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
時間:2022-01-24 11:08:13
導語: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解決傳統生物防治技術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順應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技術變革,基于我校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和雨課堂作為混合式教學的基礎,對生物防治技術課程的課前、課堂、課后環節及線上、線下層面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本研究對生物防治技術課程采用“SPOC+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設計,通過在初步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和課程滿意度。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SPOC;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生物防治技術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關于利用生物及其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論和應用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較強的綜合課程[1]。為解決近年收集的關于學生、授課教師反映的生物防治技術教學中存在各類問題,對本校的生物防治技術教學開展了基于“SPOC+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初步的教學實踐,課程組將混合式教學貫穿于生物技術專業教育教學的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綜合分析教學實戰經驗并進行總結反思,以期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水平,為今后更好開展生物技術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1生物防治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生物技術專業為我校四年制理學本科專業,專業重點傳授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拓展和開發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緊密結合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將人才培養融入區域經濟建設。專業核心課程有基因工程原理、基因與蛋白質組學、發酵工程、生物信息學、動植物細胞工程、生物防治技術等。隨著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求與環境保護國民意識的增強,我國不斷完善政策制度,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近年來相繼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生物防治技術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生態環境治理、農業生產害蟲綜合治理、生物入侵防治都需要大量掌握生物防治技術的專業科學研究人才。課程組在近幾年生物防治技術課程的教學實際中開展中期、期末、隨機教學問卷調查和課后訪談,多種形式地收集學生針對本門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如“教學內容偏多”“希望增加師生交流時間及途徑”;授課教師也深感因課程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繁重、生物技術專業人數逐年遞增等原因出現的教學困境,包括“教學方法較為傳統”“課程內容缺乏與時俱進”“停留于表層的師生互動”“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不佳”等。
2“SPOC+雨課堂”的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整體設計
2.1“SPOC+雨課堂”教學模式基礎
在“互聯網+教育信息技術”的時代背景下,基于MOOC、SPOC、雨課堂等的混合教學模式已然成為高等教育教學中的熱門研究課題,其依靠信息技術迭代能有效改善教學交互不足和學習“淺層化”的問題,有助于將教學向深層次、專業化推進[2-6]。課題組期望通過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利用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實現大班課堂教學與個體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有效地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學生能更好掌握生物防治技術的基本理論基礎、生物防治資源、生物防治途徑與方法、生物防治的實施與作用評價等原理方法和常見病蟲害以及入侵生物的主要生物防治因子、利用途徑的應用實踐,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培養“適用、實用、能用”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2.2“SPOC+雨課堂”的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
主要基于校內SPOC網絡教學平臺及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實現混合式教學體系的線上部分,為更好使得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合并進,設計的基于“SPOC+雨課堂”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基本流程分為教學實施前、課前、課堂與課后四個板塊。教學實施前期中需要兩個層面的準備,第一,校級教學管理部門部署校級SPOC網絡教學平臺、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做好平臺的校級運行管理,對開展混合式教學所需各類資源如教室基礎網絡硬件設施的配置準備,院級教學管理部門根據課程安排實際情況于每學期正式開課前完成授課數據填報、分配,管理部門、專業技術工程師通過校級教師平臺交流QQ群進行使用問題答疑,同時不定期組織線上線下培訓,適時給予平臺使用指導及技術支持;第二,課程組、授課教師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完成SPOC網絡課程建設和雨課堂混合教學設計,遵循“兩性一度”的標準優化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等各類教學資源,如課程導學資源的內容應反映國際國內生物防治技術的前沿領域,依據課程開設實際對SPOC平臺中的單元學習、課程資源、課程活動等欄目內容進行編輯維護,完成選課學生的管理及課程學習權限的設置,通過SPOC、雨課堂雙平臺及教學微信/QQ群發布開課教學通知和課前任務。課前導學階段,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通過SPOC、雨課堂雙平臺適時推送導學資源,包括與課程進度章節對應的相關文獻、插入教師語音的預習課件、網絡視頻資源等,這些教學資源延展有助于擴展學生思維,并在雨課堂公告中提前1—3日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學生通過雨課堂公告、教學微信/QQ群接收任務,根據具體任務通過SPOC、雨課堂雙平臺自主完成線上課前預習,SPOC課程討論區可進行課前線上交流互動。課堂教學階段,授課教師課前打開教學幻燈登錄雨課堂個人端,開啟雨課堂教學,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輸入課堂暗號進入課堂、完成簽到,線上考勤更加便捷有效;課內教師授課以傳統多媒體講授為主,完成課程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方法的教學,基于學生課前對教學延展資源的線上預習背景,采用問答為輔的啟發式教學,通過雨課堂隨機點名答題、推送隨堂測試、紅包獎勵等方式引導學生的討論。課后輔助階段,教師通過SPOC、雨課堂雙平臺推送MOOC等課后教學資源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參與課程答疑、查看參考資料和教學課件完成章節課程鞏固復習,重點關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自學能力及高階思維。校級院級教學管理部門主要起到監督、指導和規范管理的作用,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
