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策略探討3篇
時間:2022-09-02 08:57:41
導語: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策略探討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是我國審計組織的重要工作內容,在市場經濟全面發展的今天,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企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穩定運營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增強對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工作實施力度,加強對企業經濟運行的監督和管理,全面提升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和自覺性,確保企業財政收支平衡,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實企業經濟責任。
一、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主體職責不明
內部審計同樣也是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審計質量的提升,但是內部審計的主體職責沒有在法律上進行明確指出,從而影響到了內部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具體來說:內部審計的職權存在一定局限。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立足于企業的財務收支,目的在于明確劃分經濟責任,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管理者的行為進行評價和處理。內部審計雖與其有相同點但是內部審計職責未得到法律明確,且二者審計的側重點不同,導致審計結果出現明顯差異。
(二)經濟責任難以有效界定
在實施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存在經濟責任不能準確界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經濟責任的邊界不能夠準確劃分和界定,企業的很多行為具有行政色彩。第二,企業經濟責任的承擔者不能明確界定,不能將相應的經濟責任和企業管理者進行準確的因果對應。第三,對于企業領導者所要承擔經濟責任的程度不能進行準確的量化處理。
(三)缺乏責任審計評價機制
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中,沒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從而當審計部門在對企業管理者的審計范圍和評價進行鑒定時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目前對于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指標和標準缺乏系統性、法定性和約束性,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難以得到被審對象的承認和認可。
(四)審計結果運用不盡合理
目前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運用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環節:其一,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和審計結果的運用存在嚴重脫節,沒有擺正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地位,存在較為普遍的先離后審情況,導致審計結果往往不能夠得到有效運用;其二,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在應用當中存在不透明的情況,往往沒有對審計結果進行公開披露,對于經濟責任的追查和相應處理也沒有具體標準作為依據。
二、完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對策
(一)明確審計發展目標及方向
明確審計發展目標以及方向對于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確保審計效率的提升。首先,要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結合起來,即審計的短期目標在于對企業管理者的經濟責任進行正確的評價;審計的長期目標在于優化企業的經濟運營和管理環節,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持續性發展。其次,要明確內部審計的職責,將審計部門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和內部審計結合起來,從而建立完善的審計體系,確保審計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審計機關要對企業運營和管理進行依法監督,企業內部審計在為企業效益服務的同時也要明確自身的審計責任從企業的長足發展和穩定出發,確保審計工作的公正性和公開性。最后,經濟責任審計需要和財務、收支效益等審計結合起來,利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完善和發展推進財務收支審計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保障審計結果的有效應用,通過經濟效益審計工作明確企業經濟責任,以便根據審計結果對企業管理者進行準確評判。
(二)準確界定企業經濟責任
在對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準確界定企業經濟責任:第一,在界定現任和前任的經濟責任時不應該單純的從時間角度著手進行簡單的時間截斷,必須根據經濟事項的延伸特征以及重要程度進行責任歸屬和界定,尤其要注重對債權回收程度、存貨質量等進行科學評價,在對目前經濟環境進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在審計知識的綜合運用中對經濟事項的影響力和責任進行評估。第二,明確劃分直接和主管責任的界限,在界定時必須充分了解是否貫徹落實了經濟責任制,企業管理者需要對他分工負責的經濟事項承擔直接性責任,其他的成員承擔間接責任。任期之內對重大事項有直接決策權的管理者必須承擔直接責任,而在沒有得到正常審批而產生的經營管理問題則需要由當事人承擔直接責任。第三,必須明確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之間的界限,其中的主觀責任是企業管理者主觀因素為企業運營和發展帶來損失所要承擔的經濟責任,客觀責任是外部客觀因素導致企業遭受損失,審計評價中應該在客觀責任方面進行單獨的分析說明。第四,將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界限區分開來,主要是通過查證決策憑據的方式確保責任界定的準確性。
(三)建立健全審計評價制度
