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時間:2022-09-11 08:37:14

導語: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話題,生態問題成為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城鄉接合部的發展則顯得十分重要。城鄉接合部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邊緣地區,其景觀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同時兼具二者特點,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征。城鄉接合部是二者之間的“急變帶”,但現實問題層出不窮。本研究在前人對城鄉接合部的土地利用、環境治理、社區文化、視覺現狀等問題研究提供的重要參考上,結合廣州當地城鄉接合部的現狀與問題,對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生態景觀提出優化策略。將城鄉接合部的生態環境與藝術、城市化發展與鄉鎮協同發展進行結合設計,建造現代化生態、藝術城市。其更大的應用價值則是在于通過生態景觀設計將城鄉接合部改造成為現代化的文明新社區,這對廣州城鄉融合發展具有現實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設計;策略

1廣州城鄉接合部現狀概況

由于城市不斷擴展建設,原本以農業為主要職能的城鄉接合部開始向工業、商業等其他職能轉變,城鄉接合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在一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進行謀生的背景下,城鄉接合部因其較低的物價、房租,成為外來務工者的首選之地。在廣州,例如海珠區小洲村這種類型的城鄉接合部是非常普遍的。和眾多城鄉接合部一樣,小洲村的居住人口數量在逐年上漲。而過往人員、車輛主要集中于居民生活區,以致居民生活區的人流量、車流量相當大。到目前為止,當地有3個銀行、9個公交車站、3座橋梁、十多個交通要道以及兩個學校。公共活動中心設備簡單、老化,無人打理,大多數外來人口居住在當地人的自建房,因此大多數建筑并沒有經過過多的規劃設計。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間距小,且未與周邊環境結合進行設計。小洲村建于元末明初,經歷了起源、發展、成熟、拓展4個階段,小洲村逐漸演變成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F存古建筑有北帝廟、溪西簡公祠、天后宮等,而最具當地特色的則是耗殼屋,其實現了現代化建筑與傳統建筑的相互交叉。小洲村的房屋主要是依河而建,作為臨水特色街道,其居住環境的生態景觀則主要分布于河的兩岸。當地生態景觀環境因為并沒有經過過多的設計與規劃,整體生態景觀格局較混亂。

2 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生態景觀主要問題分析

通過對海珠區小洲村的實地調研、資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具體情況分析,發現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景觀具有以下幾個問題:2.1土地硬化。土地硬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主要歸結于兩點,首先是人為直接將土地變硬。由于交通建設的需要,大多數原先以土壤為主的道路表面被鋪上了水泥,加上有些屋主為了通過收租獲得更多收入,直接在原本為農業用地的地方建起房屋,鋪起水泥路。另一個原因則是降雨或灌水等外因的作用。在農業中,農藥等產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而農藥等產品的使用劑量大多數是依靠農民自身的判斷加上以前老一輩的經驗。有些農民為了使自己的種植物外觀變得美觀起來,對氮肥磷肥等無機肥進行過度施加,同樣也造成了土地硬化越來越嚴重的問題。2.2公共綠地少,質量不高。在海珠區小洲村,因為道路、路網密和建筑密集的原因,導致當地居住環境的公共綠地占地面積就變得相對來說較少了,加上大多數公共綠地的游憩設備簡陋、造型丑,以及人們對公共綠地的管理、維護力度不足,造成了綠地質量不高的局面。因此,人們對公共綠地的需求下降,公共綠地使用率變低,使原有的公共綠地在功能發揮上受到了限制。2.3污水、垃圾、廢棄物處理不合理,公共設施少、造型丑。對于城鄉接合部而言,外來人口大幅度遷入本地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數量上的急劇增長,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撲面而來。在城鄉接合部,污水主要來源于生活和農業方面,生活、農業中的各種污水混合劑,大多數未經過專業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庫等水體中,造成了水污染。而垃圾以及廢棄物的處理也存在不合理性,因為生活垃圾和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廢棄物數量的急劇增加,原本就不足的垃圾收納點就變成了垃圾堆積點,使垃圾完全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而在小洲村幾處較為空曠的地方有公共設施器材,但公共設施少,加上并未考慮周邊環境等因素,以至于整體不協調,無美感。2.4道路、路網密,建筑密集。由于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一大批原先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收入的農民開始向城市轉移。在交通上,因為人流、車流的增大,道路、路網密度因此也增大。加上管理人員少,管理難度大,道路交通設施不齊全,所以交通事故易發。加上城市過高的房價和房租,大多數外來務工者選擇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城鄉接合部定居。當地居民似乎發現其中商機,希望將人口紅利轉變為經濟收益,不僅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而且在自家建筑附近的空曠地帶進行違建,導致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小,有些甚至直接是“背靠背”形式的建筑,造成道路、路網密,建筑密集的局面。

