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信息技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4 06:25:00
導語:新時期信息技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益,因而得到了廣泛運用。但整合過程中也出現了目標定位不準、忽略學科特點、教學設計不當、課件制作粗糙、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強等問題,并制定了解決諸多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整合問題對策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相結合就是以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去。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補優勢,提高教學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運用。但是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采取相應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目標定為不準,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實現數學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突出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而不顧是否有利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將各類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影片等一股腦地加進去,結果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教學目標不明確。如,有位教師為了上好“采松果(兩位數加一位數)”課,精心制作了一幅細致的動畫——“動物園的一角”,把教學融入到游戲中,并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上面所說的各種信息資源,又是動畫、又是聲音、又是圖像。上課時,學生發現連連:“我發現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動”,“小河里還有魚兒游”,“小雞的頭一動一動,它們是在啄米還是在啄蟲子”……課堂氣氛異常激烈,但一堂課下來連聽課老師都搞不清這節課主要講了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
2、忽略學科特點,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數學學科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會應用,學會創新。但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是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技術改革的“全權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術”就不是好課,用了“信息技術”就是全優課,因而導致許多老師盲目地,不切實際地,花大力氣把工作重點放在課件的制作上,而放棄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數學學科特點。如,有位教師上“角的度量”,課前把“角的度量”的有關知識精心的制作在網頁中,上課時基本照網頁設計,單純的介紹了有關角的度量的理論知識,而沒有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怎樣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個角的大小,課后有許多學生不能正確進行角的度量,因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設計不當,影響學生思維的拓展。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轉換,有經驗的老師總會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許多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卻大大減少了學生這種“思考——發現”過程,教師變成了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學生按預先設定的模式,進行學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只能順應教師的思維方式簡單作答,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式”教學,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學,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多媒體顯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問題“等式的哪邊是要分解的多項式?它的各項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體顯示公因式概念。(3)教師歸納并用多媒體顯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課件設計的模式,機械地學習。
4、課件制作粗糙,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有些數學課件制作過程過于簡單,只是幾張簡單的幻燈片,缺乏交互性,上課時學生當“觀眾”,只能被動觀看,教師當“導演”,只能按順序播放;有些則過于復雜,其課件往往是畫面背景雜亂,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導致學生上課時,一味看課件中的圖案和動畫效果,而不關心教師的講解和畫面上的知識點,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強,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上課時用的課件、網頁不是自己親自做的,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的技術問題無法處理,如,局域電子教室學生機突然黑屏,教師就無計可施,只好“助教”上陣;有些學生打字速度慢,電子郵件不會發,這些均會造成課堂教學組織不嚴密,張弛度把握不好,影響教學效果。
二、采取的對策
我們提倡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解決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賓奪主。
信息技術集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談的信息環境。但是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優越,都應是為了教學服務,即一堂課中學生應永遠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優勢。如,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較之屏幕更具親和力,適當的板書,板畫可以給學生一個短暫思考、回味、休息的時間。
這里是三位教師對“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
A教師教“圓的認識”時,把教學內容按照預設方案悉數設計在課件中,在頻頻點擊下,按照“既定方針”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板書,因為這些都已經在課件中“閃亮登場”了。
B教師教“圓的認識”時,課件與板書雙管齊下,“該出手時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師的板書整齊、清楚、明白。
C教師教“圓的認識”時,也把課件與板書“聯姻”,不同的是教師的板書亂七八糟,最后在學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議”下,“麻煩”學生動一番腦筋,重新整理,“刷新”記錄。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互相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才能真正得以發揮,因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遵循適時,適用,適度的原則,即應在某些需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題中,在恰當的時候,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而不能濫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取代數學教學。上面三位教師:A教師不管什么,都用課件當作萬能工具。B教師雖然在運用課件的同時,注意了與板書結合,但是教師又包辦了一切。C教師對課件適而用之,把課件看作點化的工具,同時適當的運用板書,板書故意寫的亂七八糟,讓學生去整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2、圍繞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目標制作教學課件,優化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應該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數學課程的教學時間里實際整合,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又借助數學載體學習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因而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整合,要打破常規教學中,學科界線,不僅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圍繞學習主題,適當綜合各方面的知識,豐富數學學習的內涵,建立起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平臺。同時還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達到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
知識的整合不是知識的雜燴與羅列棵,教師在備課時,要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篩選信息,巧妙安排,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有利于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如,“勾股定理”的導入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在校園資源庫進行本課的自學,學生可以通過對“勾股定理”的知識的來源、證明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出不同問題,引入教學。這個導入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網絡資源學習有關“勾股定理”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運用、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有效地優化了教學設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3、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師和學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師生是共同的學習伙伴。針對部分教師及學生計算機知識相對貧乏的問題,首先,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比如必須學會用信息數據來處理各種教育信息、能運用CMC環境下的各種傳播或交流工具、會使用必要的軟件制作工具、能用先進的工具軟件設計或集成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等等。此外,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還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惟有現代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實現教學的優化。其次,要學生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學會使用與學習和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件,并能熟練操作計算機進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它有一個全面的、清醒的認識,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總能“守得云開見明月”。
參考文獻:
[1]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教育出版社
[2]余勝泉,林君芬,《信息技術與理科學科的整合》,《福建教育》,2005年9期、10期
[3]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人民教育》,2004年2期
- 上一篇:數學教學整合策略管理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體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