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探究

時間:2022-09-15 04:55:23

導語: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探究

【摘要】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工作人員把握三個要點,首先需要幫助游客在旅游過程滿足“求知、求新、求奇、求樂”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其次對于部分文化水平較高或旅游經驗較為豐富的游客,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和規劃,幫助游客對“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藝術藝術”“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質文化景觀蘊藏文化內核和精神述求進行深度理解,最后需要根據景觀特點來開發文化區背后蘊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義特色的旅游項目。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研究討論

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相關工作關乎其是否可以新時代重獲新生,相較于普通景點,非物質文化景觀具有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歷史意義,如何引導游客在旅歐過程中理解景觀蘊藏的人文思想是每個業內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考慮過度開發旅游項目是否會對景觀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故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作為發展原則,讓非物質文化景觀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

一、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要點和關鍵

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關注旅游過程是否可以滿足游客理解各地文化習俗和知識內涵的需求,部分游客旅游的目的在于豐富自身的閱歷和人生獎勵,帶有明顯的增智、學習性質。同時,此類游客進行旅游的目的提出是針對旅游地點的某一風俗習慣或風景進行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考慮游客此類需求,盡可能體現當地特色,通過設計滿足游客“求知、求新、求奇、求樂”的精神層面理需要,打造符合游客心理預期的特色化旅游體驗。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引導游客對非物質文化景觀內核進行深體驗,理解特色景觀中蘊含的文化內核和精神文化,美麗的風景可以為游客帶來視覺體驗,而通過對景觀文化的深度了解可以幫助游客獲得長久且深刻的心靈震撼。當游客在一個城市進行旅游時,體驗城市文化習俗帶來的樂趣往往強于“快餐式”的旅游體驗,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工作中不僅需要注重游客的視覺體驗,更需要強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得的人文體驗。當游客在擁有非物質文化景觀地區地區進行旅游活動時,其追求往往不只是觀光、度假等,此類游客通常希望在旅游過程中感受探索與研究的樂趣,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內涵有較高的需求。而部分文化水平較高或旅游經驗較為豐富的游客,因為其本身可能對當地非物質文化景觀有較為深刻理解和偏好,對旅游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元素會提出一些相對較為專業的需求,故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針對這一部分特殊群體,在景觀設計中插入一些專業和通俗并存的內容。例如部分景觀帶有濃厚的宗教或思想文化圣地性質,此類景觀需要針對性打造,強調游客在旅行過程中收獲的精神熏陶,對“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藝術藝術”“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質文化景觀蘊藏文化內核和精神訴求進行深度理解,進而幫助部分旅游者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蛻變。從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角度進行分析,大部分民俗文化內容都可以借助各類技術和手段等完成再現,技術手段的高新極大地增強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性,故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設計時需要結合景觀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提高景觀的觀賞性和游客在旅行過程中的參與度,以當地代表性文化習俗或風景設計特色景觀。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化的需求,設計過程中應強調景觀的文化內涵帶給旅客的人文體驗,進而達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在不丟失傳統文化內核的同時,進行文化的革新和對新時代的適應性改革。具體而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當地對非物質文化相關的物品和文化元素進行收集整理,并結合專家的意見對其特點和文化內涵進行整理和分析,分析工作中可重點分析物品本身的視覺、聽覺、概念形象,根據其整體景觀意象設計文化元素的具體表現模式,做到雅俗共賞。同時,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相關工作中,工作人員需要回歸景觀所處地的實際情況,根據當地地域特點、居民的文化習俗、空間分區情況等因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景觀分區適應,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景觀。