3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視野下四大需求探索

3.1生態濕地需求日益增加。生態濕地是介于陸地與水域之間的交匯地帶,其功能對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它不僅能維持生態平衡,而且在調節局部小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當地水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在這個人們對精神層面有著極大追求的時代,生態濕地的質量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人們對生態濕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今,生態濕地除了兼顧以上的功能以外,同樣也應該具備以下的功能,人們可以在生態濕地進行文化交流,可以進行教育活動,可以進行科研研究,為人們提供休憩與游覽的場所。人們在實現與大自然接觸的同時,不影響濕地本身的生存與發展。3.2社區對高質量、布局合理、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公共綠地的需求。公共綠地是指各種公園、花園、植物園等有游憩設施的,適合于人們進行活動,供人們共享游憩的綠地場所。公共綠地能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污染,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動空間。隨著城市建設的日益完善,社區對公共綠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公共綠地建設也逐漸成為衡量當地發展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在小洲村,公共綠地是遠遠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的。當然,公共綠地不僅僅是指綠地面積,更多的應該是綠地的質量、布局。人們更加向往的狀態應該是在滿足安全,滿足多種活動需求等條件下,其植物景觀的搭配、種植模式,與周邊的環境、設施之間的相互呼應;同時也能與當地文化相融合,是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高質量、布局合理的公共綠地。3.3居住環境污水和垃圾處理與景觀構筑物相融合的環保景觀設計需求。隨著人們的生活垃圾、污水量的增加,垃圾桶、污水處理點越來越多,污水、垃圾處理點也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設計點。小洲村的生活污水大多數直接排入河流里,并沒有進行二次處理,這么做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在污水處理點進行過濾裝置設計的同時,對河流進行景觀設計,使河流實現自我修復也是十分重要的。當地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桶的設計、擺放方式等便成為影響當地形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居住環境污水、垃圾處理與環境構筑物相融合設計需求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垃圾桶設計中加入當地特色文化元素,同時搭配周圍的景觀構筑物,對垃圾桶進行多種形式的造型設計,對周圍景觀進行景觀小品設計,從而達到環保作用。3.4道路與周邊綠化的生態、美觀、舒適設計需求。廣州城鄉接合部的道路多、路網密,被周圍建筑物直接包圍。道路在最初的設計時并沒有結合周邊綠化環境,所以在小洲村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許多人直接在道路上擺攤販賣東西,特別是小洲村村入口的道路兩旁,乃至道路上都是菜市場的一部分。這不僅影響車輛,也影響了過往的人們和當地的居民。因此,人們對道路以及道路周邊的綠化設計需求不斷加強,道路與周邊綠化等環境設計則顯得十分重要。道路不僅應該滿足車輛、人流的通過,而且也應該防止灰塵到處飛揚,降低土地硬化問題,與周邊綠化更好結合,讓人們認識它的功能與作用,實現道路的生態設計、美觀設計,帶給人們舒適感。

4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生態景觀案例分析

4.1長春水文化生態園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將工業建筑與生態景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整個生態園充滿了文藝氣息。這不僅實現了現有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節約資金,而且也促進了人們與自然的互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人們與大自然有更進一步接觸的機會。4.2遷安三里河生態廊道。該設計綜合運用雨洪生態管理的滲透、滯蓄和凈化技術,以及“與水為友”的適應性設計,結合污染和硬化河道的生態修復,既節約了資金,又能夠保留現狀植被。運用本地的植物營造景觀,將生態建設與城市開發相結合,構建了一條貫穿城市的、低維護的生態綠道,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概念。4.3小結。在以上案例分析中可知,實現生態景觀資源活化與再生,提高人與自然的互動性是至關重要的。對生態景觀進行規劃設計,不僅能改善人們所生活的環境,而且也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文在考慮這兩大方向的同時,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進行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5生態景觀設計優化策略

