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教學設計探討
時間:2022-08-03 10:42:31
導語:工學結合教學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等職業教育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筆者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與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模式作了總結分析,并依照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進行教學設計,依據職業技能的需要構建教學框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教學,根據相關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直接到生產實習車間進行教學活動,實現工學結合。
【關鍵詞】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工學結合;教學設計
1引言
隨著機械制造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順應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培養出能夠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改革傳統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已是必然。《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中等職業教育機械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何在教學中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工作實踐學做結合,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筆者依照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進行教學設計,依據職業技能需要構建教學框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實施教學,根據相關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直接到生產實習車間進行教學活動,實現工學結合。
2傳統教學設計的利弊
技工學校傳統教學模式是學科型模式,學科型模式在教學上主要講求循序漸進,學時安排集中,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高,且極限配合的知識部分概念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聯系實際不夠,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明顯不足,在工作崗位上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多數學生動手能力不強,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明顯比傳統教學模式有了較大的改進。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主,教學的主體從原來的教師的講授活動變成學生的工作學習活動,從原來的教材的章節學習轉變成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直接從工作中得到,掌握得牢固并且懂得運用,不會出現在工作崗位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3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工學結合教學設計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改革采取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課堂教學和可獲取經驗的工作任務有機結合,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
3.1行動導向課程模式
行動導向教學,倡導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圍繞某一項目開展教學活動,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情境。現代職業教育已經由原來的注重知識型向注重能力、素質型轉移,“行動導向型”教學模式是教與學雙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以“培養綜合能力”為主導思想,以促進個人發展為課程目標,以“任務”組合為課程結構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主要分為公差的識讀、查表和對零件正確測量技能的培養。現教學設計完全圍繞上述兩大模塊進行教學,依據職業技能需要構建教學框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技能教學,根據相關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學生直接在測量實驗室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實現工學結合。
3.2依據職業技能需要構建教學框架
在機械制造業中,加工的關鍵是看懂圖紙上的圖形和尺寸的標注,而加工過程中正確的測量是減少誤差的手段。因此,根據機械制造業中職業技能需要,筆者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劃分為實用公差和零件測量兩大部分(如表2所示)。第一部分技能,通過培養學生分析圖紙上的公差標注,了解零件的尺寸大小、幾何精度等,從而掌握零件加工和裝配時所需的技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藝路線和測量是生產合格零件的保障。因此,第二部分技能培養學生學會根據精度選用合適的量具并且能正確測量零件,通過分析誤差的范圍和原因,調整加工方法,以減小零件加工的誤差。這部分的技能學習,剛好本學期學生要進行車工實習,因此與車工實習老師合作,在車工實習時,對自己加工的零件進行檢測,通過檢測零件,熟悉掌握各種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且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
3.3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技能教學
在實際工作中,機械零件制造過程中通過正確識讀圖紙的尺寸標注,選擇正確量具不斷測量零件從而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由于各階段的工作內容不同,因此要求學生對各工作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不同。
3.4構建工作任務學習情境
3.4.1創設學習情境情境
1:給學生提供簡單的裝配圖圖紙,從裝配圖上找出幾對配合,圖紙上的配合代號只有公差帶代號,要求學生正確識讀圖紙中的公差帶代號,根據圖紙中的公差帶代號查找極限偏差表,得到正確的偏差數值,再根據偏差數值從教師提供的標注偏差數值的零件圖紙上找到正確的配合零件的圖紙。情境2:在車工實習室,要求學生對加工的齒輪軸進行檢測,以達到減小誤差,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再在精密測量室給學生提供一階梯軸零件及圖紙,讓學生選擇合適的量具測量階梯軸上各部分軸的尺寸并且正確記錄,然后對照零件圖紙分析所測零件是否合格。以此讓學生更牢固掌握量具的使用。情境3:車工實訓時,學生對自己加工齒輪軸根據圖紙上的公差標注進行幾何誤差的檢測,根據公差項目選擇量具進行檢測。但由于幾何誤差的檢測較復雜,學生在加工過程中檢測需要時間較多,學生掌握知識不夠牢固。因此,車工實習后回到精密測量室,再給學生提供幾組零件,包括圓柱類零件檢測圓柱度、圓跳動、全跳動公差、對稱度,臺階狀零件檢測平面度、直線度、平行度、垂直度,法蘭盤零件檢測孔的位置度、同軸度等。讓學生正確識讀幾何公差的含義,然后選擇正確的測量儀器對各零件進行相應的幾何誤差的檢測,將測量所得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對照圖紙,判斷零件是否合格。情境4:給學生提供齒輪軸零件及圖紙,讓學生正確識讀表面結構要求的含義,然后使用視覺法和觸覺法來對零件進行表面粗糙度測量,將測量所得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對照圖紙,判斷表面粗糙度精度是否合格,最后讓學生使用電動輪廓儀測量。情境5:教師提供學生加工的螺紋零件及圖紙,讓學生識讀圖紙上的螺紋公差要求,學生使用螺紋工具量規和千分尺對螺紋進行檢測,將測量所得數據記錄下來,對照圖紙,判斷螺紋精度是否合格。
3.4.2新學習環境的創建
原始的教學以教室為主,只能在教室內進行分組教學,教室沒有專門的量具柜,因此零件、圖紙、量具必須要搬運,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學校新建的精密測量室,配備了各種量具,解決了這一難題,并且新增的六棱臺有利于學生進行分組練習,學生完成一個任務后可以和其他組互換任務。教學中與車工實習合作,學生的測量技能通過在車工實習室里加工和檢測零件來熟悉各種誤差的測量方法,從而掌握各種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3.5工學結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專業知識學習
與工作實踐學做結合,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學生通過學習簡單的公差基本知識,根據工作任務選擇不同的教學環境進行學習。學習公差的基本知識和了解測量的基礎知識在精密測量室,實訓室進行工學結合的系列教學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工作實踐學做結合,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達到綜合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以上面工作任務1和2為例,將學生分組,按以下步驟進行:(1)下達任務,將裝配圖和零件圖樣分到每個小組,根據裝配圖里的公差帶代號查表,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掌握極限偏差表格的查找方法。(2)小組成員根據查表所得數據尋找裝配圖中對應零件的零件圖紙。這一過程讓學生識讀零件圖上尺寸標注,(3)由車工老師給學生下達加工齒輪軸任務,然后要求學生在加工過程中每段軸測量三次并記錄數據。學生到車工實習室進行加工,學生對自己加工的零件根據精度選擇合適的量具并進行檢測。通過檢測,學生掌握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如果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測量發現誤差較大,學生分析并記錄原因和解決方法。(4)自我評價。讓學生評價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積極性、行動表現、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分析優勢和不足,并思考如何進行調整。(5)教師評價。老師根據學生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獨立探究、小組協作精神以及運用知識、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4結束語
經過實踐,《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采用工學結合設計的行動導向教學法后,教學效果良好,學生不僅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在學習中提高了溝通、協作和相互幫助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達到“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目的。
作者:羅金平 單位:茂名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龔風.工學結合與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7.
[2]黃景容.一體化課程理念的認識[J].廣東技工教育研究,2012,4.
[3]何良勝.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8.
[4]楊燕芳.行動導向教學的評價功能和策略探析[J].廣東技工教育研究,2012,2.
- 上一篇:淺談Moodle平臺的優勢及教學設計
- 下一篇:高職信息化教學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