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建筑遺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9:01:00

導語:產業建筑遺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建筑遺存管理論文

在舊城改造如火如荼的今日中國城市,產業建筑作為20世紀數量最大的建筑遺產,正帶著城市發展的記憶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擬探討一種產業建筑的動態保護策略——改造性再利用,并結合我國目前住宅大量緊缺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將產業建筑遺存改造成為轉型住屋的建筑設計對策。

一、產業建筑遺存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現狀

1、原有物質功能的逐漸喪失

產業建筑遺存曾經在城市特別是大工業城市的城市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城市的空間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第三產業的興起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開發使傳統工業的發展陷入困境,很多老的工廠企業面臨“關、停、并、轉”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的擴張使老的產業建筑夾雜在新建成的區段中,顯得格格不入,城市規劃也有意識地將老的工業區向新興工業區或郊外轉移。這樣,許多產業建筑就喪失了其物質功能,并因為長時間地被空置、遺棄而日漸破敗,成為城市環境建設的負擔。

2、仍然承載著重要的精神功能

產業建筑遺存曾是我國某一時期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的代表,是城市發展脈絡的重要一環,是城市完整形象和歷史沿革的見證。20世紀上半葉,我國完成了工業化積累的重要階段,在積極地向世界科技先進國家學習的過程中,產業建筑的設計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響,較多地采用了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代表了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上海為例:原怡和紗廠的廢紡車間在當時率先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的鋸齒形屋頂;楊樹浦煤氣廠的炭化爐房采用了鉚接工字鋼構架結構;啤酒廠及密豐絨線廠倉庫使用了無梁樓蓋。從這些老建筑可以看出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同時產業建筑亦承載了勞動者和建設者對于特定歷史年代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建筑遺存是城市歷史的記憶載體,記載著我國近代產業發展歷程的文化景觀。隨著時間的流逝,產業建筑遺存作為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必將日益顯示出其歷史文化價值與精神審美意義。

近20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亦轟轟烈烈進行,產業建筑遺存由于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闊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間舞臺。在這一形勢下,如何對大量的近代產業建筑、產業遺產進行保護與再開發、再利用,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而且也是舊城更新改造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產業建筑遺存保護利用的一種可能——轉型住屋

1、動態保護

產業建筑遺存的保護和利用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又富于創造性的工作。對于產業建筑遺存的保護不能僅僅流于靜止的、消極的、“博物館凍結式”[1]的保護方法,對舊建筑原封不動的保存,只能使其變成一具“木乃伊”。對其注入新的活力,賦予其新的生命,讓它成為舊城區新的興奮點,從而帶動其周圍環境的復蘇,這種改造性保護是一種積極的保護,我們不妨稱之為“動態保護”。

在歐美和日本,有許多將廢棄的產業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館、展廳、市民活動中心的優秀實例。在國內的大城市,也有許多年輕藝術家租用倉庫、廠房,將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前衛而新潮。本文著重介紹產業建筑遺存動態保護的另外一種可能性——轉型住屋。

2、轉型住屋及其社會可接受度分析

基于一定社會調查的理性分析,筆者認為,轉型住屋作為產業建筑遺存改造的一種可能形式,在我國有著比較大的社會需求,以下就其種類逐一分析:

(1)安置房、廉租房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有企業面臨著轉軌改制的艱難選擇,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企轉制的副產品,每年我國都要產生將近千萬的下崗職工;同時,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呼吁社會要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其住房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除了經濟適用房外,社會還需要建設大量的安置房和廉租房。產業建筑遺存改造成廉租房的方式不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大大地節約了社會人力和物力資源?

