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審計質量的系統性研究
時間:2022-01-12 03:26:59
導語:經濟審計質量的系統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在經濟責任審計實踐中,多數采用以傳統核對法為主的符合式審計,而較少采用內部控制測試、風險導向審計等先進的審計理念與技術。審計報告簡單化。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撰寫中,多以財務收支真實性描述為主,幾乎沒有效益性評價,而且很少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審計意見和建議。評價指標交叉重疊多。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時,多選擇主管單位或部門的經營數值或歷史數據作為評價標準,忽視與被審計對象的相關程度,選擇的維度和范圍太廣泛又相互交叉重復,導致經濟責任評價雖全面但評價模糊。上述問題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為郵政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觀念落后、制度設計不完整、審計運行及評價系統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缺少先進的質量管理概念和理論的指導。在審計理念上,質量管理觀念落后。在現有的質量控制概念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在完成一項審計工作時,只需根據集團公司下發的審計項目任務指導書的業務說明完成所規定的工作,便達到了內審質量管理的目的,無須研究分析各項工作之間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性。換句話說,內審人員對企業的內審質量控制是一種按照規程進行的被動符合式的質量控制,工作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缺少對審計技術方法的創新與探索。
在審計程序設計上,存在理論指導的狹隘性。在企業的相關文件中,將內部審計的質量管理等同于質量控制。如陜西郵政所遵循的公司文件《郵政企業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中,將審計質量管理定義為對審計方案、審計證據、審計日記、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的質量控制,由此導致各單位的內審工作流程都是按照這些程序和格式延續下來,在指標設計和使用上缺乏動態性,忽視了指標元素之間的關聯和互補關系,難以根據地域性和階段性靈活選擇和組合相應的指標。在審計運行上,沒有形成有效的質量控制環境。內部審計環境包括內部審計機構與治理層或最高管理層的關系、內部審計機構管理、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人際關系管理、結果溝通、后續教育、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協調、評價外部審計(外部專家)工作質量等。而陜西郵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內部審計業務流程管理和環節控制上,缺少對內部審計環境系統的設計和控制。在審計評價上,存在體制約束和制度障礙。審計人員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是根據集團公司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以財務收支審計指標所占比重最大,導致內審部門仍是以企業財務人員的身份從審計專業角度來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缺乏對企業整體運營的宏觀認知和資金管理的大局眼光。所以,在評價經濟責任時,尤其是以直線領導人員為審計對象時,難以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進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審計質量管理活動中去,從原來的收集證據、驗證內審質量、定期進行業績評定并做好相關記錄,擴展到現在的制定審計工作評價標準、跟蹤審計中的不符合項并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執行糾正措施及其有效性的驗證等。
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邏輯,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管理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質量策劃。質量策劃既存在于質量評價,也存在于質量改進,更是貫穿質量管理的始終。從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來看,質量策劃既要根據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目標和企業管理層訴求設定質量目標,又要確定可行的途徑,同時還要明確相關人員的責權利,在此基礎上,確定如何利用有限的審計資源和科學的審計方法與工具實現質量目標。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提高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郵政目前采取的規程化控制、二級復核制以及持續性學習等質量控制措施基本上是有效的,保證了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順利開展。質量評價。經濟責任審計質量評價要明確質量評估的流程和采用的標準,重視評價指標之間的互補性和印證性,利用多種評估工具準確了解質量評估的內容和流程,不斷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質量。質量改進。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改進是為向本企業提供增值效益,在整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范圍內所采取的提高效果與效率的措施。質量改進旨在消除系統性的問題,使審計質量達到一個新水平、新高度。在此基礎上,還要配套建立質量管理運行改進機制和質量管理的長效機制。質量改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式螺旋上升的過程,并且與質量策劃一樣貫穿質量管理的始終,與質量策劃、質量評價和質量控制之間立體交叉、不可分割。此外,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在著眼全面質量管理時不能只關注短期利益,只有堅持經濟責任審計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才能達到質量水平的穩定提高。行全面無偏的評價,在審計結果的披露中難免字斟句酌、用詞模糊,導致審計結果的利用價值低,而以此為基礎的質量責任追究制度也就可能形同虛設。
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管理的系統性思考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管理的動態立體運行機制。這種體現能動式的質量管理,要求內審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不能僅停留在對質量控制的概念描述上,還應重視內部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交互性和動態性,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改變。首先,是對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的正確理解。質量控制作為質量管理的一部分,是全面質量管理PDCA循環中極其重要的環節;但是質量控制不能代替質量管理,質量管理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求其在組成上必須是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評價和質量改進的四位一體結構。其次,質量管理具有持續改進的特點,是靜態質量控制體現不出來的?,F代內部審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在完成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控制的同時,必須具有自我修復、自我改進的功能。這種動態循環的系統不僅僅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存在于經濟責任審計人員的思維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企業運行中發揮自主改進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的連鎖效應。最后,經濟責任審計的全面質量管理具有長期性,任何的短期行為都難以實現內部審計質量的長效提高。因此,企業在建立能動式內審管理運行機制時,必須正視其長期性并堅持不懈地執行下去。
作者:周養俊姚福生劉婕單位:陜西省郵政公司
- 上一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控制問題試議
- 下一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路徑淺析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