通過對城鄉接合部的文獻資料以及案例分析,結合廣州海珠區小洲村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景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廣州海珠區小洲村提出進行生態景觀設計改造策略探討,如圖1所示。實施觀生態規劃,科學完善道路和空間的景觀格局;對垃圾廢棄物、污水處理點進行可持續利用,合理布局綠色景觀,建造生態環境。同時,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建筑元素等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實現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理念。在保持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公共綠地、生態濕地等因素進行創新設計。因此,本文的設計策略分為兩大解決措施:5.1將現有的綠地進行優化、完善。要實現現有綠地的優化、完善,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首先就是適當使用滲水材料,比如說一些硬化較嚴重的地方我們都可以采用滲水材料來降低土地硬化這一問題。我們也可以在一些停車位,采用草磚組合進行規劃設計,這樣既降低了土地硬化的問題,又實現了美觀性。其次,我們可以運用完全綠化的方法,將雜亂地完全綠地,對被占用的綠地進行恢復。河堤、道路兩旁的地都可以轉化為綠地。小洲村是一個依河而建的古村寨,河流對當地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所以濱水地區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濱水地區,通過層級放坡或者隱形駁坎等多種形式,栽種苔草,加上以本土常綠植物為主,其他水生植物為輔,進行搭配種植。這樣一來,河水在植物的作用下不僅能夠實現自我凈化,改善了水質,而且也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如圖2所示。與此同時,河道設計要建立河流與生態之間的聯系,運用蜿蜒曲折這一特點,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出發,通過在濱水地區設計觀景亭、步道等設施來實現河道與人的互動性設計。如圖3所示。公共綠地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綠化面積,種植本土植物,營造復式種植結構。在公共綠地處還可以增加公共基礎設施,如休息區、娛樂區等,這不僅達到美觀、生態的效果,而且居民也在此地進行運動、娛樂,人們的活動、娛樂空間也得到了優化、完善。5.2完善垃圾、污水處理點,對處理點進行重新設計。完善垃圾、污水處理點,對垃圾、污水處理點進行重新設計可通過五大步驟來實現。第一,對垃圾、污水服務站的外觀以及位置進行重新設計,服務站位置需要定在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地方,外觀也需要進行設計改造,與周邊的環境融合。第二,我們可以通過設施設計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在垃圾、污水處理點方面,因為當地的垃圾桶造型較丑,我們可以通過垃圾桶的造型設計,達到與景觀構筑物相融合的作用。當地盛產耗殼,耗殼屋是小洲村的標志之一,我們可以結合耗殼這一特殊材料,運用于垃圾桶設計之中,同樣也可用于花基、座椅等設施設計之中,使設計更具有地域性特色。第三,提高處理點的利用率來對處理點進行布置,在人們集中的地方,在垃圾、污水較多的地方多安置一些處理點,實現真正的有效運用。第四,我們可以將處理點進行功能改良,比如說污水口我們可以運用過濾裝置,使污水進行過濾后再排放出來。第五,我們還可以對垃圾進行分類,讓垃圾處理起來更加方便,以此來實現垃圾、污水處理點的完善。

6結語

運用這兩大典型的設計策略,不僅經費少、見效快,使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中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還兼具以下作用:6.1生態化環境與藝術相結合的創新設計。每一個城鄉接合部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將當地的文化、習俗等特殊符號融入兩大設計策略之中,使每一個設計都有其本身的特色,實現真正的因地制宜設計。而小洲村作為古村落,擁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將生態化環境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建造一個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的生態村落,以此來走向鄉村綠色發展與文化興盛之路。6.2城市化發展與鄉鎮協同發展進行創新設計。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概念,本設計策略研究通過城市現代化的高科技發展與先進的社區服務,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本土文化與生態化景觀建設,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實現“三合一”,建造現代化生態城市。而小洲村作為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傳統古建筑對于當地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資源優勢。將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與古建筑相互融合,使這一資源的優勢發揮至極致,以此來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對當地傳統建筑、文化有興趣,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生態與經濟雙增長的作用。通過這兩大設計策略,實現廣州城鄉接合部居住環境生態景觀設計。讓人們在享受多功能的社區服務以及感受當地藝術氣息的同時,也能體驗廣東傳統村落和嶺南水鄉氛圍,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使得城鄉接合部隨著時代的變遷仍然保留著其獨特的韻味,建造一個生態與建筑和諧發展的環境,以此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感,促進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廣州,幸福廣州”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佚名.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DB/OL].北極星環境修復網,2019-07-03.

[2]佚名.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城市腹地稀缺生態綠地[DB/OL].百家號,2018-12-05.

作者:張莉華 林志華 余亞珊 莊偉超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