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公共設施創新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14 10:53:36
導語:現代城市公共設施創新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可持續設計
現在城市的可持續化社會屬性意味著現代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相較于以前粗放的設計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就公共設施設計而言,可持續設計不是武斷的強硬,而是應尋求最充分,高效、無污染和低耗能的設計。應該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續化,防止材料污染;考慮到功能的可持續化設計,將功能進行劃分;考慮到技術的可持續化以及價值的可持續化,促進城市公共設施的自我循環式進化。
1.2大眾審美化設計
現代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不但需要滿足人們的物化審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給予人們美的感受,使公共設施設計成為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結合體。公共設施設計作為一種純操作型的藝術表現,是要被大量生產的,是需要大眾接受的,所以公共設施設計要依照市場和大眾所認可的文化來做設計,即大眾審美化設計。公共設施設計需要啟發大眾文化的審美潛力,使審美被大眾所認識和理解。公共設施設計要體現出人們的精神追求,同時通過富有文化的藝術氣息和現代感的獨特形式將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表現出來。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滿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藝術愛好和情感需求,讓民眾真正感受到設計的大眾文化魅力。
1.3創新設計
“作為創意人,很難與當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開來,一切都能成為靈感。特別是產品設計圈外,這座城市、鄉村、藝術、設計以及其他有關創意的一切”。這是德國工業設計師丹尼爾關于產品創新設計的理解,設計是所有改變人類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們的生活觀念常常被設計所影響。設計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甚至影響了人們的交往模式,人最開始的交流是通過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其后發展到了文字和語言。打開一扇門,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過去。公共設施設計需要創新設計,以此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這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樣也需要促進城市的創新功能。
1.4涵化設計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公共設施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為人們提供服務不可缺少的部分。現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載體就是公共設施,當民眾使用或者體驗公共設施時,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到設計的教育意義。公共設施的形態、功能的設計要影響大眾的情緒,讓大眾受到強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眾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現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類的形式,既環保又高效。這種垃圾桶設計的理念對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無強制性的情況下,使欣賞者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在這種長期作用下,使人們無形中產生了應該進行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1.5共用設計
共用設計,在商業利潤的前提下,現有技術條件下,公共設施設計盡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能夠安全、舒適地使用的設計方法。公共設施設計,需要成為解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礙或不便的弱勢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樓梯扶手、殘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設施。基于以上這些社會屬性,現代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方法如圖2所示。
2分類垃圾桶設計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態發展。傳統垃圾桶一個口傾倒導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使垃圾循環利用率變低。基于此,垃圾桶應針對不同類別和功能進行設計。
2.1創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會屬性下的公共設施創新設計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會屬性的分類垃圾桶設計,繪制初步設計方案,創建低保真模型。。
2.2可持續、創新設計
分類垃圾桶是針對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景區所開發的一款富有環保理念和人文情懷的室外公共設施,實現了垃圾分類儲存與歷史文化的融合。如圖5,圖6所示,分類垃圾桶整體采用了簡潔的造型,體現了一定的時尚感,與闔閭博物館的歷史氣息相吻合。游客通過垃圾桶上的回收標簽來進行垃圾的投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時在垃圾桶的上方設有煙灰缸,方便吸煙人士的煙灰存放。垃圾桶采用雙開門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員對垃圾的收取。同時垃圾桶設計帶有頂蓋,可防止因下雨等惡劣天氣導致的垃圾污染。
2.3涵化、審美設計
分類垃圾桶所在的闔閭城遺址博物館,是無錫市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第一個有論斷的春秋吳國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分類垃圾桶設計的造型吸取了戰國青銅燈、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鏤刻的形式將戰國玉器C形龍上的回形裝飾以及青銅器物紋樣予以表現。讓來到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的游客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吳文化,感受吳文華。同時,通過分類垃圾桶的造型,啟發民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
3結論
現代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方法應該隨著城市的社會屬性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現代城市中的公共設施設計方法應該從滿足可持續化需求、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影響人類生活方式、教育需求和促進社會公平的社會屬性出發,將功能與精神結合,創造符合現代城市的公共設施。
作者:馬杰吳祐昕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