代氣息。在材料及色彩的選擇上傾向于地域性特征,實現城市自然屬性與設計元素的相融,這是另一方面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城市所在地區常常有著不同的氣候特征,這就要求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必須從當地的自然屬性出發,在材料和色彩上進行應時應景的利用[7]。比如,哈爾濱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其公共設施設計就應該多選擇木材、塑料,避免使用金屬材質,以確保人們在使用時能夠快速產生溫暖的觸感;在色彩的選擇上可以增加一些暖色調的色彩,以相對鮮艷的色彩迎合當地人的審美需求,同時為城市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2.2增強景觀性,凸顯生態設計。人文景觀是人性化公共設施的一大特點,尤其在當前這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公共設施設計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的現實中,公共設施面臨著“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而生態景觀設計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給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帶來了一種人文景觀的功能特質[8]。在城市公共設施的生態化景觀設計中,設計師要對產品的功能、結構、材料等多方面進行全面地思考與規劃,以生態化為原則,以人文性為根本,確立具體的公共設施產品生態化設計方法。一方面,設計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運用創造思維對設計出更加符合人們生活需求的公共設施;另一方面,設計師還要在其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作。外觀是公共設施產品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人們在使用時直接接觸的部分,其結構、材料和功能都必須經過科學的設計和選擇。一是必須與周圍環境的特點相結合,以此提升大眾對公共設施的熱情;二是外觀盡量以簡潔為主,避免不必要的化學涂料的加入,以此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公共設施設計還可以配合一些燈光和色彩引起人們的注意[9]。功能設計是公共設施得以長期存在的根本,所以想要充分發揮公共設施的作用,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設計師必須要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公共設施的功能。一是分類垃圾桶的設計就可以引導人們對垃圾進行分類,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而且也便于日常的管理與清潔;二是設計師可以將公共設施進行優化組合,將不同功能的設施靈活組合在一起,便于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情感層面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還要進一步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需要,在實現基本功能的同時賦予公共設施生態、自然的形式美感,引導公眾崇尚自然。一方面,設計師可以將綠色的植物引入到城市公共設施中來,如安排路燈與花草、樹與公共座椅的優化組合,體現一種生態的美感。另一方面,給人們提供可以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如將座椅設置在綠地中;在噴泉或水池邊設置一些公共座椅等,便于人們接觸和欣賞。這幾種方式的結合,可以創造出一種文化景觀,便于人們在使用這些綠色的公共設施時,更多地感知自然,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行為[10]。另外,在能源的選擇與利用上,要盡量選擇可再生的能源,如路燈可以使用太陽能作為能源,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免去鋪設大量線路的麻煩。諸如此類的能源利用方式十分多樣,可以為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帶來更加富有人文特質的使用體驗。2.3豐富情感性,提升互動交流。隨著人們對產品認知與使用體驗要求的提升,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也逐漸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豐富,提升了實用性與功能性[11]。其中,為了進一步凸顯情感性,增進人們之間的互動交流,城市公共設施設計開始向交互性和無障礙化方面發展,以最大化地促進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設計方向要求設計師必須以整體的眼光看問題,最大限度地提升設施的交互性與人文性。以無障礙性這一點為例,公共設施設計必須真正體現設施的公共性,照顧到殘疾人、老年人、傷病人、孕婦、兒童等弱勢人群的使用,無論是輪椅席位、停車位、服務臺、電話亭、廁所,還是城市道路、居住區中配套建設的盲道等設施,都要他們實現自身權利和平等參與社會交流的權利。當然,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師不斷進行創新與提升。以住宅小區的公共設施設計為例,其必須照顧到小區內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無論是座椅還是健身器材,都要精心設計,最大程度地滿足實際需求。在高度、材質和色彩的選擇上更要細致科學,針對不同的受眾進行個性化設計[12]。有了這樣的公共設施,各個群體的人們都可以從中獲得使用的快感,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增進彼此的交流,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給生活在城市社區的人們帶來一種親近感和溫暖感。這樣的情感體驗才是公共設施設計的靈魂所在,既滿足了人們的基本使用功能,又增進了彼此的互動情感,真正實現了無障礙的使用與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文明和社會和諧。除了這樣的交互性設計方向與方法,設計師還要進一步增強無障礙化的設計實施力度。以公共衛生間的設計為例,設計師可以設計一些殘疾人專用廁位,同時在便器和浴盆的適當部位裝上拉手或扶手,便于他們起身時的安全,而在衛生間地面的材料選擇上,還要強化防滑性能;在適當部位還要安裝呼喚器,便于殘疾人有事求助、及時解決。

3結語

當前,人性化設計觀念早以深深植入了人們的生活和腦海中,所以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不免要求一種人性化的實現,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便是其中之一[13]。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從人性化設計的視角出發,結合當前公共設施設計的優劣勢,總結其中的經驗與不足,從地域與訴求、文化與情感、生態與交流的多方面互動中進行個性化嘗試,讓人們從中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被尊重、被需要、被呵護的情感體驗,從中體味到生活的美好,加深他們對城市的濃濃的愛,從而在使用公共設施的過程中,更好地服務于現代文明建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平。

作者:代蕾 單位: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