(2)多元時代的個性化需求多元的社會文化帶來商品房市場的個性化需求,由產業建筑改造成的單身公寓、Loft①、集合住宅亦很有市場前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滿足于現在相對單一、標準化的住宅形式,轉而追求別具一格的新型住宅空間,他們對于居住空間的要求日益趨于個性化。如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青年藝術家租用舊的產業建筑,將之改造成自己工作和生活的Loft,這進而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同時,單身公寓也是房地產市場中的新興產品,它吸引著大量資金有限又希望購買到面積緊湊、功能相對齊全的住房的年輕人。

3、產業建筑改造為轉型住屋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紀初期與中期,我國的產業建筑在設計上較多地采用了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加上其本身非常注重經濟性和技術性的相互約束、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相互權衡,所以產業建筑大都是具有結構美、材料美,功能與形式相和諧的現代建筑。產業建筑的這些特點與轉型住屋在結構和形式上的要求不謀而合:

(1)從建筑平面上看,廠房、倉庫等產業建筑多為大跨度、大開間,具備二次分隔空間的可能性。在原有主體結構不動的情況下,可用輕質隔墻靈活分隔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廳、臥、廚、衛、儲等空間。大跨度、大開間的平面尺度還具備良好的可操作性,不僅可以保證分割后住屋的基本使用功能,較大的跨度還有利于設計改造出更為舒適、合理的住屋。

(2)從建筑剖面上看,產業建筑的層高一般較高,可以根據需要把高大的空間劃分為高度適宜的若干空間,可以改造成為復式、有高廳和夾層、空間變化豐富的新型住宅,彌補了原來統一層高的住宅建筑的不足。此外,大多數產業建筑的檐口高度為4~15M,這對于改建成多層住宅來說是適合的。

(3)從建筑立面上看,產業建筑的立面一般比較簡潔大氣,著重于表現建筑的形體和結構本身的美感,具有現代建筑的特征,有返樸歸真的魅力,稍加改造便可以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符合市場新需求的新型住宅。

(4)從結構荷載角度看,大部分廠房為排架結構,柱距6~9M,荷載包括吊車、機床等重型機械帶來的動荷載和靜荷載,經過換算,大部分廠房建筑的主要結構可以承載多層住宅的荷載。

(5)此外,很多產業建筑是尺寸標準、跨度統一、結構形式一致的標準化產品,在改造方案的設計上有著很強的普適性,因此對于產業建筑遺存改造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三、轉型住屋的實證案例

1、從廠房到Loft

Loft最顯著的特征是高大而開敞的空間,在這空曠沉寂的空間中,居住者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力縱橫馳騁,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喜好,任意分隔空間。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很多藝術家和文化青年也相中了城市舊工廠區的產業建筑,將其改造成為自己的工作室、居室或展廳,比較著名的有北京的“藏酷”酒吧②。上海蘇州河兩岸的“藝術家倉庫”群落。③徐家匯路的“建境工園”[2]、昆明的“上河創庫”藝術家主體社區④等。

這種改造在國外有很多成功的實例,如英國倫敦奧利弗碼頭的茶葉倉庫改造。該項改造設計由喬奈坦·麥克道維爾(JonathanMcdowell)等設計師完成。建筑師將位于奧利弗碼頭的一棟始建于19世紀70年代的茶葉倉庫改造成為大空間的河景公寓,在利用原有的結構體系的同時,建筑師在很多地方進行了有效的加固和修補,新增添的部分采用了簡潔精細的天然材料,與原來粗獷的質感和風格形成了對比。設計師保留了老倉庫原來的立面,從而使得奧利弗碼頭沿河一帶的城市意象得以延續,并且通過改造性再利用賦予了舊的產業建筑新的生命,這種尊重城市文脈的延續性,主張再循環、再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圖1)。

2、從廠房建筑到復式單身公寓

單身公寓是近年來大城市中涌現出的一種新的住宅形式,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市中單身的年輕人。它的主要特點是面積較小,一般為30m²~80m²,平面布局緊湊,功能齊全,設施完備。這種小面積的公寓一經投放市場,就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而復式(即躍層式)的單身公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復式單身公寓的主要特點是層高在4.5~6m之間,一般為單開間,可以設夾層。復式單身公寓對層高和開間的要求和廠房等舊產業建筑的特點不謀而合,舊產業建筑簡潔大方的立面風格又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使得改造顯得合理可行。筆者曾做過一個產業建筑改造成為復式單身公寓的方案,改造對象是位于城鄉結合部的一座廢舊的倉庫,四層、框架結構,柱網為8m×8m,開間六跨、進深三跨,層高為54m,整座倉庫主體結構完好。

