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思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7-20 03:35:59
導語:小學數學課堂思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立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之間的聯系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數學學習。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從多角度觀察,尋找思維起點;多層次深入,探尋思維活動;多路徑實踐,展現思維發展,讓學生內隱性思維外化。
關鍵詞:思維;看得見;小學數學;思維品質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形象階段逐步走向抽象概括階段。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幫助兒童建立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據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構建相關教學路徑和方法,展現學生思維的發生、發展與表達的過程,借助“看得見”的思維軌跡,深入探尋學生思維脈絡,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一、多角度觀察,尋找“看得見”的思維起點
學生是帶著各自獨立的前認知背景投入新知學習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影響著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起點,由此設計學習活動。1.畫出來,借助表象尋找“看得見”的思維起點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內隱的,不易察覺。通過畫直觀圖可以展示學生思維過程,讓內隱的活動外顯化。例如教學“認識負數”時,教師讓學生畫出示意圖表示對生活中負數的理解。如氣溫-10℃,學生表示方式就有區別:有的是用冬天的情境來說明;有的畫了溫度計,標上了-10℃;還有學生在溫度計上先標出0℃,再向下標出了-10℃。這樣,教師能了解學生對負數認識的不同層次:大部分學生停留在生活經驗層面,一部分學生對負數有初步直觀了解,只有少數學生對負數的認識較為清晰。針對學生的思維起點,教師需要通過多種素材引導學生理解負數是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對生活中的負數做出闡釋,提升學生的抽象與概括水平。2.說出來,借助語言尋找“看得見”的思維起點教學中可以借助思維的基本工具——語言來了解學生思維狀態。創設平等交流、相互對話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把心中最真實,最樸素的想法暴露出來;給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甚至是爭論、質疑、答辯的時機,讓思維產生碰撞;順應學生思維線索、水平和方向,教師適時引導和提升,展示其思維的發生和發展。3.做出來,借助操作尋找“看得見”的思維起點動手“做”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路徑,課堂中進行學具操作、動手演示和實驗探究,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調整思路、發現規律,思維得以外化顯示。例如建立數的概念,可以通過擺一擺圓片和小棒,撥一撥計數器等活動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學認識11時,有些學生拿出11根小棒,零散放在桌上;有些學生把10根扎成一捆,再拿出1根;還有些學生創造性地用一根較粗的小棒表示1個十,較細的小棒表示1個一。教師將這些表示方法展示出來,在討論和對比中提升學生對數的理解,學生從前結構水平的認識,過渡到十進制的計數規則,再到理解位值制的計數方法,思考過程經歷了從具體實物感知到借助表象理解,再到建立抽象概念,思維發展層次不斷提高。
二、多層次深入,探尋“看得見”的思維活動
在解決問題時,借助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層層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能夠展現學生思維發生、發展和表達的過程。1.動態演示,讓思維有跡可循動態、形象、直觀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相遇問題,比較抽象,較難理解??梢宰寖晌粚W生模擬行走的過程,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等關鍵信息,再通過線段圖理解相遇問題中時間、行走速度、路程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動態畫面,建立清晰的數量關系。對一些復雜的問題情境、抽象的概念,可以利用視頻、計算機軟件等多媒體技術,創造豐富、動態、逼真的數學學習情境,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動態。2.直觀建模,讓思維有形可檢教學中可以借助可觀察的具體圖形、幾何模型,運用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概括等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問題。例如計算15×12,我們先后三次運用點子圖,為學生思維發展找到抓手,建立從一層走向雙層的豎式模型。第一次探究算法,將算式用點子圖表示出來,在圖上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分的方法不同,自然產生了多種計算方法,嘗試自我探索的快樂。第二次讓學生在圖上圈出豎式中每一步計算的意義,找出計算的依據和原型,將算理和算法聯系起來。第三次回顧小結,把點子圖、橫式、豎式的算理算法進行不同層面的勾連,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同時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模型思想。3.多元表征,讓思維有機聯結從認知階段論的角度看,動作表征對應的是學生認識事物的直觀水平,圖像表征對應的是學生認識事物的表象水平,符號表征對應的是學生認識事物的抽象水平[2]。教學中利用多種表征材料與形式,多角度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才能實行整體的意義建構。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學習,基于生活經驗的表征:計算“一件上衣200元,一條褲子60元,媽媽買3套這樣的服裝,一共要付多少元”;基于動作表征進行理解:用小方塊擺出3×5、4×5,兩個圖形連接起來,用不同算式表示一共的塊數。由此,讓學習真正發生結構外化表現,對概念獲得清晰、深度的理解。
三、多路徑實踐,展現“看得見”的思維發展
一般而言,學生思維發展過程較為內隱,為了使這一過程能夠外顯,需要采取多種路徑來予以展現。1.設計挑戰性任務,促進學生思維投入設計有效的、挑戰性學習任務,才能讓學生在觀察、提問、比較、辨析等活動中全身心投入。例如“小數的初步認識”,如果僅將小數的理解作為一種十進制分數規定,就壓縮和窄化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可以通過多重學習任務設計,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顒右唬菏占钪械男?,在小組內介紹;活動二:畫一畫、說一說,表示出對0.6的理解;活動三:為“小數”做一個名片標簽,評比最佳創意獎。通過“找小數”“說小數”“畫小數”等多種任務驅動,學生用文字描述、直觀面積圖、線段圖、示意圖等方法表示對小數的理解,活動參與度高,思維投入積極。2.選擇多樣性材料,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活動材料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和資源。教師要對教材中的主題情境圖、活動設計、習題設計進行深度挖掘,選擇生活中的素材,作為學生探究的資源。例如探索“和的奇偶性”,可以通過不完全歸納得出結論,還可以用示意圖來表示偶數和奇數,從直觀的角度理解奇數和偶數的特征,借助直觀圖示對猜想進行演繹推理,使直觀表征和抽象思考相互轉化,對規律的認識更為清晰深刻。3.有效問題驅動,激活思維內在動力思源于“疑”,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動力。如活動課“設計游戲”:班級舉行套圈活動,怎樣才能讓游戲公平?請你畫出設計圖并說明理由。從2人套圈開始,學生在不斷的涂畫中發現,可以選取兩人中間的點,又發現這樣的點還有很多,這些點沿著垂直的線上下移動,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繼續讓學生思考:3個人套圈怎樣畫?如果是4名、5名學生套圈呢?人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會發生什么變化?在層層遞進的挑戰性追問中,驅動學生不斷去嘗試、去調整,真正產生持續思考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M].佘星南,宋鈞,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兄.論數學表征系統[J].數學教育學報,2008(03):8-10.
作者:陳榮芳 黃欣然 單位:江蘇揚中市新壩中心小學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 上一篇:行政審批檔案管理問題分析
- 下一篇:公路工程建設施工合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