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住宅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25 11:00:18

導語:微型住宅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型住宅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微型住宅是一種經濟、高效、便捷、靈活多變、建筑面積較小的精巧戶型住宅。論文以青年消費群體的微型住宅空間為研究對象,從微型住宅的現狀分析,提出了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策略,期望在有限的住宅空間中給青年消費群體一種精致、舒適、時尚、便捷的居住體驗,推進人類未來住宅模式的發展。

【關鍵詞】微型住宅;空間設計;青年消費群體

1引言

微型住宅(Micro-residence)滿足一系列當今生活對移動性、高效性與靈活性的需求,給年輕人帶來了新的城市體驗和居住體驗。微型住宅在極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精致化的室內設計、智能化的設備設施,結合社區公共配套設施和物業服務,實現了舒適、時尚、便捷的居住感受。因此,微型住宅是對傳統住宅的革新,微型住宅的設計與創新因對城市生活的超前思考而成為年輕人群矚目的焦點。現在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房價飛速上漲,要做到居者有其屋,應多開發小型住宅。微型住宅是一種現實的發展模式,并將逐漸成為人類未來住房的發展趨勢。

2微型住宅概述

微型住宅是一種經濟、高效、便捷、靈活多變、建筑面積較小的精巧戶型住宅,集會客區、工作區、睡眠區、烹飪區、洗浴區、過道區、儲藏區等功能空間于一體,為青年消費群體提供高品質的居住空間。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不是簡單的設計或簡陋的設計,設計師需要開拓創新,將有限的室內空間優化利用,滿足青年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微型住宅的整體規劃,應注重微型住宅外部公共空間歸屬感和氛圍的營造,創建適宜的空間尺度、豐富的空間種類,滿足青年群體社交的需求;②微型住宅的建筑設計、戶型設計、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遵循一體化設計原則,實現微型住宅空間的最大化利用;③微型住宅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鼓勵使用者更多地參與社區交流活動,從而維持微型住宅整體的精神活力。因此,高品質的微型住宅空間,是微型住宅項目策劃、社區規劃、建筑設計、戶型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甚至物業管理和社區文化共同形成的有機整體[1]。

3微型住宅的現狀

在國外,微型住宅正在成為悄然興起的時尚潮屋。在日本和歐洲,微型住宅設計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將空間中的舒適性設計到極致。在美國,微型住宅也開始慢慢走俏,尤其是面積在70m2以下,價格不及8萬美元的微型住宅,購買的人趨之若鶩。在國內,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微型住宅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將成為我國未來住宅的主流方式。在香港,為了改善香港窮人的“棺材房”住宅環境,JamesLawCybertecture公司推出了一種由混凝土水管制成的微型房屋——“OPodTubeHouse”,僅用直徑為2.5m,約10m2的住宅面積供1~2人居住,并提供了集起居、衛浴和烹飪空間于一體的一款低成本的微型公寓,解決了香港貧困人口住房緊缺的問題。2014年,北京萬科的“MI公寓”,以12m2、18m2、25m2的極限空間設計引發了一場真正的革命。18m2的微型住宅空間內,集客廳、臥室、廚房、書房、獨立洗手間等空間于一體,可以滿足使用者的居住、辦公、會客、烹飪等基本生活需求,并做到戶戶有陽臺的空間格局。雖然微型住宅的發展前景較好,優勢較多,但由于微型住宅設計剛剛起步,整個行業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微型住宅設計與實施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微型住宅空間面積小,功能分區不明確,家具設計過于單調、舒適性有待提高;微型住宅中住戶密度過大和公共設施擁擠,導致居住品質不高;微型住宅整體建造費用昂貴,實施難度大等,這些問題給微型住宅的發展帶了極大的阻礙,是當前設計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4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策略

