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場業態格局與規模格局論文
時間:2022-07-26 08:39:00
導語:零售市場業態格局與規模格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入世后,在開放市場下,隨著外資企業的大舉進入,我國零售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同業態的競爭以及不同規模企業的競爭。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優化我國零售市場結構、規范企業行為和提高市場績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的改革及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擴大了招商引資規模。外資的引入,加劇了零售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在加速我國零售業發展的同時,對我國目前的零售業態格局產生了較大影響,增加了零售業未來發展局面的不確定性。當前,在外資零售業的影響下,超市(含便利店)、專業(賣)店、購物中心等新業態相互角逐,并不斷蠶食著傳統百貨業的原有領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發展最為迅猛;整體而言,我國零售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商業戰略重組和整合雖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業企業集團相繼出現,原有市場格局亦漸趨緊湊,但從規模角度看與國外零售巨頭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集中度仍然較低。
我國零售市場業態格局與規模格局
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現狀
本文就百貨商店、連鎖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專業店、便利店和購物中心這六類主要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的現狀作出分析。
百貨商店指在一個大建筑物內,根據不同商品部門設銷售區,開展各自的進貨、管理、運營的零售業態。目前,中國百貨商場的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型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多元化和向新業態延伸的特點。從市場形式看,百貨商場表現為如下現狀:
經濟效益日益下滑。雖然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百貨零售企業的毛利率確呈下降態勢,企業的效益增長遠低于銷售額的增長。同業過度擴張競爭。從2005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多數城市的百貨零售企業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居民實際購買力增長水平。市場缺乏特點,消費需求明顯斷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溫飽型需求已基本飽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購買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購買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費需求在近幾年內將會逐漸減弱。因此,消費品市場難以出現熱點商品。
連鎖超級市場超市是指采取自選銷售方式,以銷售生鮮商品、食品等大眾化實用品、向顧客提供日常必需品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在百貨商場擴張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連鎖超市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具備競爭力的大型連鎖超市將成為下一輪發展熱點:
中國連鎖超市已成為商業領域最具活力的業態。尤其是近幾年來,大中型連鎖超市銷售規模逐年遞增,銷售增長明顯高于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和傳統百貨商店的增長。
競爭激烈,連鎖超市進入整合時期。同國外的連鎖超市公司相比,中國的連鎖超市規模明顯偏小。目前連鎖超市公司擴大規模的主要方式是對國有網點進行連鎖化改造和通過租賃、購買、新建網點等方式擴張,這些都屬于單一資本的擴張,要想擴大企業規模,建造內資連鎖超市的“航空母艦”,只有進一步轉變觀念,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和加盟等多種形式,突破行業界限、地區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經營規模大、競爭實力強的大型連鎖超市公司。
外資進入速度加快。國外著名的超市集團公司看好了中國商業領域的發展潛力,紛紛搶灘中國,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而且擬定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計劃。
倉儲式商場指在大型綜合超市經營的商品基礎上,篩選大眾化實用品銷售,并實行儲銷一體,以提供有限服務和低價商品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選方式銷售的零售業態。
由于國外大型著名倉儲式商場紛紛進駐我國市場,不僅對國內倉儲式商場的發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加劇了倉儲商場之間的競爭,我國倉儲式商場逐步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內部經營管理的規范運作使之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新經營理念的引入,使我國倉儲式商場的優勢較為明顯:倉儲式商場一般都實行私人商場,即PB(PRIVATEBRAND)戰略。零售企業自己籌劃開發并貼有本公司特定商標的商品。倉儲式商場定位于中低檔次。中國目前仍有60%—70%消費者消費水平較低,因而倉儲式商場的定位仍適應當前消費狀況,再加上商場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務,因而頗受歡迎。自主的購物形式。消費者購買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強,對營業員的依賴性減弱,而倉儲式商場已適應了這種心理。倉儲式商場實行會員制,把一些收入較高、消費量較大但同時對讓利銷售比較敏感的消費者吸收為自己的會員,并對其大量消費進行獎勵,從而成為自己固定的消費群體。實行會員制也便于商家進行市場分析,確定消費趨向,以便制定出各種營銷策略。經營管理機構精簡、高效。
專業店指經營某一大類商品為主,并且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銷售人員和提供適當售后服務的零售業態。專業店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發展迅速,總量大幅度增加;專業細分化;經營形式多樣化。專業店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一些大城市發展異常迅猛,逐漸成為與綜合百貨商場、超市并駕齊驅的一種商業業態。這些專業店以相對價格較低、專業服務、連鎖經營等優勢,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但其發展同樣面臨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落后,經營規模限制等問題。
便利店指滿足顧客便利性需求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便利店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需要,是我國零售業態中較有發展潛力的一種,估計今后的發展速度將會更快。
購物中心近幾年,購物中心在全國大城市處于興建中,建筑面積5—20萬平方米不等,全國正在興建的約有200處左右,基本上是以娛樂、餐飲、服務、休閑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購物場所。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業態,電視購物、郵購等作為新興的商貿形式,以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零售企業規模格局
