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手法在科普展覽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05-25 03:23:41

導語:對比手法在科普展覽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比手法在科普展覽設計的應用

摘要:天文學知識的專業性很強,與日??梢姷奈锢砘蚧瘜W現象差異較大,普通觀眾往往難以理解天文方面的前沿動態。對于天文主題的科普展覽來說,必須依靠輔助展品來支撐展示內容,這就需要設計團隊的創新研發。利用對比手法進行展覽策劃,能將深奧、枯燥的知識直觀化、可視化,激發觀眾的興趣,引起觀眾的共鳴,最終實現認知的目的。

關鍵詞:天文主題;對比手法;展示設計

當下,博物館學理念正在發生巨大轉變,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旨在滿足觀眾獲得愉悅、知識和感悟的需求。如何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有效地收獲“直接經驗”,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就科技博物館而言,關鍵在于知識的科普化,即展示設計中的直觀化、可視化。科普展覽應當巧妙運用設計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基礎理論以及最新發現,讓觀眾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天文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隨著科技發展其研究內容日趨專業,“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等熱點新詞層出不窮。但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普通觀眾往往難以理解這些術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此,我們不妨在科普展覽中采用對比的手法,使得艱深的專業知識更為通俗易懂。

1對比的重要性

1.1什么是對比。對比是指兩種事物相對比較,比如古今對比或新舊對比。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方式,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加以描述和說明。展覽中的“對比”與此類似,就是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自發進行參考、比較,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1.2為什么要對比。對于科技博物館來說,由于不同觀眾群體的知識背景不同、參觀目的不同,因此必須注重展示設計的普適性,以期讓更多的觀眾接受和理解。運用對比手法,有利于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不僅能為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而且使得信息傳播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

