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課程考核初探

時間:2022-11-20 08:54:13

導語:服裝設計課程考核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設計課程考核初探

【摘要】服裝設計專業涵蓋了較多實踐類課程,目前課程最終考核存在考核形式單一,考核缺少監督等問題,本文對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最終考核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特點提出課程考核的具體方案。

【關鍵詞】服裝設計;課程考核;實踐類課程

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1]。現代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涵蓋了較多的實踐類課程,其最終課程考核環節,一直都作為檢測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授課完成后,在評價教學內容的完成程度時,也離不開課程考核。因此,探索出若干與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相匹配的課程考核方案,在現代高校服裝設計實踐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和創新意義。

一、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最終考核環節所存在問題

1.教師個人審美標準往往成為“參考答案”。每個學生的審美感受與藝術呈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導致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最終的作品也是千式百樣,教師亦如此,人生經歷的不同,導致了教師對于學生作品的評閱,存在著明顯的個人傾向,以至于在傳統的服裝設計實踐課程中,最終考核的評價環節往往以授課教師“講作品”,學生“聽意見”的模式為主,教師的意見占據主流,成為了“參考答案”。2.缺少監督,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完成實踐作品。在傳統的服裝設計實踐課程中,學生作業的受眾及評價人往往是教師個人,學生將作品完成上交給老師,老師進行評閱并給出分數,即完成了教學過程。學生對于自己作品創作構思、創作過程以及創作結果,僅師生之間互知,他人并不知曉。這就導致某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缺少監督,以應付式的態度完成實踐作品,大大影響教學效果。

二、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考核方案設計

針對上述現狀,筆者擬提出若干考核方案,探索適應服裝設計專業發展,符合專業特色,并且行知有效的課程考核方式。1.改革考核方式,以展覽模式進行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考核。服裝設計專業許多課程都是基于動手繪畫及制作基礎之上的,課程作業大多數都有較強的可展示性。教師在授課完成后,可將學生創作的作品,以展覽的形式展出,并把展覽作為實踐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手段,作為最終考核的依據。本人已經在《服裝畫技法》這門實踐類課程中作過嘗試,以學院展廳為平臺,邀請學院相關領導、專業教師及院系學生,通過觀摩、研討的方式來進行作品評價。在展覽過程中,請班級干部對觀展師生進行隨機訪談,讓他們評選出哪些是好作品,并說出好的理由。教師可以在參考上述訪談信息的基礎上,對課程做出最終評價。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給學生們帶來學習的動力與激情,也有助于幫助老師從多角度、多渠道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2.以團隊為單位,將分工合作納入考核標準。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大多數可以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項目式訓練。團隊模式下,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對自己的要求也會提高。團隊模式可以讓團隊成員之間實現有效地監督,并提升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的主觀意愿,為學生創立了更加企業化的環境氛圍。教師布置的作業就如同一個個企業項目,需要學生自己組合成團隊,進行分工合作。團隊內的學生因個人能力不同,其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這就考驗了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因此,教師在考核環節,不僅要考慮到最終作品的優劣,而且要慎重考察每個團隊成員的表現,并要求每一位團隊內部成員要給其他成員表現進行相互評分,以此作為教師課程最終考核的重要參考。3.利用新媒體,以移動終端為載體進行學生互評。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已經成為每個高校學生的“標配”。課程可以在移動終端建立相關作業互評板塊,并制定相關制度,鼓勵學生把作品傳到移動終端,并邀請除本班學生外的其他閱讀者共同互評。本人已經在《服裝陳列設計》這門實踐類課程中作過嘗試,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置作品互評板塊,并制定相關制度。學習委員將班級內學生的真實作品進行匯總收集,并上傳至公眾號,學生可在課后對作品進行理性評分。除此之外,宣傳委員將班級公眾號推廣至各大網絡平臺,邀請網友對學生作品提出看法并評分。該考核方式,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評價參考意見,而且能夠大大提高班級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創作欲望,提升課程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對社會公開展示自我能力的窗口。

三、結語

課程考核方式的多樣化,是服裝設計實踐類課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等,是課程考核研究的重要方面。課程考核方式的創新應當遵循多元化、多渠道、多手段的原則,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激情,擺脫原先固有單一考核模式,從而推動高校服裝設計實踐教育朝著高質、高品、高效的方向發展。

作者:靳璨 單位:揚州大學

參考文獻:

[1]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中國大學教育.2014.1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