微型住宅空間的消費者為青年群體,該群體多為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大多數工作不固定,經濟收入不穩定,生活壓力大,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較少。因此,青年群體對微型住宅的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據青年消費群體的居住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策略。4.1構建設備設施完善的微型智能住宅空間。現代科技充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的吃穿住行越來越智能化,生活方式越來越個性化、自動化和趣味化。智能住宅(Smart-residence)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產品角度均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從技術角度來看,智能住宅是綜合布線、網絡通信、安全防范、自動控制以及音頻視頻等技術在住宅平臺上的集成應用。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智能化家居生活已成為一種趨勢,微型住宅空間內應用智能化設計給青年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智能住宅在微型住宅空間內的應用,可以打造舒適、便利、高科技的居住體驗。在微型居住空間內部安裝智能家居系統,智能手機作為中控平臺連接智能化語音操控系統,便可對智能家居產品進行控制,如智能機器人管家、智能家電控制、智能清潔機器、智能防護產品、智能可視對講與智能窗簾窗戶等,均能在住宅空間無人的狀態下通過手機進行操控。此外,對于青年群體的微型住宅空間,可將多種功能性空間加以疊加,使用者可根據需要進行場景選擇,安裝智能化設備的空間將會自動更換場景模式,塑造客廳、家庭影院、餐廳、臥室等空間。因此,智能化場景控制系統的應用使空間更加舒適化、個性化、便捷化和動態化。場景控制系統可以一鍵營造不同的家庭氛圍,例如,觀影場景模式、歡迎客人模式、休息睡眠模式、浪漫溫馨模式、半夜微光模式與早晨起床模式,為青年消費群體構建一個設備設施完善的微型智能住宅環境。4.2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高品質微型健康住宅空間。健康住宅是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秉持居住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滿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多層次的需求,為居住者營造一個健康、安全、舒適和環保的高品質住宅和社區。在健康住宅空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不僅要考慮與居住相關的物理環境,如溫度、濕度、通風、噪聲、光和空氣質量等,還要考慮使用者主觀性的心理因素,如空間布局、私密保護、景觀視野、色彩感知、材料選擇等因素。營造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的高品質微型健康住宅空間,應注意以下3點:①在微型住宅空間中處理好色彩搭配關系,體現空間中的美感和體量感。色彩心理學相關理論研究表明,冷色系比暖色系更容易給人一種空間擴張感,通常情況下,微型住宅中應盡量選擇明度高的色彩作為空間的主體色,再選擇少量純度高的色彩作為空間的點綴色,從而使空間寬敞明亮又不失活躍。此外,為了使微型住宅的室內外空間能夠有一定的視覺延展感,可以在有窗戶的墻體布置較為靚麗色彩的家具或飾品,讓人們對整個空間在感知上進行視覺上的過渡。空間中頂面的色彩處理應選擇淺色系,讓人感覺整個空間在高度上有所延伸。②在微型住宅空間中,應選擇有視覺擴張感、簡潔大方的材料,如木材、玻璃、鏡面、不銹鋼等。木材紋理自然,韌性好,易切割,無論是地面還是墻面都可以使用;玻璃的通透性好,作為微型居住空間的隔斷,可以起到隔而不斷的效果;鏡面和不銹鋼等具有反光性,可以在空間中形成一種視覺擴展感。這些材質的使用,能夠讓居住者在原本狹小的“微空間”中產生一種極為寬闊的視覺體驗。③在微型住宅空間中,應根據居住者的需求,合理設置靈活性高的多功能家具。由于微型住宅空間需要在極為有限的空間中滿足居住者多層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為其提供起居、學習、生活、儲物等多種功能空間,因此,微型居住空間不僅要求家具尺寸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還要求空間中的家具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功能發揮至最大化,使家具按照居住者的場景需求,靈活地疊加、拆分、伸縮、折疊、升降、旋轉、收納等,實現人與家具、空間的平衡,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高品質微型健康住宅空間[2]。4.3創建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微型生態住宅空間。生態住宅是在建筑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充分體現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環境負荷和創造健康舒適空間的理念。創建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微型生態住宅空間,應注意以下3點:①微型生態住宅空間應遵循生態化原則,盡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采暖與降溫;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②在微型居住空間的設計過程中,空間的高效利用極為重要。這就要求設計師不僅要將不同功能的區域合二為一,還要考慮對豎向空間的合理利用。例如,在墻上布置美觀的擱板擺放物品,或在墻體上“挖洞”,既可以放置相應的物品,又不占用室內的建筑空間;在廚房和衛生間將人的行為尺度進行綜合性的考慮,進行坐便或者蹲位空間的設計時,給人的如廁行為留出足夠的高度后,對其豎向空間進行合理地利用和布置等。③為提升微型居住空間建造的速度,應制備標準化的建筑構件。標準化構件下的微型居住空間,其建造費用與施工難度會大大減少,建造速度卻可以迅速提升。當微型居住空間受到城市青年消費群體的追捧時,制造標準化的構件將使數量眾多的微建筑在最短的時間內建造完成,并使材料的運輸更加便捷,同時,標準化的建筑構件因其靈活性使得微居空間依舊保持其多元化的使用功能,且構件還可以回收利用,達到微型生態居住空間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3]。

5結語

微型居住空間模式在我國房地開發產業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微型居住空間的產生與我國當前人口資源發展情況有著緊密的關系,在人類未來城市住宅發展中,微型居住空間因其精致、舒適、時尚、便捷等特點將會是城市青年消費群體所青睞的對象。但微型居住空間由于空間的限制性難以進行較為合理和高效設計,還有待相關學者和設計師共同摸索其發展之路。作為設計師,微型居住空間的設計應秉持“以人為本、物為人用”的原則,充分考慮微型居住空間服務對象的需求,最終構建出設備設施完善的微型智能住宅空間,營造出健康、安全、舒適的高品質微型健康住宅空間,創建出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微型生態住宅空間,從而形成一套具有科學理論支撐、彰顯人文特性和較高社會價值的微型居住空間設計系統。

參考文獻

[1]袁海貝貝.當代微住宅設計與建造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

[2]朱金華.當代微建筑中的家具設計[J].包裝工程,2014(8):74-76,83.

[3]郭晶,徐釗.論生態設計理念在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4):83-84.

作者:邢楚君 郭晶 單位:西南林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