2對比的方式及實例

2.1同一屬性的定性對比。當對不同事物采用單一變量做定性比較時,事物本身的大小、長短、高低等屬性差別便非常直觀。這種對比在同一類型的多種事物間進行,并且由于是定性比較,故而需要有較大的屬性差異(如同一個屬性存在一個數量級上的差別),這樣對比的效果才足夠明顯。在北京天文館“宇宙暢游”展覽的“太陽家族”展區中,觀眾將領略到太陽系大家庭中各個成員的風采。每個行星都有它獨特的一面,比如水星的溫差最大,金星的溫度最高,地球最適宜生存,火星的地形最復雜,木星的體積、質量最大,土星的密度最小,而天王星是躺著自轉的,海王星則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如圖1所示,“比大小”展項按照八大行星的實際大小,懸掛了八個等比例模型。顯而易見,八兄弟的個頭懸殊著實不小。此外,針對行星質量的對比,我們還特別制作了一個天平。天平的一側放置七顆行星的模型,另一側僅放置木星的模型,只見指針大幅偏向木星模型的那側。該展項向觀眾傳達了這樣一個概念:木星是質量最大的行星,單個木星的質量遠大于太陽系中其他七顆行星的質量之和。2.2同一屬性的定量對比。對于某些事物的特定屬性,可通過明確的數值得以呈現,如常見的長度、溫度、質量等,以量化的標準比較不同事物的同一屬性。在北京天文館的“熒惑不惑———火星探秘”展覽中,掀起了這顆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如圖2所示,從結構、直徑、質量、重力、氣溫、大氣成分、自轉周期、自轉軸傾角、公轉周期、與太陽的距離等方面,將地球與火星的各個屬性進行定量對比,幫助觀眾客觀而準確地認識火星的基本情況。原來火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質量約是地球的1/10,自轉周期、自轉軸傾角均與地球接近。在那里,大氣既干燥又寒冷,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于重力較小,沙塵懸浮其中,常有塵暴發生?;谶@些相同與不同,我們就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未來如何改造火星,才能將它變為人類的第二家園。2.3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對比。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一次游覽廬山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睂ν皇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將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因而,想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多角度觀察,全面掌握情況。航天探測器裝載了科學探測儀器,由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飛近天體進行近距離觀測,并下降著陸進行實地考察,采集樣品進行研究分析。由于探測手段的革新、探測精度的升級,對于早期的天文發現往往會有翻天覆地的大變化。1976年,美國“海盜一號”探測器于火星表面拍攝了一張神奇的照片,看起來像是人臉的形狀?!盎鹦侨四槨币唤洶l現便震驚全世界,引起了諸多猜測,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火星智能生命存在的確鑿證據。在北京天文館的“熒惑不惑———火星探秘”展覽中,“火星人臉”展項揭開了這個令人費解的謎團。面對“火星人臉”照片,觀眾可調整光線照射的角度,自由選擇三組不同的光照環境,分別是右下方點光源(非人臉陰影)、左上方點光源(模擬人臉陰影)和正面全光源(山丘地形)。通過交互式體驗,大家便明白“火星人臉”不過是太陽玩的把戲而已。事實上,這張照片顯示了一個受侵蝕的巖石臺地地形,所謂的“鼻子”和“嘴”只是巖石的陰影。2.4綜合多感官體驗的對比。自20世紀50年代,認知科學經歷了從“離身”到“具身”的轉換,逐漸回歸身體本身,強調感覺、意向、情感等因素的認知價值。感知研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蓬勃發展,“多感官”的觀念也影響著作為非正式教育場所的博物館,帶領參觀者由“無作為的靜觀”走向“有情感的參與”。多感官體驗是指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觀眾的眼、耳、鼻、口、肢體,引導觀眾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獲取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感知事物。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大多看得見、摸不著,因為它們實在太遙遠了,但有一種東西例外,那就是隕石。在北京天文館“宇宙暢游”展覽的“隕石部落”展區中,結合多感官學習法,我們設計了“真假隕石”展項。如圖3所示,該展項設有一組三個樣品,三者的外表近似,構成卻各異。觀眾通過閱讀展墻上的文字說明,嘗試用眼思考、用手觸摸、用腦思考,鑒別哪個是鐵礦石,哪個是玻璃鋼模型,哪個是真正的隕石。2.5較為隱晦的對比。天文學上,所用的數字通常極大或極小,比如衡量天體之間距離的長度單位———光年,其數值取自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一年時間所經過的距離,即9.46×108km。遇到這種“天文數字”,往往就需要采用較為隱晦的對比手法,把過大或過小的數字換算成觀眾熟悉的概念。在北京天文館的“宇宙穿梭”展覽中,“宇宙演化”展項借助“宇宙日歷”的形式,將宇宙自誕生以來137億年的歷史壓縮,在一年的時間跨度之下列出各個月份發生的標志性事件,描繪宇宙在漫長歲月里走過的風風雨雨。

3結語

近年來,北京天文館推出了一系列天文主題科普展覽,無論設計理念、陳列形式還是展示手段,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據人們認識天文的規律,由近及遠,從局部到整體,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以激發觀眾對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首要目的,為國內外最新天文發現、重大天文活動提供了一個宣傳推廣的窗口。我們試圖換位思考,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趣味性、互動性,將天文與藝術、技術融為一體,讓觀眾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宇宙之美。

參考文獻

[1]李冰.北京天文館新館展覽[J].天文愛好者,2004(11):3-5.

[2]李冰.北京天文館新館展覽設計制作簡介[J].天文愛好者,2006(9):62-65.

[3]喻京川.快樂探尋宇宙奧秘———北京天文館新館展覽設計藝術談[J].天文愛好者,2006(10):54-55.

[4]“宇宙暢游”展覽喜迎賓客[J].天文愛好者,2015(7):84-86.

[5]快來北京天文館“宇宙探秘”吧[J].天文愛好者,2017(2):79-81.

[6]朱幼文.教育學、傳播學視角下的展覽研究與設計[J].博物院,2017(6):70-80.

作者:趙開羿 景海榮 苗 軍 馬 勁 王 菁 楊 冰 單位:北京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