我國目前零售企業規模競爭格局表現為:首先,企業規?;厔葜饾u明顯,產業集中程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零售企業間并購進程加快,集團規模增大,出現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大型企業集團。并且零售業向超大型零售企業的發展開始加速。其次,外商企業占有相當優勢,增長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國零售業外商投資法人企業數264家,分店2200多個,比上一年增長了89%;2004年零售企業前30名中國內企業銷售額增幅為17.8%,而外商企業為21.6%,銷售額占零售企業30強銷售總額比例為20.8%,優勢較為明顯。通過對上述零售企業規模競爭格局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基于物流、營銷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規模經濟對處于流通末端的零售業來說至關重要。作為零售市場自身結構優化的趨勢,零售企業必然走向大規模與集團化,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再者連鎖經營方式的大規模引入及廣泛流行,也是零售企業規?;l展的一個誘因。
長期以來小、散、亂、差的競爭格局導致零售市場中的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嚴重影響了零售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無益于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也無益于整個零售行業的發展,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走規?;?、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而我國零售業目前無論是規模還是集中程度與合理的市場結構都相差懸殊,因此作為一種趨勢,零售企業的規模仍將繼續增大,零售市場的集中度必將進一步提高。
外資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奪性布局及其迅速壯大,顯示出了對零售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威脅,也在客觀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國零售企業的規模化整合及行業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發展壯大,方可應對外資在各方面的大沖擊,保護本國零售企業的市場地位。
從現狀來看,外資掠奪性戰略布局階段初步完成,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增店擴容時期,尤其是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限制進一步放寬后,外商投資將會更加自由,領域也將更加深入,這些因素決定著外商規模必將隨之增大,市場份額也將進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內,外商投資的商業企業在規模上將會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上。
我國零售市場業態與規模格局的政策選擇
業態政策選擇
通過對我國零售業主要業態現狀的研究,我國零售市場要想成功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改革以百貨為主的原有傳統業態,對不適合當前消費需求的業態形式進行現代化改造。當前百貨店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已明顯落后于其它業態,因此應對百貨店在數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發展適合當前市場環境及消費需求的業態形式,如超市、專業店和購物中心等,制定相關政策,降低區域性政策壁壘,加速連鎖經營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現階段的狀況進行創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業態,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區附近,發展小規模超市與雜貨店相結合并帶有一定便民服務項目的類似便利店性質的業態;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規模政策選擇
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重組政府應在適度規模的原則下,以市場為導向,采取稅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積極推進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促進零售企業間的資產重組,打破體制的限制,通過政府制定和實施零售企業聯合政策,通過組建跨地區、跨部門的零售企業大集團,以實現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制定有關政策,打破地區封鎖,大力推進連鎖經營組織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促進企業間的跨地區重組,例如建立統一法規,解決企業跨地區跨省市開店在工商登記、稅務交納等營業正常開放環節等方面的問題。
先本土化再國際化本土化和國際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本土化,國際化就無從談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國際化的前提,本土化競爭程度和競爭優勢決定著國際化進程和競爭實力;反之,如果沒有國際化理念和標準管理下的產品或服務作支撐,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對于我國零售業跨地區的重組和整合應首先側重于本國范圍內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企業規模,提升自身競爭力,培養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為進軍國際市場積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合理的市場競爭格局必然是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導、中小商業企業為主體的相互競爭、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塔形結構。中小企業通過細分市場及合理定位,在維持自身生存的基礎上有利于填補相對于大企業存在的需求空白,對于滿足多樣化需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由于中小企業的存在,中小商業企業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對中小企業采取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發展零售市場中由于規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處于劣勢的、對維持行業競爭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業。在大力推進中小連鎖企業整合、提升競爭力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維護公平競爭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業免受大企業集團的惡意侵害,為其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04[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2.中國社會科學院“流通創新理論與對策研究”課題組.業態變遷學說及其促進我國流通創新的政策建議[J].財貿經濟,2003(1)
3.郭冬樂.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J].商業經濟文薈,2002(6)
4.王敏.試論外資零售企業的優勢及入世后中國零售業的對策[J].財貿研究,2002(3)
5.鄭后健.“入世”對我國零售業利用外資的影響及對策.商業經濟與管理,2001(11)
- 上一篇:網絡新聞傳播分析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研究
精品范文
10零售業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