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藝術差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03:45:00
導語:服裝設計藝術差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e時代生活方式的巨變加劇了服裝產品差別化、個性化競爭。脫胎于傳統民藝并為現代設計理念支撐的“藝術染整”,將其傳統工藝精神與現代印染科技、平面構成設計、數碼藝術創意和東西繪畫表現有機結合,形成了以視覺創新和工藝柔性化為特征的服裝設計新語言,為我國服裝設計師直面市場快速反應和天才創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自由設計空間。“藝術染整”,理應成為我國服裝設計師挑戰國際競爭、順應時尚潮流的一柄嶄新利器。
一、信息時代呼喚服裝設計語言創新
伴隨著紡織貿易全球化,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品牌競爭實力,占據紡織高新科技的制高點,主導著紡織服裝業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并牢牢控制著世界紡織服裝市場的主動權。而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業,近年來雖發展迅猛,但在紡織配額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遞增的同時,產品價格卻呈下滑趨勢并屢屢遭受西方國家“特別保護條款”的施壓和“反傾銷案”等其它非關稅壁壘的威脅,這種國際競爭引發的“馬太效應”并沒有因WTO的到來而日趨淡化,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可見,單純通過擴大規模和數量求得經濟的高速增長已難以為繼,中國的服裝業的發展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實施品牌文化戰略,堅持走“差別化”發展之路。正如“美力經濟學”①新概念所言:當前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更美麗的產品去占領市場的時期,今后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以美學為基礎的產品競爭上,美的力量將在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同時,“e”時代生活方式的巨變從另一個方向也帶來了服裝產品差別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人類在享受物質文明空前發展便利的同時,正經歷著強大競爭壓力帶來的精神壓抑和異化,他們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個性釋放,渴望得到休閑慰藉和人文關懷。職場中人,厭倦日復一日的機器克隆和工業“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經典服飾,質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價值觀念。當這些個人情緒蓄積為巨大的社會心理集合時,便是現代服飾消費行為劇變和“新新人類”另類審美價值觀念形成的淵藪。今天,我們親歷過“衣冠楚楚”讓位于休閑牛仔、一個“酷”字取代“君子風度”的服飾文化變遷,耳聞了張揚個性、顛覆經典、回歸自然、東方尋根等常變常新的設計宣言,面對著設計師追求原始工藝的淳樸天真、醉心于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表現、嘗試“太空時代”的“未來時速”感覺和玩轉了“三大構成”法則成為靈感溯源的現實。因此,當工業社會過度物質化發展到極致步入“后設計時代”,“地球村”的消費導向對人性化、個性化、差別化工藝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沖突的“泛工藝化”形式的呼喚,必然會激發服裝設計語言的不斷創新。
“藝術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術的科學思想。它從服裝面料視覺創新入手,運用“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理論③,以探索點、線、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構成為主線,致力發掘、研究和創造全新肌理的視覺效果來強化面料和服裝的時尚“功能性”,形成了獨具自己藝術特色的差別化工藝。它以主動迎戰、積極應對的態勢參與紡織服裝市場的全球化競爭,并成為我國染整學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領域的一個極具比較競爭優勢的亮點。現代科學實驗表明,在人的各種感知能力中,8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審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裝為載體,探尋傳統工藝蘊涵與西方抽象藝術意念有機結合的“藝術染整”工藝,其視覺創新的重要意義和運用高新科技進行面料功能性開發一樣,對提高我國服裝面料附加值,改變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產品同質化、低產能、量增值減之痼疾,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不同的只是,強化面料的專、高功能和多“功能性”開發,主要是對紡織染整學科研究提出的課題,而“藝術染整”作為服裝設計語言創新和面料視覺審美“功能性”深度開掘,則需要服裝設計師和圖形藝術家們加盟創意。