審計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是影響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序開展的關鍵因素,對此審計部門必須及時發現審計評價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第一,完善經濟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審計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按照審計規定的要求之外還必須考慮到企業運營和發展的實際狀況,即企業的負債、資產、損益等指標完成狀況;資產保值增值狀況指標;企業投資決策以及相應效果指標;企業發展能力的相關指標;財經法規執行情況等,確保經濟責任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滿足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實際需要。第二,對于企業經濟責任的審計評價要確保適度和恰當。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需要客觀、全面地反映被審計對象的真實狀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主觀臆斷,甚至帶有偏見。審計評價工作是保證企業管理者任期經濟責任報告內容和結果真實準確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審計評價工作當中必須嚴格按照以下原則:第一,重要性原則。審計工作要重點突出,著重對重要經濟事項進行審計評價。第二,公正性原則。在對被審計人任期當中的經營和管理工作進行審計時,要多角度和多方位的看待問題,分清楚主客觀條件,對企業運營成果進行全方位細致分析,并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開展審計評價。第三,謹慎性原則。審計評價要嚴格按照經濟責任的范圍踐行堅持以事實為審計依據。
(四)科學運用責任審計結果
審計結果是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獲取成果的體現,審計結果的運用也會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對于獲取的審計結果,企業人事部門應該將得到的結果作為對企業管理者人用考核、考評的重要依據,并將其列入管理者考核檔案;紀檢監察部門你要重視獲取的審計結果,并將其作為追究企業管理者經濟責任和查辦違法經濟案件的根據,并將其列入管理者廉政檔案。審計相關部門需要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對審核結果進行相應使用,并對審計結果的運用提出一個統一性的規范,確保審計結果應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運用得到的審計結果實施先免職、再審計、后任用的處理方法,保障各項經濟責任落到實處。在對企業管理者進行審計前存在調整和離職意向時,人事部門應該首先免除該企業管理者的職務,之后委托相應的審計機關對其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在得到審計結果之后對審計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考量之后確定是否對企業管理者進行任用,確保企業管理者選拔和任用的科學性。
三、結束語
在企業改革的攻堅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增強和優化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確保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的有效性,保證經濟責任的有效落實。在推進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工作實施的阻礙,并對應對策略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審計發展目標及方向,準確界定企業經濟責任,建立健全審計評價制度,科學運用審計結果,發揮審計工作的巨大效用。
作者:張艷 單位:山西青年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春靜.經濟責任審計再認識[J].會計之友,2015,(8);87-89
[2]方存士.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中國對外貿易,2014,(6):62-63
[3]徐貴春.淺議國企集團公司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財會研究,2012,(16):54-55
第二篇: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的結合
經濟責任審計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而形成的審計類型,常用于政府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實踐中,屬于一種就地開展的委托性、事后性的全面審計行為。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這一審計類型的發展,深深烙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的烙印。隨后,經濟責任審計也被寫進了我國的審計法中。根據《審計法》的規定,審計機關可以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對國家機關和其他隸屬于審計機關的監督部門以及其他的單位負責人進行審計,對其在任職期間本單位的財務收支、財政收支以及經濟活動、經濟責任進行審計和監督,從而使得經濟責任審計變得“有法可依”。
一、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和效益審計的區別和聯系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產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其中,國有企業和國家控股企業在經濟體制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了有效保證國有經濟的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進步,需要在公司內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果,從而使得決策者和經營者之間構建相互制約的關系機制,從而有效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實踐操作難以落到實處,遂將經濟責任審計引入進來,通過對企業負責人經濟責任的審計監督,促進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和效益審計的區別與聯系
經濟責任審計隨著經濟的發展,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了審計領域的重要成員,與效益審計相比,區別和聯系并存。在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中,審計的目的在于對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個人的經濟責任進行查證,其最終的審計對象也落實到了個人頭上。而效益審計則是將審計對象設定為整個企業單位,審計的重點圍繞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程序和途徑開展,以不損害企業效益為前提,對企業的經營效果、投資效果、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判斷,從而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盡管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但是,從其本質上來看,相同之處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將二者結合以后,效益審計是審計整個企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則將企業的負責人作為審計對象,便于審計工作的開展,更加能夠提升審計效果,為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做出鞭策。
