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分層導學探索

時間:2022-07-18 03:13:38

導語:小學數學分層導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分層導學探索

一、學習目標分解

從課程標準到學習目標必須經過多重轉換,教師必須在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課程標準進行解構,再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結合教科書的內容,對課程標準進行重構,形成單元/課時學習目標。而作為一線的教師,更需要的是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的定位與把握。即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學內容上的落腳點。

二、分層導學的實施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小學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結合“四基”理念實施分層導學。

(一)導學目標的確定

導學目標的確定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過程中感悟小學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將常見的課時學習目標(三維目標模式)先按“知識層面”、“思維層面”重新組合,然后再分解成各個微觀的下位目標片段,對應落實在“四基”的各個層面。“四基”與“四維目標”的聯系。如下所示:

(二)“前置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確立

分層導學的實踐,除了要對學習目標分解,確定導學目標外,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落實,由易及難,層層漸進,做到一目標一落實。“前置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確立是分層導學的有效實踐。學:即先學。也即:前置性學習。是重塑課堂結構、課堂形態的突出體現的環節。這是構建生命化課堂的核心。教師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單上的學習內容(可以是前置性學習單,也可以是微視頻等),同時要及時檢查,了解學情,準備好組織交流、展示,解難釋疑的預案。學生圍繞自學目標,自己閱讀相關學習素材進行自主學習;基本解決前置性學習單的相關問題,提出自己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1.前置性自學目標的確定。前置性自學目標應圍繞分層后的導學目標中最容易達成的目標制訂,甚至比最容易達成目標還容易達成的與其相關聯的目標,學生可以借助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等達到。

2.“前置性學習”的實踐要關注幾個問題。

(1)前置性學習內容與課堂學習內容是有聯系的,在課前需要對學習內容有一個了解的過程,是學生經驗可以達到的。即:課前經驗用到了課堂上,并展示出來。在別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認識,這是小學數學課上最值得追求的;

(2)僅有自己的知識是不夠的。前置性學習內容在課堂上必須要有交流,把交流的知識融匯成一節課的核心知識。學會運用經驗上升到知識;

(3)個性與共性的結合。僅有個性沒有形成共性的學習就不叫前置性學習。“在前置性學習環節里,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個性化學習,在一個學習場下各有特色,也能在個性的基礎上形成共性認識,這是面向全體的一種標志。”

(4)教學設計的核心是:自然結構上升到知識結構。在“前置性學習”里,學生“都獲得了通用的方法,也獲得了合適的方法。”

3.“前置性學習”的幾個誤區。

(1)時空的誤區。一定是課前先學,課上再教。前置是相對的。時空的概念不一定只固定在課前、課上,還有課后。

(2)主體的誤區。“前置性學習”常常和“先學后教”聯系在一起。“先學后教”前主體是學生,后主體是老師。而“前置性學習”的主體始終應該是學生。在“前置性學習”里“設定前置性學習中學生產生的疑惑,課堂上幫助他們解決”應是教師該做的。葉圣陶先生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端而不是個終結。要將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走樣,那才是終結。”課堂改革已成為教育的主流,我們都在探求有效教學、高效教學,都在探求適合當代學生特點的有效教學、適合現代技術手段的教學模式。分層導學實踐的根本目的是改變我們現有課堂架構,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交流、研討、提升、培養素養的場所。

作者:韓敏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