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6-23 10:24:30
導語: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居住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同時也是構成人類生活和行為的最重要的環節。人們的理想居住條件逐步由簡單的“居者有其屋”上升為“居者優其屋”。本文將根據現今居住環境的發展現狀分析住宅小區的景觀與變遷的環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研究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素及其設計原則。
關鍵詞: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設計要素;設計原則
一、研究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城市的發展及居住區建設的大量增長,環境景觀設計已跟不上住區建設的步伐。人們的居住需求從滿足于居住面積的大小轉向追求生態型、舒適型的居住環境。當下景觀設計仍重視平面規劃設計,追求片面的風格形式,重視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視景物單個的塑造形態而忽略塑造整體形態與環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觀設計勢不容緩。
二、住宅區環境的景觀特征與變遷
(一)傳統民居
古代人們在營造住宅前會先對周遭環境進行考察,講究環境、風水的好壞,對地形、氣候、地質水文、生態、植被、景觀等進行選擇,這些充分證實其對自家居住環境影響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歷程的重視程度。我國傳統民居包含著豐富多樣又靈活多變的建筑形式和空間組織,此統一又富于變化的設計體現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與自然共生”的“適居性”,加上極具美感與韻律的空間環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民居“合院式”也因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成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學東漸”的熱潮,中國發現了西方許多先進科技的好處并致力于學習其各方面技術。于是,在住宅庭院環境的設計建設方面也體現了這一點,出現了“洋房”。“洋”具體表現為:樓房增加層數、弱化傳統的院落層次、將木結構與磚結構有序結合、集中處理住宅的內部空間問題。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區形式,有的是單幢住宅形式,前者影響較大,即低層聯排式住宅。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間則是“里弄”。相較于中國傳統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約化更適應近代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而住宅內部結構的功能集中化成為了這之后中國工業化住宅內部設計的先鋒。上世紀50~70年代所興起的“多層住宅”和“福利型房屋”僅僅是因為政局動蕩和資金不足為解決廣大工人階層居住問題提出的,只解決了場所問題談不上任何舒適性。
(三)現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居民區的開發歷經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階段,此歷程同西方住宅區發展有很大差異。改革開放后,我國才真正進入開發商品住宅區的行列,也正因為這短暫的時間,住宅區發展水平與房地產業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如下。
1.最開始的居住區開發,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內部沿河道、街道開發的商業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樓下為店面出售商品,樓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繼商品化住宅后出現的是早期雛形的商業型住宅區。這使住宅區整體形態和布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商業和居住兩個功能開始分離,城市區域劃分也發生變化,出現商業區和住宅區,樓型戶型也隨之變化。
3.純粹的商業住宅區域開發的出現,讓開發商意識到商機,他們注意到綜合性開發的優勢,將住宅景觀設計和公共服務設施融合進設計理念中,通過設計師的合理規劃設計,使住宅區包括居住、商業、辦公、教育、體育、綠化、交通等各項功能,方便人們的生活。
三、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構成要素及分類
(一)住宅小區環境構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區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為構成城市居住條件的基本用地單元。居住區環境的好壞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及市容有著重要且直接的影響。另外,居住區除了為人們提供居住場所還提供多樣的戶外活動,為居民提供豐富的生活,擔負著一部分社會功能。住宅區環境的基本評價標準是居住環境的好壞。人們對住宅區環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實現,更加注重舒適、安全、自然、便捷、衛生的居住環境。住宅小區環境設計分為光環境、聲環境、通風環境、溫濕度環境、視覺環境、嗅覺環境、建筑環境和人文環境。好的光環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環境、較少的光污染及適宜的燈光強度;聲環境則包括噪聲污染程度低、舒適好聽的背景音樂;優質的通風環境則由良好的自然通風、有意識的疏導自然氣流、調節好住宅區內部的通風排濁系統及優質的大氣質量構成;溫濕度環境則要求北方保溫、南方降溫,濕度保持在30%~60%之間;良好的視覺環境則要求設計者通過景觀元素創造宜人的觀賞效果,達到以視覺控制環境景觀,提升整個環境景觀價值;嗅覺環境是通過遠離廢棄物避免其發出異味,同時引進散發芬香的綠色植物,摒棄對人體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稱贊的建筑環境除了擁有鮮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還需良好的建筑材質做支撐及整個建筑顯著的立體感,彰顯出建筑本身的個性特征;景觀設計中對人文環境的要求則是保留當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跡、古建筑等文物古跡,重視保護古樹名樹,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環境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觀。
