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綠化環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1-02 04:08:59

導語:小城鎮綠化環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城鎮綠化環境設計論文

隨著國家對小城鎮發展投入的日益增強,本文針對小城鎮的特點,指出了小城鎮綠化設計的一般規律,闡述了綠地建設如何與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相結合,以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優美的小城鎮環境空間。

1小城鎮的特點

由于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及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歷史背景的不同,我國小城鎮的結構布局形態、社會經濟職能,文化產業職能,直到建筑、環境的形式風格等諸方面,呈現出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是,與大中城市相比,我國的小城鎮一般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面積較小,容積率低,城鎮用地較寬松,合理利用力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推進,特別是小城鎮發展很快,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加速了城市化進程。(2)緊鄰山水田園等自然風光,城市及周邊自然地理特征保存較完好,工礦企業污染源少,城鎮總體生態環境質量較好。全國小城鎮綠化率達18.72%。(3)地方文化豐富多彩,歷史遺跡、文物景點遺存較多,傳統建筑、歷史街區富有特色,風俗人情、文化傳統獨具魅力,呈現多元化發展。(4)經濟活力低下,二、三產業不發達,財政收入有限,城鎮基礎設施較差。(5)小城鎮布局簡單,缺乏創造。目前的小城鎮設置確實頗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每個小城鎮都進行工業區、住宅區、商貿區、行政區規劃,都進行交通、電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醫療保健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規劃缺乏前詹性,存在著不合理的城市網格布局,以目前來看,按照屬地性質,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發展需求,力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不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并結合當地小城鎮發展,做到“突出重點,控制特點”的發展思路。

2綠化的原則

小城鎮綠地系統布局上應根據城鎮的形態及自然條件,采用環形、楔形、帶形、塊形等形式靈活布置,使綠地大小結合、布點科學、結構合理。綠化樹種應以本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外來樹種,本土樹種最適應本土條件,抗性強,宜生長。因此,無論從生態學的觀點,環境功能的觀點,還是美學觀點來看,具有地方特點的本土樹種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并應作為城鎮綠化的主要樹種。同時也可以選用本地或鄰近城鎮經過引種馴化及較長時期考驗的外來樹種,以豐富綠化樹種種類。城市綠化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不同地域,立地條件不同,生長植物種類也不同。因此,按照其適應性、生存性、生長發育規律性,選用適合的物種,進行城市綠化將大大提高綠化樹種的成活力面,減少財政支出。小城鎮綠地系統設計應以提高綠地生物量的產出為目標,從傳統的重視視覺美向重視生態效益的生態園林形式轉化,以森林化、自然化、生態化為標準。小城鎮綠地系統除了要建設好城市公園、濱水景區、環城林帶等大型綠地外,還應重視街道、居民區、單位、庭院等處的綠化,以聯合國提出的人均60平方米城市綠地為明標,使小城鎮“不是在城市中建筑花園,而是在公園中建筑城市”,使市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雅致”,以實現《馬丘比丘憲章》所述的“建筑、城市、園林綠地的再統一”。對園林綠化用地給予足夠的重視,留足留好園林綠化用地。要根據城鎮生態學原理,規劃結構合理的生態綠地系統;要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因地制宜,使小城鎮面貌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要多規劃建設一些街頭綠地、景點,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