二、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結合的必要性
(一)是合理利用審計資源的必然選擇
經濟責任審計具有持續時間長、要求高、責任重、工作繁瑣等特點,是一項具有明顯綜合性的審計活動,往往在領導班子進行換屆的過程中開展。而換屆問題不是一個長時間的事情,所以,對于審計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審計工作的全面開展,審計力量、審計時間和審計任務之間的矛盾會更加突出,當面對復雜的審計環境時難免力不從心,對于審計質量也難以百分百保證。隨著內部審計的發展,效益審計的常態化,效益審計逐漸成為了企業領導業績指標的主要體現,所以,將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相結合,能夠有效實現審計資源的重復利用,對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降低審計風險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經濟責任審計全面性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責任審計主要集中于企業領導任職期間的管理活動、決策的科學性和合法性方面,對于其經濟活動的效益、其他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難以查證。而效益審計歷來是領導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所以,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領導人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益性以及效率性等方面的深入審計。由此可見,二者的結合,對于全面提升經濟責任審計,確保審計質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是經濟責任審計職能的需要
在國有企業內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能夠有效實現對企業領導人的權力監督,這對于提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領導干部對經濟職責的履行及獲得的效益情況一直以來都是審計重點,是對企業經營進行客觀評價的重要指標。將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相結合,可以實現對領導業績的深層次審計,監督領導班子的權力行為,對于人事評價和干部任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隨著二者的結合,國有企業領導干預業績責任考核機制也日漸完善,對于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科學決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結合的重點
現階段,將經濟責任審計和效益審計相結合,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和效益審計的作用,實現強強聯合,促進國有企業的持續發展。對于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核效益審計,最關鍵的還是要注意發現問題、揭露問題,同時注意對經濟效益的全面評估。因此,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需要從經營決策、資金管理、使用效果和使用合法性方面進行探討。
(一)經營決策審計
在企業的經營中,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和經濟性與領導班子的經濟責任具有直接的關系。在審計過程中,這一點也是審計的重點,尤其是企業的重大投資項目,需要從立項、決策、進度跟蹤、效益實現等多個環節進行層層把關,從而保證決策最終獲得科學的結果,獲取經濟效益,避免資金浪費、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等問題,從而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通過對經營決策的審計,也能夠有效避免因短期行為或管理不善所導致的重大經濟損失。
(二)資金管理審計
在這一方面,效益審計是重點,主要內容是對資金的使用情況、資金的管理情況進行評價,通過跟蹤審計,發現中間環節的問題,有效防止因管理問題、資金調度問題、用人問題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尤其是在審計項目的消耗和收益的過程中,需要對資金浪費問題、人員、物資等的使用效率進行評價,看預期目標與實際成果是否一致,從而找出其中的問題,提出更為高效的解決辦法,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
(三)管理效果審計
對管理效果進行審計,主要時針對于被審計單位,立足于管理的角度,對企業領導班子的經營和管理能力進行審核和評價。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充分借鑒效益審計中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同時,也可以通過對管理系統的健全與否、財務信息質量高低、內部責任機制的完善與否等的評價進行審計工作,從而有效改善企業的管理效果,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四)財務活動合法性審計
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經營活動能否正常運營,直接與其財務活動息息相關。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相結合,需要對財務活動進行重點審計,保證財務調度和使用的合法性。對于國有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性進行審計,能夠有效防止企業領導對于資金的瀆職和違法行為,有效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將錢用在刀刃上,從而實現了資金的優化配置,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提升。
四、結語
隨著審計實踐的不斷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在整治違法亂紀行為、貪污腐敗行為、促進黨組織和國家機關的廉潔,發揮著重要作用。將其用于國有企業的審計實踐,與效益審計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實力,提升國有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作者:康健 單位:山東萊鋼建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戈鋼.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績效審計結合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2,03:134+133.
[2]孫立榮,郭美娣.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A].
[3]濮延婭.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5.
[4]李伊琳.國有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責任界定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5]盧曉華.探討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效益審計的結合[J].中國外資,2011,15:136+138.
