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育數學化缺失問題探討
時間:2022-01-27 03:32:41
導語:小學數學教育數學化缺失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要求小學生掌握小數、分數和整數之間的運算,并且能夠計算準確,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能夠對生活中熟悉的數學現象進行簡單的數學邏輯推理,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著數學化缺失的問題,嚴重阻礙著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數學的學科特點,不利于學生數學邏輯思維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故此,本文在闡述數學化內涵的基礎上對數學化缺失問題在數學教育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了描述,并針對性提出應對小學數學化缺失問題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教師數學教學的水平。
一、數學化的內涵
數學化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和交流,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規則和知識,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意識非常強,從而有助于師生之間通過教學實踐得到共同的進步。總的來說將數學化概括為“抽象—符號—運用”,數學化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尤其是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化思維的重要階段。
二、數學化缺失問題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具體表現
1.教學目標模糊不清,情景創設欠缺合理性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師為了迎合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數學化過渡到生活化的過程中,僅僅做到了形式上的過渡,對于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教學成果則沒有足夠的引起重視。教學中過渡重視學生情景興趣的激發,對于數學情景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欠缺重視,使得學生在興趣中不能做到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做到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數學的教學便喪失了實踐的意義。
2.學生的學習欠缺主動性,未能實現數學化到生活化的轉化
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由于部分的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傳授數學知識,即使是在新課改的理念背景下,僅僅是形式上的改革,實際的教學中還是教師單純的講授,學生被動式的聽講,沒有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欠缺創造力和洞察力,無法主動的對數學內容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降低了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解決小學數學教育數學化缺失問題的策略
1.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明確教學目標
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是解決小學數學教育數學化缺失問題的首要措施,使得教師在注重學生學習氛圍培養的過程中,還能夠時刻明確自身的引導職責。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明確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教學情景,將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情境中,構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探索新的知識。例如,當學生喜歡玩具時,要去商店購買時,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批發價和零售價是不同的,一套奧特曼玩具批發價要80元,里面共有8個人物,當每一個人物的零售價格是20元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商店買一套玩具老板賺了多少錢?教師通過實際的生活場景與數學知識構建聯系,提升了學生數學化到生活化的順利過渡。
2.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教師的教育理念要與時俱進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創設教學情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符合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例如,教師在講授“長方體的表面積”這個知識點的時候,運用實際生活中的一個案例,迅速的使學生掌握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見一個長方形的大水池子,要想知道粉刷這個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就會運用到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就實現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實現數學化到生活化過渡的其他教學策略
由于數學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的學科,源于生活又為生活而服務,那么做好數學化到生活化的過渡至關重要,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策略,便于降低教學的難度,有助于學生容易理解新課程的內容,幫助學生提升聽課的效率。而且這種數學到生活化的過渡是科學并且合理的,其主要的策略有:針對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組織小組學習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與數學內容相關的數學現象并闡述其中含有的數學知識等,使得學生在師生的互動中提升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維度,推動生活化的數學現象上升到數學的高度。綜上所述,數學化的缺失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注重生活與數學的科學、合理過渡,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強調場景與數學知識的銜接和聯系,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恢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數學化特點。
作者:曹芳 單位:江西贛州市興國縣楓邊中心小學
- 上一篇:優秀運動員數學教育的困境及對策
- 下一篇:鄉鎮合并體制下小學數學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