“藝術染整”設計理念與“美力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完全一致,其倡導服裝工藝個性化設計、視覺差別化創意和設計師充滿才情創造新的時尚流行本身,就是人類不斷拓寬服裝、面料審美視野,突破經院設計傳統,努力踐行“美力經濟學”的設計創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歷程”。
二、“差別化”創意引領世界時尚潮
曾經有國內著名機構分析認為:意大利服裝業屢創佳績、長期制勝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歷久常新的“文藝復興效應”已經滲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學標準及對優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裝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視覺肌理的豐富表現,他們在棉/錦綸、馬海毛/錦綸等交織混紡的拉毛面料上,運用現代扎染工藝產生變化而又豐富的層次來傳達面料獨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開了與工業染整產品審美風格的距離,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韻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時尚女裝,也將扎染與繡花、珠片、皺褶等工藝元素作為重要的設計語言進行獨具匠心的綜合創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藝術染整”工藝女裝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懷舊工藝風,再度領潮高級工藝女裝市場而備受時尚界關注。當然,意大利紡織服裝產品始終處于世界頂級水平,先進的紡機、紡織和制衣產業鏈與創新網絡,是其重要的體制背景和技術支撐。但是,“文藝復興效應”在鑄就意大利享譽世界“工藝品牌”的利劍中無疑起著“靈魂”作用,這就足以說明視覺藝術的“美力”和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歐洲時尚之巔,被稱為“無風無浪”優勢產業的意大利時裝業的崛起,不僅始發于他們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自覺傳承和“泛工藝化”自由采擷設計思想的解放,還受益于他們沒有重復法國高級時裝產業發展路徑的清晰定位。筆者以為:作為服裝、面料視覺功能“藝術化”創新和工藝“差別化”實踐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紡織服裝產業,完全可以作為我國現階段發展工藝時尚服飾產業的重要參照。
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歐洲休閑文化、美國牛仔文化對傳統經典服裝文化的沖擊,來自西方的歐陸休閑風遭遇東方民族工藝潮,引發了世紀末全球性的文化回歸風潮,得風氣之先的世界著名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都將探尋設計靈感的目光投向東方、非洲神秘的工藝文化和先民遠古的歷史積淀,人們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時裝設計大師的名字在國際時裝舞臺上大放異彩,熠熠生輝,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馬首是瞻,以濃縮東方哲思的天才創意和對服裝面料“差別化”的功能再造,震驚世界,一舉改寫了高級時裝業歐美“一元格局”的歷史,成為“東風西漸”開一代時尚新風的先行者,為日本也為東方贏得了世界性聲譽。
近年來,紡織貿易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態勢,使我國面料、服裝流行和設計的審美國際化趨勢日漸成熟,以杉杉、雅戈爾等著名民族品牌為代表的服裝產品結構調整和設計風格轉型,標志著我國休閑服裝規模市場的形成;而國內一批新銳設計師和個性化消費新生代的迅速成長,昭示并呼喚著我國紡織、服裝設計“工藝文化復興”時代和“差別化”設計創造春天的到來!
