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12-28 05:12:00
導語:產品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的需求是產品設計的主要依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產品,是當今設計的關鍵和核心。現代生活的人們工作節奏加快,面臨的是競爭激烈的世界,當然不希望在使用日常生活用品的過程中也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產品的功能設計要根據消費者對產品的生理需要,力求達到產品的方便性、使用的科學性和相應的價值觀。如果一件新產品,人們需要事先閱讀說明書才能明白操作的要領,那么它絕對不是好的設計,因為沒有一個使用者會愿意去看說明書里枯燥而煩瑣的內容。
簡單和功能單一的產品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人們曾經陷入科技發展而導致的產品設計的誤區。多功能的、過于飽和與功能的重復堆砌不僅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引起人們的誤操作。而多功能必然導致設計的復雜性,要設計師們合理安排各種設計界面的穿插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功能飽和的設計僅僅是對科技發展的炫耀,而不是人的實際需要。事實上,有一些產品的功能,用戶使用的頻率極小。
比如,對有關微波烤箱的消費者調查顯示:烤箱的功能很多,可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只是將食物放入烤箱,設定所需時間,然后開機。至于其他復雜的附加功能從未使用過。因此,根據消費者的動態的心理變化和需求,產品的功能設計有幾個趨勢:
1.自動化程度提高;
2.向“輕、薄、短、小”方向發展;
3.從提高生活質量出發,注重整體設計效應;
4.一看就懂,易于操作,功能適度。
二、行為心理與產品設計
人是設計的前提,是設計的對象,是設計的主體。如何設計使用方便、結構合理的產品,需要人們研究工程心理學和工效學方面的知識,了解產品的功能設計與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的匹配關系。因此,在產品設計中,要考慮消費者的行為規律,力求做到人——機——環境的和諧。怎樣設計才能更簡潔明了?怎樣才能迅速引起操作者的注意?怎樣傳達正確的信息才能使得使用者有正確的理解?因此,想要有合理的、科學的設計,必須對使用者行為心理有一定的研究,才會有效地設計產品。
首先,要了解人在做一件事時所經歷的步驟,即行動的結構問題。要做一件事時,人首先要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行動目標;然后,要采取行動,自己動手或利用其他的人和物;最后是看自己的目標是否已達到。所以簡單地說要考慮目標,對外部世界所采取的行動、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動在外部世界中所形成的后果。行為本身又包括兩個方面,去做什么和檢查做的結果,又稱為“執行”和“評估”。
實際生活中,這個過程卻不那么簡單。因為最初的目標也許并不十分明確,目標并不會準確表明行動的具體內容——在哪做,怎么做等等,所以要想采取行動,還需要將目標轉化為明確的行動步驟,即“意圖”。
假設坐在沙發上看書,天色已晚,需要光線亮一些。目標:要得到更多的光線。目標轉化成意圖是:開臺燈。但還需要明確如何移動身體,如何伸手觸摸開關,如何用手指去操作開關,還可以有其他意圖,請一個人幫忙開燈。這樣目標沒有發生變化,可意圖和具體的動作卻有不同。
然而,人們在實際的行動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和隨機性,有的時候很多活動不是靠單一行動所能完成的,或者一次行動無須經過所有的階段,所以活動的復雜性使得行動中產生執行和評估階段的斷續。
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人們常弄不明白自己心理意圖及解釋,與實際操作及外界狀態之間的關系。每一個斷續的產生都是人內心對外界的解釋與外界實際狀態這兩者的差異造成的。某種產品的操作系統是否與用戶設想的一致?執行階段的斷續即指用戶意圖與可允許操作之間的差距。在評估階段,容易得到并可輕松地解釋系統提供的有關信息一致,則所產生的差異很小。
這兩個斷續,正是一些日用品設計的瓶頸,一些看似簡單的日用品,結構并不復雜,卻因為沒有處理好這兩個斷續的解決方法,就難倒了用戶,讓用戶自己來承擔操作困難的責任。于是,根據這些基礎的行為心理知識,為設計師提供一些基本依據,以便檢查設計有沒有出現執行和評估的斷續或將它們處理好。
