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景觀設計發展走向

時間:2022-11-03 04:10:00

導語:人居景觀設計發展走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居景觀設計發展走向

環境景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居環境的景觀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居環境的優劣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而且是體現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居住區的房地產開發出現了以“景觀”、“環保”、“文化”、“休閑”、“智能”、“綠色健康”等為主題的人居景觀設計理念。也就是說,住區的開發設計已經開始向更多地關注景觀和文化,倡導住區新的生活方式方面發展

1、我國現代人居景觀設計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不斷改變,人們對于人居環境的需求也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因此,住區的規劃和設計不斷地推陳出新,設計理念和創作思維不斷地更新,人居景觀設計也在不斷地發展。解放初期,住區規劃大多采用了美國建筑師西薩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鄰里單位”的設計理論,居住區范圍以小學生上學不穿越城市干道為界,在居住區內設有小學和日常商業點;如上海的曹陽新村等。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蘇聯規劃理論影響,采用居住區——街坊的規劃方式。街坊內以住宅為主,采用封閉的周邊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兒童上學和居民購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六十年代采用一條街的形式,沿街兩旁各種商店、餐館、旅館、劇場等商業文化設施齊全。雖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卻也帶來居住環境惡化。

以上各階段在住區規劃設計中實行低標準,著重解決房荒問題,如幾家共用廚房、衛生間等;因此在住區環境的景觀設計方面很少甚至幾乎不考慮。

隨著人們對生活條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區規劃中開始初步涉及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但也只是在綠化方面得到了加強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設規模迅速擴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成為當時主要的建設模式。在規劃理論上形成居住區——居住小區——住宅組團的規劃結構。

1981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4屆大會發出了《華沙宣言》,指出“要認識人類—建筑—環境這三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建筑師、規劃師在形成人類環境過程中的歷史責任”.八十年代后期“歐陸風格”影響到住區的景觀設計與建設,盛行歐陸風情式的環境景觀。如在小區中心綠地中布置用希臘柱式、羅馬拱門、文藝復興花飾等裝點的亭、臺、橋、門等,既無使用價值,又缺乏藝術品位。反映出這一階段的人居景觀設計還處在初級的盲目模仿階段,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人居環境景觀的真正內涵。

改革開放使我國在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居環境設計的國際交流也得到了加強。人們開始注重住區環境的建設,并根據住區的規模和所處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組織多種空間,以滿足居民生活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區就是以反對稱的手法,用折線形主路將住宅分成四個組團,布置了兩種組合形式。一種將左右兩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錯開,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單調;另一種是采取高層塔式住宅與多層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適當錯開的形式,從而改善了景觀效果。。同時國際上對我國在人居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給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兒胡同改造項目榮獲世界人居獎;自1990年至2002年我國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個城市或市長榮獲聯合國人類居住環境獎;2002年廣東省廣州市城市發展規劃項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等等。

進入九十年代后開始強調以人的居住、生活、行為規律作為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指導原則,突出了“以人為核心”,把居民對居住環境、居住類型和物業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為重點。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是在小區中心集中設置公園式綠地和休憩娛樂場所。同時住區環境景觀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注重與自然相結合;提倡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一時期在全國出現了諸如大連的錦繡小區、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濟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許多優秀的住區景觀設計。

另一方面住區環境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96年6月在聯合國第二屆人居會議上向大會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國人類住區發展的“行動計劃”,將可持續發展正式列入住區發展的目標。

2、人居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2.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進一步深入和細化

21世紀進入網絡時代,一方面使人的社會分工更趨細化,合作更為廣泛,更能左右環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為獨立,一切東西——水、電、新聞、郵件、廣告、甚至基于電腦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與交往變得更加簡單和稀少,人與社會和自然環境更為分離。但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歸自然,懷念里弄、胡同那種富有人情味的社區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傳統石庫門里弄建筑空間格局、人文景觀的基礎上對建筑內部重新改建,對外部環境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同時這也是充分尊重歷史、文化而成功開發的典范。

因此,以人為本的“人”其范疇包括社會的人、歷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說景觀設計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階層人的生理和審美需求,才能體現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內涵。

2.2強調住區環境景觀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獲得良好的景觀環境效果,是設計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規劃設計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人們都能夠享受這些優美環境,共享住區的環境資源;其次,加強院落空間的領域性,利用各種環境要素豐富空間的層次,為人們提供相認、交流的場所;從而創造安靜溫馨、優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環境。

2.3住區環境景觀突出文脈的延續性

崇尚歷史和文化是近年來住區環境設計的一大特點,開發商和設計師開始不再機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環境景觀,開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策劃和規劃,通過建筑與環境藝術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住區環境作為城市人類居住的空間,也是住區文化的凝聚地與承載點;因此在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中要認識到文化特征對于住區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營造住區環境的文化氛圍,在具體規劃設計中,應注重住區所在地域自然環境及地方建筑景觀的特征;挖掘、提煉和發揚住區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在規劃中予以體現。同時,還要注意到住區環境文化構成的豐富性、延續性與多元性,使住區環境具有高層次的文化品位與特色。如北京菊兒胡同和蘇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號語言、空間形態、色彩等方面繼承了傳統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們的高度好評。

2.4環境景觀的藝術性向多元化發展

隨著設計師們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襲現象逐漸趨少;住區環境設計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環境景觀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與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要為人所用。盡可能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實現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如親地空間可以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親水空間,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硬軟景觀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后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親綠空間環境;而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養兒童友好、合作、冒險的精神,創造良好的親子空間。

2.5住區環境設計向可持續的生態的方向發展

住區環境質量的高低除藝術性的層面外,還要體現生態的一面。就微觀的環境景觀設計而言就是通過環境設計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風、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氣體的條件,同時對住區地域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及除人之外物種的尊重與關懷,實現住區地域生物的多樣性。如在住區環境中還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間”,可以有效地調節住區的生態環境。而自然空間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維持大氣成份穩定、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改善住區氣候、凈化空氣、吸塵滯塵、消減噪音等方面。因此,對于人居景觀生態環境而言,共生與再生原則就要求我們特別注意和自然環境的結合與協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質因素和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層次而注意自然環境設計。

3、結束語

當前中國人居景觀設計方面還存在著諸如建筑強調個性的突出與張揚,規劃、建筑、景觀設計與公眾參與四者間缺乏協調與統一、傳統建筑景觀保護不夠等諸多問題。

有關統計顯示,未來10年我國城鎮將增加住宅需求36.68億平方米。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滿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費。這就預示著今后我國的城市化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因此,警惕“建設性破壞”,避免或減少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平衡和文化遺產的破壞是建設中的重大課題。由于我國景觀設計起步較晚,專業人才匱乏,要跟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建設步伐,設計營造人與土地、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使人們“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遠;需要環境設計者本著對歷史、社會和人負責的態度把握時代特性,不斷探尋人居景觀設計的新理念與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