在2004CHIC國際男裝展會,筆者欣喜地看到了國內一批休閑男裝品牌的崛起,它們在服裝設計理念和工藝處理方面已經越過了“面料至上”、“裁剪結構”等技術層面,轉而更加關注視覺肌理藝術創造的二次開發、民族工藝文化的深度發掘和對時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訴求。這種多元的、藝術與生活交融并滲透著設計師獨特情思的個性化的“藝術染整”設計語言,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差別化”設計,沖破了長期以來“正裝”的傳統工藝禁錮,徹底解放了設計師的思想,并使服裝產業成為“藝術染整”工藝的創意載體和現代藝術創作的“調色板”。“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在服裝休閑化、設計“差別化”和“泛工藝化流行”熱風拍面的今天,我國年青的設計師們對服裝設計新語境的探索和創造,似已進入了一個勇于原創、敢為人先、揮灑自由和瑰麗神奇的境界。時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場熱銷的JACKJONES、馬克?華菲等新銳休閑男裝設計,在運用現代扎染抽象圖形寫意傳神和西方個性化涂鴉藝術語言抒情釋懷,在借鑒平面設計構成技法、即興噴繪和對傳達出手工時代溫情的民間“女紅”技藝所進行的服裝設計語言創新的嘗試,使我國男裝設計長期以來因“同質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難的“老面孔”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成為充盈著鮮明時代精神特質的市場寵兒。面對年青的設計師們在服裝設計語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現出的東方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結合的勃勃生機,誠如意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國之行的由衷贊嘆:“亞洲的文化和習俗總能成為我設計的靈感,對于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具影響的國家,這是一次遲到的訪問。”其實,東方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彩紛呈的傳統工藝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師們尋找個性化創意靈感的“源頭活水”。像皮爾?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飲譽世界的時裝設計大師在締造自己時尚王國燦爛輝煌的奮斗中,都曾受惠于東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進行過成功的風格轉型,他們藉此對世界時裝發展的歷史進程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大師們善于汲取東西方工藝文化精神進行服裝設計“差別化”創意的成功經驗,JACKJONES、馬克?華菲等新銳休閑男裝設計語言創新傳達出的視覺沖擊力和時尚感召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反思。
設計在線.中國
三、“藝術染整”開創我國服裝設計新天地
類比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效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民間工藝文化積淀,扎染、蠟染、藍印等原生態的優秀傳統工藝,都曾是馳譽中外的“國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藝,清新優美的圖案構成,可視覺感悟但妙不可言的東方意境,恰是服裝設計“差別化”的工藝瑰寶。
美國哈佛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博士在《企業競爭》中指出: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差別。“藝術染整”以創造區別于工業印染審美特征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工藝定位,準確地表達了自己著力探尋產品差別化競爭路徑的本質。
“藝術染整”概念是筆者以南通地區現代扎染產業發展為背景,以“華藝扎染”市場國際化的成功實踐為藍本,在2003年江蘇國際服裝節“百年論壇”上首次提出、并在《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藝術染整探議-現代扎染綜述”一文中進行了正式定義。它是扎染、拓印、轉移壓皺、即興手工噴繪、涂鴉式繪制和拔色等新興手工工藝集群的總稱: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印染科技和扎、縫、包、染、噴、繪、拓、刷、雕、壓等各種特殊工藝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區別于工業印染審美特征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的染整技術。由于“藝術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藝基礎上拓展的,習慣上人們就稱之為“現代扎染”。“藝術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圖形一體化藝術染整工藝”和“成衣三維記憶與噴繪、拓印、聚集綜合工藝”④兩大部分。首先,它在繼承傳統工藝文化精神和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具有現代技術集成和工藝美術創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現代扎染工藝具有無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優點,所以能根據市場流行導向進行及時創意和設計。