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初中政治教學方案的改革
時間:2022-04-23 11:31:00
導語:試論初中政治教學方案的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階段,我國中學政治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有:“滿堂灌”現象比較普遍、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學生的考核與實際表現相脫節、現代化教學方式運用滯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學政治課教學的效果和教育功能的實現。因而,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中學政治課是中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其主要目的在于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會他們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是,現行的中學政治課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都難以實現其主要功能和發揮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一、現行中學政治課教學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堂上“滿堂灌”現象普遍盛行。“滿堂灌”現象在我國整個教育中比較普遍存在,政治課教學也不例外。通常情況是,課堂上老師在上面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有的學生由于缺少學生興趣,往往在課堂上心不在焉,或做其他課程的作業,甚至有的學生還玩起手機、偷看武俠小說等等。不難看出,“滿堂灌”方式嚴重扭曲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了政治課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2、理論與實際相脫節,課堂缺乏生動性。由于目前實際存在的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政治課的知識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政治課育人的功能,也迫使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主要知識點內容的講解,而不注重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啟發引導和教育學生。這樣也就容易使講解缺乏生動性,使得政治課課堂變得索然無味。
3、政治課的考核和學生的實際表現相脫節。由于政治課教學遠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往往出現政治課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政治思想水平兩張皮的現象,即人們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或分數高、品德差的現象。比如一些學生平日政治課成績優異,而參加集體活動時也總是躲躲閃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4、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運用滯后。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多媒體教學手段已廣泛深入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在很多課程中已經實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得并不多,相關的軟件、課件更少。
綜合上述幾點,在現行中學政治課教學方法中,普遍存在著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因此,要改革中學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就必須徹底改變這種現狀。
二、有效教學的基本要素
1、創設客觀情境,為學生提供宜于學習良好的校園班級氛圍。
2、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3、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并保持積極的學習意愿。
4、引導學習的選擇性注意,使學生明確學習指向。
5、促進新舊知識相聯系,使學生構建新知識意義。
6、引發和指導應用練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遷移。
7、知道學習計劃,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和能力。
8、指導評價反饋,提高學生自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對中學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
1、教師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教學中應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和事例,把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事例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接受所學知識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人生可發揮深遠的影響。事實表明,很多有成就者之所以能夠在后來取得成就,往往和生活中或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某一事件有關,就是因為這一事件對其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或深刻的觸動,從而對其整個人生產生了影響。可見,結合身邊的事例對政治課進行教學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2、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這是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征,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結合“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此課堂上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比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談自己生活故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動同學們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藥方”。多倡導學生向老師提問,然后老師就像答記者問一樣回答學生問題。這種“答記者問”的方式也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好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比“滿堂灌”要好得多,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3、針對政治大多屬于陳述性知識這一特點,可采用以下四個策略:
(1)呈現知識的時機與方法的合理性。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記住某些知識,老師要在恰當的時候,如學生已做好上課準備,已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上,或已復習了相關內容,用強調性語言來提醒學生注意。(2)復述策略。老師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某些信息的陳述,在這一過程中,應當隨時給以提醒,并對學生復述的結果加以評價,在這種提醒與評價中實現師生互動。(3)精加工策略。傳統老師常常自己總結出如何精加工,然后將結果直接向學生說明,但這些沒有經過學生自己理解,只會導致學生更加依賴死記硬背的方法。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去補充細節、舉例等。(4)組織策略。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知識之間的層次和其他關系,使之帶上某種結構,以達到有效保持的目的。
4、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群體意識培養與良好個性培養結合起來,適應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能力進行個別化指導。應堅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教學。比如,對有的同學因學習成績較差而產生破罐子破摔思想,可以為其講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鼓勵他們從點滴做起,最終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對于那些集體觀念淡薄的學生,也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以及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教育他們要學會合作和關心集體。其實,中學政治課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在于“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合作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也就是說主要目的在于育人。但是,同時又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
5、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運用,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教學媒體的廣泛應用,拓寬了教師的活動空間,增強了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量,具體、生動、形象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政治課教學效率。傳統的教學媒體確實發揮過應有的作用,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只有更新的技術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造更優越的條件。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一個標志。因此,政治課教學要在傳統教學媒體的基礎上盡力引進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這樣才能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6、按照創新性原則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探索中學政治課教學方法的創新。創新性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以培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創新教育是體現素質教育宗旨和時代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動力。鄧小平的“三個面向”為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政治課教學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來;未來社會將是一個知識化的社會,即社會知識化。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的創新,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知識經濟,為了適應知識經濟,與世界接軌,培養創新型人才,政治課教學必須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必須有所創新。這對于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師必須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不斷創設挑戰性問題情境,讓學生既獲得新知又鍛煉創新思維和能力;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多向思維的各種活動;給予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創新性學習的習慣,造就創新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使政治課教學充滿活力。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思考,當然有些思想也不完全成熟。教無定法,相信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我們定會探索出更多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陳厚德《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 上一篇:關于構造和諧社會的探索
- 下一篇:道德教育生活化教學的理論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