2.3創新混合式教學的成績評定,使評價客觀全面
課程學生成績評定由過程性評價與期末考試結果性評價組成。過程性評價是將混合式教學的線上部分與線下部分有機融合,采用雙平臺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個人學習相關記錄數據和雨課堂出勤及課堂答題表現作為線上部分的評分依據,采用學生在課程實驗教學操作、實驗報告提交、生物防治技術綜述撰寫、綜述匯報等的表現作為線下部分的評分依據。
2.4問卷調查和訪談課程組對授課班級
2017級生物技術全體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以此了解學生參與“SPOC+雨課堂”的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后的學習效果、學習滿意度以及學習能力提升認可度,針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發出調查問卷92份,回收率100%,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87份,有效率94.56%。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統計,調查對象對課程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滿意度為91.95%;88.50%的調查對象認為課程較好的結合線上學習資源與課堂教學學習活動;混合教學的線上平臺各功能使用頻次排序分別是雨課堂課前預習、雨課堂課件回看、雨課堂公告查閱、SPOC作業提交、SPOC試題庫練習、611SPOC推薦MOOC自學,對于雨課堂的課堂教學運用較為認可;對增加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輔助功能滿意度排序列分別是紅包獎勵、隨堂測試、隨機點名答題。通過訪談,部分學生表示雨課堂互動功能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提高課堂關注力,使得自己能更好地掌握授課章節內容,通過課后線上預習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新的教學模式初步使得自身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實現深度學習。
3反思和討論
3.1遵循“兩性一度”的標準,貫穿混合教學設計各環節
有機融合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課堂教學,做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策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課程組教師積極討論、謀劃,在此過程中需遵循“兩性一度”的標準,將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貫穿于混合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前期準備、課前導學、課堂教學、課后輔助環節,并在教學中持續改進、完善。
3.2調動不同平臺優勢,互為補充
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應用中,學生對雨課堂各項功能較為認可,分析原因與移動終端的使用便利程度相關,混合教學線上兩平臺的功能使用頻次排序中雨課堂顯著高于SPOC,為了加強兩平臺的利用率發揮各自的優勢,應進一步在SPOC教學實踐中尋求解決方案。
3.3合理安排課前導學,建立學生內
在學習動機要根據實際教學目標進行課前學習導學的安排,并且緊密結合科學研究前沿、時代背景,需考慮學生整體學習負荷,以免過量影響各科的課后安排。課前導學建立學生內在學習動機,通過“SPOC+雨課堂”建構與學生深入溝通的平臺,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促進教學水平和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3.4合理的課前教學設計、課后及時答疑,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石
課程組基于兩學期的教學實際感悟到,SPOC和雨課堂的應用必須基于合理的教學設計,課前預習、課中瀏覽課件、課后自學擴展可以帶來良好的課堂互動,起到良好的教學輔助功能;授課教師在個教學階段應關注雙平臺新的學生提問和討論,特別是課后、復習階段為避免答疑滯后,及時響應回復、解答、糾錯,如是學生關注的課程共性問題可至課堂進行回顧分析討論,有效提升學生線上、線下課程體驗感,達到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目的。結語通過從教學資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著手“SPOC+雨課堂”的生物防治技術混合式教學設計,采用有效教學改革活動提高了生物防治技術教學質量和學生滿意度,使教學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標準及要求。課程組也認識到SPOC建設與雨課堂教學應用中的不足,在今后教學實際應用中還將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王兵,鐘乃鳳,劉利利,黃世祥,曾柱,劉紅美.醫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生物防治》課程體系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36):106-107.
[2]李亞麗,汪志勇,唐鎳詩,徐林,修江帆,蔣紅梅.基于網絡平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應用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04):46-48.
[3]姚林香,周廣為.高校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教學效果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8(12):92-100.
[4]彭建,朱貴明,劉麗娜,曾柱,劉紅美,胡祖權.“雨課堂”模式下“生物技術專業英語”的課程設計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9):66-68.
[5]李文娟.SPOC破解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困境的策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03):108-113.
[6]王雯,韓錫斌.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混合教學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68-78.
[7]彭才望,孫超然,趙素波,肖名濤,孫松林.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0(01):74-79.
作者:鐘乃鳳 劉利利 唐鎳詩 胡祖權 王兵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提升策略
- 下一篇:企業財務管理新特征與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