第三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思考
一、案例分析
(一)財務收支真實性評價
真實性評價是反映被審計單位在會計資料方面是否真實地反映了任期財務收支情況。經審計,上述兩單位資產、負債、損益審計情況如下:A單位資產總額審計凈調增102.95萬元,占原報表資產總額0.09%;負債總額審計凈調減-504.71萬元,占原報表負債總額-0.81%;所有者權益總額審計凈調增607.66萬元,占原報表所有者權益總額1.24%。調整后,該單位當年年末資產負債率為55.58%。B單位資產總額審計凈調增3389.16萬元,占原報表資產總額4.5%;負債總額審計凈調減2651.73萬元,占原報表負債總額3.76%;所有者權益總額審計凈調增6040.89萬元,占原報表所有者權益總額123.63%。調整后,2010年末資產負債率為86.12%。真實性評價:相對A單位而言,B單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B單位主要靠收入掛往來和轉移收入隱匿利潤;資產不入賬;部分賬戶單獨核算收支,年末未納入單位統一核算或編制合并報表等手段來掩蓋單位真實情況,最終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
(二)合法性評價
合法性評價是對于被審單位的財務收支沒有存在違法違紀事實的評價。審計發現,B單位存在3600多萬元收支游離法定財務賬、偷漏國家稅金嚴重等問題。相反,A單位國家稅金繳納一分不少,甚至為了多反映收入,不惜利用內部轉移計量依據,犧牲下屬公司利益。經測算,僅一下屬公司因內部轉移計量依據原因,造成該A單位虛增營業收入1755.91萬元,多繳增值稅等各項稅金118.70萬元。合法性評價:B單位合法性存在問題,存在私設“小金庫”、偷逃稅金等違法違紀事實。
(三)效益性評價
1、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評價
國有資產管理是否安全、是否完整、是否保值增值、是否有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審計發現,A單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理念不強,表現為:一是貸款資金閑置過多影響資金使用效率。貸款資金閑置達23%,經測算,按平均均貸款利率,每年多付500多萬元利息。二是水費欠費數額大,近1600萬元的欠款長期掛賬,追繳手段不力。三是下屬公司虧損嚴重。經調研,下屬公司虧損原因有三:一是管損率([即供水量-售水量]/供水量)居高不下。管損率高,一是因為供水管道老化、滲漏水嚴重,二是農戶存在偷漏水現象。
2、重大投資決策管理效益評價
A單位長期投資管理乏力,投資效益不明顯,有的長期無投資收益入賬,甚至有的投資項目無人問津,呈松散狀態。B單位對外投資把控意識較強,無明顯投資損失存在。
(四)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評價
內部控制制度是單位的內部管理與監督機制,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執行,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控制風險。在對A單位審前調查時發現,該單位內控制度不健全。調查時該單位未能提供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審計進點時卻提供了一套貌似較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經細讀與判斷,這份制度為應付檢查所用。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及時確定了相應的審計實施方案,加大了審查力度。從而查出了銀行存款管理混亂、資金收付疏于管理、違規列支不當支出等內控制度失控等問題。相反,經審計測試,B單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較好,無明顯瑕疵。綜上評定:A單位、B單位供水系統運營方面尚可,取得了一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A單位真實性、合法性方面無明顯問題,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重大投資決策管理效益方面存在不足,尤為內部控制較為混亂,存在隱患;B單位效益性、內部控制等無明顯不足,但真實性、合法性方面存在違規、違紀、違法問題。
二、正確評價企業主要業績的措施
(一)查深查透,為正確評價奠定基礎
筆者認為:對待評價對象,只有充分揭示事實、揭開真相、揭露問題,才能明辨是非、才能運籌帷幄、才能正確評價。在A單位、B單位審計中,審計組做到:勤于思考,審計視角多元化。針對每一環節,每一步驟,多方位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鍥而不舍,審計手段多樣化。針對每一審計對象,每一關健控制點,現場檢查、設計調查表、座談、實地考察、函證、銀行協查等審計手段綜合運用;順藤摸瓜,審計項目縱深化。針對每一疑點、每一資金走向,緊追不放,不達目的不罷休。審計中,審計人員通過模擬跟蹤供水制作全過程,現場察看新老取水口、制水過程、備用水廠、在線檢測系統、生產線監控系統、污水處理等環節,以及對近3年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對比分析,分別從供水系統運營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入手,充分揭示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尋求評價標準,定量與定性評價兼顧
審計評價標準具有相關性、可比性、綜合性等特性,在開展審計前,審計人員應通過調閱相關資料或與被審計單位溝通交流,尋求一種公認的、恰當的、不存在異議的審計評價標準。評價標準的確定,能夠有效地減少審計人員評價的隨意性、主觀性。通過審計,在定量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做出定性評價,也即在描述、揭示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企業的主要業績作出如實的評價。
作者:趙小娟 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審計局
- 上一篇: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論文9篇
- 下一篇:行政機關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風險與防范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