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師藝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9:00:00
導語:室內設計師藝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偉而的公眾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內設計師,以辦公室設計知名,耐克公司亞太地區各地辦事處幾乎都是他的作品,營造辦公人性化氛圍正是林氏設計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風,龐大的藝術收藏品將林偉而與其他香港室內設計師區分開來。林偉
而在香港的辦公間坐落在維多利亞灣旁的香港藝術中心內,漢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機、現當代中國繪畫作品如同被檢閱的士兵,穩當佇立著,靜候對面辦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主人收藏的上海畫家丁乙的格子畫。“這是舊作,溫和、恬淡,不如作者現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濃烈,但我還是喜歡這幅作品。”林偉而的徐徐語調,顯出一位典型中產階級的審美觀,溫和、優雅、審慎,恰如他本人與他的設計作品本身。
“藝術品可以使辦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為商業服務。國外很多大公司前廳都排放了與他們文化相吻合的藝術品,當你走進去時,你會感覺到非常親切。”他這樣說。除了在自己的辦公間掛起上海畫家丁乙的作品外,林偉而在會議廳內也掛上了自己的攝影作品,這為每個與他洽談業務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徑。
在頻繁往來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時,他逐漸將四地的藝術作品挑選進自己的工作間,一切如同10歲時那樣,那年,他第一次跟隨父母去英國,小林偉而為自己購進了第一件藝術品。此后,藝術如同空氣,融入他的生活,也進入他的每一件室內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長
1993年是林偉而生命中轉變之年。36歲的他,和幾位設計師共同創立了思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這年,耐克也在香港開設了第二家專賣店。畢業于美國最好的建筑大學—康乃爾大學建筑系,在波士頓做過6年注冊建筑師,林偉而的國際化背景獲得耐克公司的青睞,雙方開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國做過6年建筑師,當時回香港沒有考慮住這么久,結果做下來十多年,一直都還不錯。”從1993年起步,自香港開始,林偉而的設計生涯隨著耐克公司在中國、亞太地區的擴張而壯大。廣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區域的辦事處以及專賣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設計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辦公室屢獲亞太室內設計獎、美國建筑師學會獎、香港設計師學會獎。這些業績和榮譽,樹立了林偉而在業界的地位。
營造辦公人性化氛圍正是林氏設計最有特色的地方。林偉而的父親是馬來西亞拿督,他的童年許多時間在五星級酒店度過,這些人性化的優質服務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他說:“人性化、開放式辦公室設計可以帶來活力,我喜歡將茶水間改造成開放式的咖啡廳,員工工作疲憊時,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樣,自然親切。”耐克香港辦事處的閱讀區域用活潑的明黃色調烘托出來,員工還可以坐在榻榻米風格的桌前自由翻閱各種書籍。
林偉而為上海通成推廣公司設計的辦公室是他的代表作。辦公室位于外灘老建筑內,通透寬敞,以現代感十足的開放式玻璃相連接,同時保留了老建筑華麗的細部,設計了酒吧、讀書室、壁爐,員工餐廳內甚至看得見外灘全景。這種近乎奢侈的現代居家環境式的辦公室為他贏得三項大獎,其中包括2002年度亞太區室內設計大賽商業組冠軍。
一次考試經歷讓他的設計理念發生轉變:“我在美國參加建筑師資格考試,時間大概是9個小時。我帶了一個小包去參加考試,而我的鄰桌帶了很多東西,有屏風、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場當成了自己的家。我當時覺得他很夸張,后來想他是盡量營造一種自己熟悉的氛圍,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一點令我后來的空間設計受益良多。”
藝術血緣
林偉而對現當代中國藝術持有濃厚的興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僅喜歡,還收藏,“我覺得中國藝術開始有自己獨特的理念,中國經濟開始起飛,藝術家也在不停地改變。一個藝術家沒有改變的環境,做不出好的藝術。中國正是出好的藝術作品的年代。”
讓林偉而興奮的藝術環境,也讓設計師本人從藝術收藏者變成創作者。2005年6月,他舉辦《靈氣》攝影展,向人們展示一位建筑師視角內的香港建筑物—香港會議中心、中環、大會場、交易中心等。每一張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圖片背后,都再現了作者對時間、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體設計風格上,這名受現代藝術影響甚深的設計師,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現代手法解釋傳統中國古典設計上。比如在九間堂別墅室內設計中,他把中國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幾、中式的亭臺靠背按照現代設計理念,以鋼材料做變形,使古典家居設計更抽象、簡潔、現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里創作了一只“大燈籠”,高15米、寬35米、360度環繞、800根竹竿組成,外有竹籬、內有竹臺,彩燈追逐燈籠,水池飄浮蓮花,燈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質,大都市里的中秋賞月被處理得傳統韻味十足。而大燈籠內,抬頭可見蒼天明月,四周卻環繞著4部投影儀放映香港短片,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賞月,有10萬港人觀看,給非典過后的香港帶來了歡樂。“建筑和公共藝術原來是可以共存的”,林偉而認識到自己設計的力量。
- 上一篇:設計教育影響管理論文
- 下一篇:產業建筑遺存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