二、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思路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觀表達方式。部分非遺文化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形成的獨特民俗文化,其反應了各個地區獨有的民俗文化內容。非物質文化通常借助各類載體進行體現,工作人員需要借助有形的載體引導旅客在特定視角欣賞文化景觀,幫助旅客處理非物質文化景觀表達存在的障礙。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較多,其載體形式也相對較為復雜多樣化,故景觀的文化內核也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詮釋,其可以是當地獨有的手工產品,也可以是特有的精神文化,例如傳統節日儀式或歌舞表演。(二)展示類項目的景觀表達。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工作中,工作人員可以適當地利用文字語言體現文化精神的特點,文字具有較強的分辨性和通用性,將文字形象運用于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中,可以有效體現文化景觀本身具備的歷史和文化深度,同時,利用文字可以有效體現當地故事文化蘊藏的景觀文化的內涵。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牌匾、對聯、碑文等文字藝術表達模式進行直觀表現,其中牌匾可以較為直白地傳遞景觀場景蘊藏的文化內核,對聯則可以通過文字藝術體現當地景觀的特色內容,碑文則以文字藝術的形式體現景觀場景的文化和歷史沉淀。同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借助小型雕塑、特色文化墻,和可以代表當地文化圖案的元素深化景觀文化內涵,讓有藝術和文化追求的旅客獲得心理滿足,讓有視覺感官追求的游客獲得優質的視聽體驗。例如,結合民間美術,適當保留相關藝術作品的造型、色彩等要素,針對景觀環境和園區設施進行改造(指示牌、小品雕塑),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理解景觀文化內涵,還可以通過特色文化墻的方式展現文學故事和神話傳說,這種較為直觀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游客獲得一定的情景體驗。工作人員應注重環境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例如建筑、植物、水、石通常可以體現景觀蘊藏的文化內容,甚至部分文化的傳承也是借助建筑得以保存,保留景觀的建筑物特點并加以放大,可以幫助旅客直觀了解建筑物和環境的設計思想和特點。例如旅客通過了解傳統園林布局的“一池三山”模式,可以對其代表的神話傳說進行了解,在旅游過程中收獲文化知識。

三、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原則

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工作中,工作人員需要注重對文物或環境整體的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調整旅游區的整體布局和發展路線,對歷史遺跡和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并不能起到延長非物質文化景觀存在時間的效果,同時,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需要兼顧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做到真正的“綠色發展”。故需要工作人員在保護歷史環境的前提下,景觀中可以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化遺跡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根據文化旅游區內的特點來開發文化區背后蘊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義特色的旅游項目。對古典建筑進行保護或維修時,需要強調“整舊如故”,工作人員需要理解建筑本身具有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對其破損之處進行維修,避免大幅度的翻導致其失去本來的韻味。對古典建筑進行翻修的最終目的在于保證其可以真實反映其建筑出來的文化特征和思想風潮,而不是讓其在現代更加“富麗堂皇”,故工作人員需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關法律、法規。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工作中需要尋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存在的共同需求。以循環經濟理論為基礎,對非物質文化景觀進行開發和保護,使其在現在重新煥發生機。例如,在開發過程中向游客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嚴格遵守和執行《環保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標準》法律內容。

四、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具體措施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以景觀當地的民間故事里的人物打造商業形象并推出文化品牌。同時,部分景觀所在地區的飲食文化較為發達,可以聯合當地人民打造特色餐飲旅游區域,對部分風評和口味較好的老字號進行培育,打造知名度和口味俱佳的特色門店。具體來說,工作人員首先可以提高現有小吃夜市的環境并豐富其種類,在保留當地飲食文化特色的同時進行改革,讓當地飲食更加適應大眾需求。旅游區的管理層需要嚴格執行飲食標準和法規,對當地餐飲的種類、數量、質量和價位進行把控。部分地區交通較為不便,工作人員需要設計旅游道路、景點及一定的保護工程。相關工作需要根據景點的實際情況開展,盡可能結合當地地形進行建設,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不可逆的破壞。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相關工作中,工作人員密切關注旅游過程是否可以滿足游客理解各地文化習俗和知識內涵的需求,對景觀進行適應現代社會的調整和改革,引導游客通過小型雕塑、特色文化墻,和可以代表當地文化圖案的元素對旅游景點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度了解,工作人員在設計工作中需要遵守“綠色發展”和“整體環境保護”保護原則,讓景觀中存在的歷史建筑在新時代保持本身的特色,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了解建筑本身蘊含的文化和歷史“韻味”。

參考文獻:

[1]楊城.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非遺保護的機遇與挑戰——以青嘉吳昆地區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6):71-76.

[2]宋俊華,何研.學科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化遺產,2019(6):152-157.

[3]周龍,寧小倩.讓鯉魚燈舞躍上非遺的“新龍門”——大足區萬古鯉魚燈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紀實[J].當代黨員,2019(22):58-60.

[4]趙云芳.固本浚源傳承創新——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J].大理大學學報,2019,4(11):2,129.

[5]楊艷霞,張爾君.基于消費者視角的手工藝類非遺項目開發利用研究——來自四川省綿陽市的調查與思考[J].四川戲劇,2019(10):159-162,168.

[6]黎心竹,陳蘊茜.從民間說唱到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以來南京白局的改造與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19(10):150-156.

[7]商志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途徑探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進校園為例[J].現代交際,2019(20):102-103.

作者:鄒宏玉 單位: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