這種在成衣上自由設計平面染色圖形的獨特功能,使它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個性化”實樣方案提交買家優選和確認,下單后即可迅速投產并能衍生出多組配色方案和各種圖案花型,形成多品種、小批量的序列優勢和個性化的視覺審美優勢,因而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對現代時裝產業“速度經濟”的客觀要求。其次,即興創意三維肌理美感的原創性技術,為傳統的“平面”服裝植入了浮雕藝術的因子,具有鮮明的工藝差別化特征。它能激活設計師創意靈感的火花,豐富服裝視覺肌理效果和表現技法,使過度“商業化”的服裝設計工作變得更加柔性、富于個性和充滿原創藝術創造的趣味性。近年來,我國從事現代扎染研究開發的設計師通過反復實驗,獲得了科學翔實的材料記憶數據,并優選出不同組份的國產新型面料,創建的具有開放性的國產優化成型記憶面料數據庫,完全能適應“藝術染整”工藝技法不斷創新對材料載體提出的技術要求。其創作原理是將面料和成衣按服裝設計要求設定工藝,輔以縷空、機繡、貼布等工藝元素后進行絞纈、聚合和皺褶。通過選擇性采用自主開發的熱敏輔料記憶成型、擰絞噴涂、皺紙轉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創工藝技術的柔性化組合,經高溫高壓汽蒸或高溫壓延處理,達到改變服裝面料纖維組織結構的目的,獲得各種視覺“新外觀”并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成衣整體“軟雕塑”藝術或局部浮雕藝術的視覺效果。特別是運用現代扎染中浸、注、拔、噴、繪等“藝術染整”技法與上述三維工藝進行的綜合與創造,能產生出“萬花筒”般的無數種組合方案和奇妙的視覺圖形,將其應用于現代時尚服飾設計和新產品開發,具有服裝視覺革命的意義。上述這種通過“藝術染整”二次開發創造的藝術休閑時裝,帶給我們的完全是一種與普通印染工藝和常規服裝設計“傳統”手法迥然不同的審美風格。
“藝術染整”工藝二次開發和深度加工的服裝成衣,以豐富變化的肌理圖形,抽象寫意的審美意趣和獨特個性的藝術品味,予消費者以一般時尚服飾鮮見的視覺“愉悅”,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青睞有加,也讓頗具藝術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質的法國、意大利等休閑、工藝服裝市場欣然接受了國產面料的“以產頂進”。“藝術染整”工藝強化對服裝面料視覺審美功能深度開發的探索,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整合國內傳統工藝資源,積極面向國際主流時尚市場,有效規避因同質化惡性競爭帶來的經營風險,提高服裝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出口創匯產能,提供了一種清晰的思路和嶄新的方法。以歐洲綠色生態和國際標準化生產規范為標準的“藝術染整”工藝,將“三染”聚合、絞纈、冰裂紋肌理等傳統技藝精髓與自主開發的注淋、潑彩、噴涂、拓轉、擰褶記憶成型等核心技術結合,集東方“寫意”悠遠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韻于一體,巧妙地將民間工藝文化、現代設計“形式美”法則、數碼圖形創意與紡織印染科技進行綜合與創造,形成了一門全新的科學、柔性、藝術并有著手工時代工藝特征和充滿人文關懷的全新染整學科分支,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今天,當我們邁步入世與世界紡織服裝業同臺競技之際,“藝術染整”挾全球休閑化流行風潮,集東西方自然造化,匯工藝歷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裝圖形創意、設計和生產一體化工藝的獨特優勢,將時尚與速度、設計與流行、需求與生產完美地整合在一條充滿柔性的產業鏈上,為我國設計師直面市場的快速反應和天才創意提供了一個全新、自由的設計空間。
四、“藝術染整”理應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創新利器
在紡織服裝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我國服裝設計師應當借鑒國際成功典范的經驗,敏銳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國際化”引發“泛工藝化”流行的歷史機遇,以本土文化做支點,用國際化眼光望未來,從服裝設計語言創新入手,正確導入“藝術染整”設計概念,及時把握和正確運用民族“工藝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樊綱教授⑤指出:“對一些傳統產業的品牌,我們強調民族性是對的,沒有民族性,就沒有國際性。但是只強調民族性,而沒有現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國際化。人們對品牌的認知也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把傳統的與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與需求融合起來,這才能夠稱得上是完整意義上的品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e”時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巨變所帶來的服裝個性化消費新需求,能否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和開放自信的心態改造和揚棄民族傳統工藝?在西方強勢流行文化與東方歷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匯的“信息爆炸”時代,“綜合就是創造”的科學設計觀,是否應該再度引起服裝學界和設計師們足夠的重視?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技術與藝術、手工與科技、功能與形式,太多的“綜合”命題亟待我們去研究、探索和解讀。