如何使用戶輕松地確定某一操作?有哪些可能的操作?具體如何操作?如何建立操作意圖與操作行為之間的匹配關系?如何建立系統狀態與用戶解釋之間的匹配關系?用戶如何知道系統現在的狀態?這些都需要設計者有所考慮。當然,行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自身獨特的設計策略,根據每個階段的情況來確定設計方案,這就得到一個重要的設計原理:
1.可視性,用戶一看就知道的物品狀態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2.正確的概念模型,使操作鍵的設計與操作結果一致。
3.正確的匹配,建立可判定的操作與結果,控制器和功能,系統狀態與可視提示之間的匹配關系。
4.反饋,用戶可以接收到有關操作結果的完整,持續地反饋(轉第103頁)(接第109頁)信息。
三、設計原理中的心理學思維
設計優秀的物品容易被人理解,直接給用戶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線索;而設計拙劣的物品使用起來很困難。它們不具備任何操作上的線索或給用戶提供一些錯誤的信息,使用戶陷入困惑,破壞了正常的解釋和理解過程。可以利用以上原理對現有設計做個評估,從而可以知道,有問題的設計問題出在哪,向哪個方向改進會避免問題的出現;也可以用這些原理指導我們的設計,在創新的過程中創造出有效、易于操作的使用方式。
可視性,要表現操作意圖與自己和產品之間是否實現了互動,即操作意圖與實際操作之間的匹配,并且要讓用戶看出物品之間的關鍵差異。基于可視性,才可以把事物區分開來。操作結果的可視性能夠讓用戶知道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
可視性只是原理的一點,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概念模型。這里需要提到預設用途的概念,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性能及其實際上的性能。預設用途為用戶提供了操作的明顯線索。比如手板是用來推的,旋鈕是用來轉的,狹長的方孔是用來插東西的等等。如果預設用途在設計中得到合理的利用,用戶則無須借助任何圖解、說明就知道如何操作了。在概念模型中,物品的表面結構,限制條件和匹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剪刀為例。剪刀柄上的圓環顯然是讓人放東西進去,而唯一合乎邏輯的就是把手指放進去。圓環的大小決定了使用上的限制,限制了放的手指的數目;同時剪刀的功能不會受到手指位置的影響,放錯了手指,照樣可以使用剪刀。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剪刀,用戶也可以弄明白它的使用方法。因為剪刀的各部分顯而易見,功能清楚。剪刀的設計突出了概念模型,并有效利用了預設用途和限制條件。
匹配原則,以汽車為例,想要把車往右轉就需順時針轉動方向盤,這里有兩種匹配關系,方向盤是唯一負責汽車方向的,方向盤不是向左轉就是向右轉。匹配性使得用戶的操作動作與操作結果之間表現出緊密可見的關系,信息反饋很迅速,也非常好記。
反饋原則在原來經典的電話概念模型中有很好的體現,按下按鍵用戶會聽到確定的聲音來幫助辨別工作狀態。功能設計上要注意到對人的視覺有及時的反映,以判斷操作的正誤。
了解用戶的行動結構和行為心理所得出的設計原理是產生優秀設計的重要依據。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是產品藝術設計中的關鍵。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可以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研究消費者心理已成為生產者和設計師的出發點。如果沒有對消費者心理深入的了解,設計出來的產品再好,也只能是放在柜臺里,不能產生市場效益,所以重視對消費者的需要、動機、個性、情感的調查和了解,做到產品設計理念上新穎,視覺上好看,使用上方便,品位上滿意,價格上合理,就一定能推出受市場歡迎的優秀設計,實現生產者、設計師和消費者共贏,達到市場經濟不斷繁榮的目的。
內容摘要:人是設計的前提,是設計的對象和主體。人的需求是產品設計的主要依據,了解用戶的行動結構和行為心理所得出的設計思路是優秀產品藝術設計產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產品藝術設計行為心理學人性化設計原理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A.若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李彬彬.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平面設計形式美分析論文
- 下一篇:計算機數字藝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