經過改造設計,廢舊的產業建筑可以改造成為88套功能相對完善、空間相當精致的復式單身公寓。每層沿中走廊對稱布置22套單元戶型,端頭的樓梯解決了垂直公共交通問題。每個單元利用原來的5.4m的層高設計出精巧的夾層空間,夾層部分充分利用走廊部分空間,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能在小小的4m×10.8m的空間內設計出兩室兩廳一廚一衛,而且使臥室區和公共區分離,保證了空間的私密性(圖2)。

3、從廠房建筑到城市廉租房

我國新近出臺的房改方案中提出了“廉租房”這一概念,指的是只租不售,出租給城鎮居民中最低收人者的住房。目前廉租房的來源主要是騰退的舊公房,由于房源少,廉租房數量大大的不足。把城市中的產業建筑遺存改造為城市廉租房,不但延續了城市的歷史記憶,而且節約了政府的財政開支,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資源,減少了拆除和重建帶來的環境污染和人力消耗。

寧波市區鄞奉路北段的“震豐社區外來人口公寓”是由廠房改建而成的廉租房性質的公寓樓。該樓共有211套住宅,全是一室戶和二室戶的小套型,在配置有線電視與電子探頭等物業設施的情況下,最低檔的一室戶月租金僅220元。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的一座三層高的舊羊毛倉庫(圖3),由澳大利亞的WoodsBagot設計事務所負責改造設計成城市低收人群體的廉租房。WoodsBagot事務所在保持外立面不變的情況下,對其內部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原來舊羊毛倉庫的內部增加了鋼結構體系,并分割出155戶廉租公寓。在保證每戶都至少有兩室的前提下,還設計了一部分躍層式公寓,提供給人口較多的家庭。此外,WoodsBagot事務所還特別設計了一層的景觀街道、通高的景觀中庭,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也給住戶們提供了交流的空間。這座廉租公寓已經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廉租公寓(圖3)。

四、產業建筑遺存轉型的現實意義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3]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經歷了興盛和衰敗的風風雨雨,而建筑卻往往能夠跨越時空留存下來,它們承載了城市的歷史記憶,是前人創造的具有寶貴價值的文化遺產。但在我國,作為20世紀數量最大的建筑遺產——產業建筑遺存卻因為既非古建又非文保對象,而且往往由于形象太“寒磣”,與飛快“長大、長高”的城市建筑顯得格格不入,從而成了舊城改造的重點對象——往往是用推土機推平了事,這種處理方法和態度無疑是簡單而粗暴的,畢竟,城市的發展不應以割斷歷史為代價。

產業建筑在市民的眼中完全不是表面上的那種“眼中釘、肉中剌”,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部分市民對于本街區內的產業建筑遺存有著強烈而特殊的情感,這既因產業建筑遺存能勾起他們作為建設者對于時展的感懷,又因產業建筑作為他們生活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給他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產業建筑遺存已經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國的許多重工業城市,人們的這種情感尤為強烈:從國際上看,大多數的發達國家正積極地循環利用已開發的建筑資源,而結合目前我國住宅嚴重緊缺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將產業建筑遺存改造成為“轉型住屋”的動態保護策略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賦予產業建筑遺存新的生命,使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新的作用,從而將其傳續給后代,這種動態的保護策略不但節約了政府的財政開支,而且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資源,減少了拆除和重建帶來的環境污染和人力消耗,因而具有深遠的物質價值、環境價值和精神價值。

注釋

1、Loft出自美語,原意指工廠或倉庫的樓層,現指沒有內墻隔斷的開敞式平面布置住宅,也稱為studio或studioapartment。Loft發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紐約,隨著歐美的個性化浪潮,逐漸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

2、北京著名文化場所,位于朝陽區工體北路4號院內。

3、位于上海蘇州河兩岸,臺灣建筑師登琨艷首先將一座舊倉庫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此后云集了許多藝術家紛紛在此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展廳和沙龍等。

4、位于昆明市西壩路101號,由畫家葉永青、唐志岡、劉建華等發起,著名的藝術家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