筆者以為:“民族的”工藝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時尚的設計探索,是一個以國際化宏闊視野“東尋西找”⑥、用九死無悔的執著堅韌“水陸兼程”的長期、艱苦的求索歷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時下那種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經典常作簡單、片面和淺層理解的阿Q精神,那種將承載著歷史文化積淀、蘊含著遠古先民偉大創造精神的“圖騰設計”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簡單的“描龍繡鳳”,那種目光短淺、不思進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裝”湮滅的輝煌中自我陶醉、自鳴得意的笨伯們,是難當時代賦予的設計大任的!一個志存高遠并以振興中華服裝“民族品牌”為己任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國內外工藝休閑服裝市場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這是服裝設計師進行視覺工藝“差別化”創造、形成自己獨特設計風格和開發新的服裝市場的無限天地。躬逢盛世,我們應乘“泛工藝化”流行之勢,放眼國際時尚風云,探尋歐美服裝流行機制,借鑒意大利和日本設計群體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運用“藝術染整”工藝不斷豐富自己的設計語匯,真正告別“面料至上”“裁縫情結”等傳統設計思維模式,以具有鮮明時代個性特征的“大設計”觀,去主動適應、拓展和創造、引導不斷變化著的國際紡織服裝市場需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流行,作為人類“惟美”理想締造者的服裝設計師,在嫻熟運用面料質感語言的同時,怎樣從面料視覺藝術創造入手進行全新的探索?在習慣于輕松駕馭服裝裁縫結構技藝的同時,能否進行多維度思考并在發掘、強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開發方面有所建樹?特別是當使用進口面料進行中高檔時裝設計已經成為習慣的今天(習慣往往導致經驗主義和思維定勢,影響著藝術創造力的發揮),我們在對待國產面料的態度上是持無所作為的抱怨或自暴自棄的態度,還是應該像著名國際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樣,堅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創新之路,始終以朝圣般的虔誠向東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飾文化采風并能立足更高的層面去審視、開掘和創造面料和時裝“視覺構成藝術”的另類之美呢?筆者認為:只要能夠獨立思考并在積極的思考中敏銳地發現“差別化”工藝;只要能夠充滿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膽創意、不斷豐富和創造出全新的服裝設計語言;只要能夠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縫”等單一線性設計思維并以宏闊的視野去仰觀俯察和大膽借鑒各種藝術元素;只要能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獲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們的設計師們就一定能夠充滿信心、直抒胸臆、身體力行地去借鑒和運用全新的服裝設計語言進行具有真正意義的原創設計,也就一定能夠找到完全屬于自己的設計天地。
處于“未來時速”生態競爭下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們,當你們在漫漫的時尚之路上下求索,當你們在市場采風中迸發出頓悟式的靈感火花并激活了獨具個性化的天才創意,“藝術染整”獨特的視覺創新工藝和工藝柔性化技術將帶給你們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自由。在振興中華、打造品牌、挑戰競爭、發揮優勢、引領潮流和追求服裝面料視覺藝術化、審美個性化、工藝差別化創新的市場國際化征程中,具有中國原創意義的“藝術染整”工藝,理應成為我國服裝設計師手中的一柄嶄新利器。
參考文獻:
①、2003年09月15日《大連日報》:在第九屆“國際服飾文化·大連論壇”上,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決策學專家張順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經濟學”新概念。
②、“藝術染整探議-現代扎染綜述”,顧鳴,《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東華大學學報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頁。
③、《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日/朝倉直已著,呂清夫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④、“成衣染色圖形一體化藝術染整工藝”,公開號CN1563559A,“成衣三維記憶與噴繪拓印聚集綜合工藝”,公開號CN1563560A,發明人:顧鳴趙愛華林榮王春霞錢衛東黃衛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公報(周刊),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1月12日第21卷,上冊第02號(總第983)第369頁。
⑤、著名經濟學家樊鋼教授在第九屆“2003國際服飾文化?大連論壇”上主題為“提升中國服裝國際競爭力”的發言。
⑥、《東尋西找集》,吳冠中,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 上一篇:職成教育工作意見
- 下一篇:民辦教育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