3綠化與現有生態資源相結合

由于地域遼闊,我國的小城鎮所處的自然環境豐富多彩。將小城鎮地域中的山體、溪流、江河湖海、沼澤、植被、動物等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納入小城鎮空間發展系統,構造出花鳥蟲魚,四季有花,流水不斷的城市網格圖,將形成獨特的城鎮風光和生態景觀,起到良好的生態和環境效益。小城鎮的綠地系統應充分利用城區內的自然生態資源,通過建設城市公園、綠色走廊、居民區綠化等形式,將其有機的組織到城市景觀中來。小城鎮的綠地系統也可以與這些自然資源相銜接,如將其建為城郊風景區、城郊濱水景區等,使它們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地被城鎮所利用。小城鎮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搞好園林綠化的業務指導,定期組織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小城鎮園林綠化人員素質,提升綠化質量。在對這些自然生態資源的利用中,應遵循“保護第一”的原則,切實保護好它們的自然風貌特征,避免建造過多的構筑物。對自然狀態下的動物、植被,應保持其原始狀態。對溪、河、湖、海的利用,應避免破壞其自然的線型、岸線及斷面。修建道路時,應順應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公共綠地少,綠地指標低是小城鎮園林綠化現狀。綠地檔次不高,設施不足,綠地率和均綠地面積普遍較低。綠化大多沒有形成公園及公共綠地、街道和主要道路綠化、各單位和小區的庭院綠化完整的綠地系統,綠化檔次不高,而且現有的公共綠地中為市民提供的各種設施明顯不足。樹種選擇和搭配不合理,綠化效益差,街道綠化中行道樹品種單調,達不到一街一景的效果,不能滿足城市綠化的需要。在街頭綠地、小游園等公共綠地中不注重樹種搭配,盲目效仿,過于強調美化作用,藝術水平不太高的雕塑占據大量空間,喬木比例過少,遮蔭樹少,季相性強的草本花卉少,一年當中只見綠地,難見花開,缺乏空間層次性和藝術性,給人以單調呆板的感覺,綠化成本高,景觀效果卻很差。而且由于灌木和草皮的根系淺,后期維護需要勤澆灌勤修剪,浪費水資源和投入更多的人力,養護成本增加,而且環境效益差,不能更有效地發揮綠地的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對小城鎮中不宜作建設用地的各種荒山、坡地,應將其全部納入小城鎮綠地系統中綠化起來,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與環境質量。

4綠化與地方文化資源相結合

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準。城市是把各種文明作為文化積淀集合起來的實體,城市要有積淀文化的能力才能發展。一個沒有文化積淀的城市是沒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個性和生機的城市。只有文化的發展,才能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每個城鎮,一定有它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背景,有它的生、長、盛、衰、重生的過程,因時代的變遷,有它的新陳代謝和新的需求。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是建立于過去之上的。小城鎮的文物古跡、地方文化、傳統精神及生活形態是其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是我們祖先的遺產,是我們與歷史之間的“橋梁”,是其發展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具有的社會、經濟、歷史、考古、藝術等價值,能喚起人們對城鎮歷史的回憶和對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豪感與民族自尊心。對這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們應加以保護和利用,在建設小城鎮的公共環境中,要突出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平衡和諧發展,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對小城鎮的歷史遺跡、古城舊區等文化資源,或以文物古跡為中心建立公共綠地,或在古城舊區的外圍建立綠化帶,作為新舊城市風貌的過度。我國的古建筑,由于多為土木結構,不能永久,故應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對于已不存在的歷史古跡,不提倡再建。對于必要的修復應按有關法規的要求進行。對文物古跡的綠化,應本著突出遺跡、保護原貌的原則,綠化設計要嚴格按要求進行,避免綠化破壞遺跡景觀氛圍、喧賓奪主。在小城鎮建設中,應將其中有價值的能體現城鎮歷史的文化資源盡可能地保存下來,哪怕只是一段墻體。西班牙巴塞羅那一座破舊的工廠改建時,原來工廠的煙囪、墻體等均被保存了下來,被改造成公園的景物和設施。由于綠地與城市歷史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因而這個公園成為巴塞羅那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我國的小城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作為這些文化載體的民居建筑、街坊碑刻、城墻亭榭等,在城市發展中應盡可能地結合綠化保存下來,使其不致因經濟的發展而永遠地消失。對小城鎮的文化傳統、歷史傳說、風俗人情等文化資源,應在城市綠化中以各種方式將其體現出來。更好的體現小城鎮的小而美,美而精的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1]馬濤.居住環境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張斌.楊北帆.城市設計與環境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3]張一鵬.環境與可持續發[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4]任建強.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利用及環境問題[J].成都:國土資源科技,2002.

[5]劉俊杰.縣城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作者:張高昆 單位: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