(二)景觀設計的分類
景觀設計分類是根據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進行劃分的。其中,組成住宅庭院景觀的素材是各種景觀設計元素,分為園藝類、功能類、表象類元素,它們與綠化種植景觀、場所景觀、道路景觀、水景景觀、硬質景觀、照明景觀、模擬景觀、庇護景觀、高視點景觀等九類設計一起構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觀環境。
1.綠化種植景觀由園藝類元素構成,包括植物配置、隔離綠地、宅旁綠地、架空層綠地、屋頂綠地、平臺綠地、古樹名樹保護、綠籬設置等。
2.場所景觀大部分是功能類元素構成,包括休閑廣場、游樂場、健身運動場等。
3.道路景觀則由步行道、機動車道、路緣、纜柱、車擋等功能類元素組成。
4.水景景觀包括功能元素和園藝類元素兩大類,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棧道、景觀橋)、景觀用水、泳池水景,園藝類元素則有裝飾水景(倒影池、噴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態水池)。
5.硬質景觀也由園藝類元素和功能類元素構成,園藝類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類元素的硬質景觀包括信息標志、便民設施、圍欄、扶手、臺階、坡道、擋土墻、入口造型、種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觀則是由功能類元素和表象類元素構成,有人行照明、車行照明、安全照明、場地照明等功能類元素,還有裝飾照明和特寫照明等表象類元素。
7.模擬景觀全由園藝類元素構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樹木。
8.庇護景觀則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結構。
9.高視點景觀則為表象類元素,包括圖案、屋頂、色塊、色彩、密度、層次、輪廓、陰影等元素。
四、國內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現狀
1.輕視空間和功能的多樣性。設計師往往太過看重形式,著重研究住宅環境的風格、形式以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為追求有力的視覺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營建舒適有親和力的活動空間,沒能從功能方面考慮其空間的合理開放及隱蔽,出現過于單調、空曠的小空間。沒有達到居民環境規劃同時適應不同年齡、文化層次、興趣的人開展活動的需要。
2.不注重環境與風格的協調。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應尊重周邊環境狀況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區類住戶的工作性質。但近年來,由于向國外學習,草坪風、歐陸風、各色西方風的住宅涌入國內,與國內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誠然,適當地引進國外住宅景觀特點,在本國特色基礎上融入國外特色,能很好地滿足居民審美需求,豐富住宅區形態。但當它成為一種“風氣”和“盲從的時尚”時已走入誤區。
3.沒有體現環境景觀的生態效率。自草坪風盛起,住宅區的綠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喬木、灌木等改善生態環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環境綠化區單一的綠化結構和低下的生態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貴的草坪保養費。
4.沒有有效地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論。樹種選擇單一,風格形式極易過時,缺乏持續性;有的設計公司選擇速生樹種,影響樹木的群落發展;過度追求珍稀樹種和花卉,勞民傷財又沒考慮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設計。設計者沒有充分調查居民意愿,沒有與居民進行良性溝通。很多安全性、舒適性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如:預防水災、火災等災害;設置盲道、綠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設計不貼近人群,缺乏親和力。
五、景觀設計原則
1.社會性原則。需要設計者更多地關注社會群眾心理,使環境景觀設計更富于藝術感召力,強化居民歸屬感,共建美好社區文化及文明的社區環境,增進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為心理,促進社會交往,攜手創建和諧社會。
2.經濟性原則。尋求效益最大化,根據地域經濟條件進行選擇,提倡樸實簡約,根據市場需求和長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資源。
3.生態性原則。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系統,在保護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體協調性原則。景觀設計注重整體效果,從整體上確認景觀的特點,構造住宅區整體形象,并通過設計主題展現出住宅建設的靈魂。同時還要求協調有序,建筑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創造有序空間,另外,人與建筑也應協調,從而達到極致舒適自然的美。
六、結語
“居移氣,養移體”這句話道出了居住環境與人的氣質的培養的聯系。中國自古重視居住環境,創造和諧環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會發展迅速,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關注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創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環境。
作者:陳瀚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鞠小穎.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化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2.
[2]王婧.淺談現代住宅園林景觀設計[J].綠色科技,2012,(03):56-58.
[3]趙秋泉,蘇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探討當今住宅景觀設計[J].西南園藝,2006,(01):30-32.
- 上一篇:植物景觀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
- 下一篇:鄉土文化景觀設計的誤區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