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道德的缺失及構建
時間:2022-09-10 03:33:00
導語:商業道德的缺失及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道德,是指在商業活動中,商家及其成員從事經營時,完善其素質和協調商業內外部利益關系的善惡價值取向以及在行為上應遵循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準則的總和。本文所談的商業道德問題,由企業人對某些商業道德規則的違背談起,同時涉及到企業人對企業的管理與經濟制度的道德性問題。
商業道德雖然涉及到商家及其成員對商業規范和經濟法規的遵守問題,商業道德并不等同于商業規范和經濟法規,后兩者帶有濃厚的強制性、他律性特點,而商業道德則屬于道德范疇,有著自律性和非強制性的特點。
簡單講,商業道德對市場經濟領域的商家及其成員的要求,包括誠實經營、平等交易、公平競爭、合法謀利、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等。樹立商業道德的目的是通過保護市場經濟中商家的平等競爭、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借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同時通過培養個體的商業道德完善個體的道德人格。
二、商業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市場營銷的本質在于實現企業利潤目標的同時,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的財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消費者是企業的“上帝”。但是,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漫天要價,亂“宰”顧客;利用虛假廣告進行欺詐,騙買騙賣等,對廣大消費者而言,不僅造成了他們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嚴重者會危及他們的生命安全。在這里,消費者的權益被破壞殆盡,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難以實現。
2.破壞了公正競爭秩序,損害了其他競爭者的利益
公正性是市場競爭的一條基本原則,在正常的市場背景下,每一個企業都是平等的,人家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并通過正當的手段贏得競爭和優勢,由此獲得的利益也才是正當的、合法的。然而,有些企業為了排擠競爭對手,獨占市場,則通過不正當手段竊取他們的商業秘密;用賄賂的方式推銷商品;在廣告或宣傳中詆毀、貶低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產品聲譽;用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傾銷等,所有這些行為的出現,無不有損市場競爭的公正性原則,使市場競爭秩序受到破壞,嚴重地影響了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并使之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其正當利益遭受損害。
3.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市場營銷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并遵守社會公德。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增進社會的福利和健康發展做貢獻。但打量假冒偽劣產品對名優產品的沖擊,不僅使名牌企業利潤減少,造成國家利稅下降,而且國家為查處假冒偽劣產品還得支付巨額資金,損失巨大。同時,某些不法分子為了使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合法化,不惜重金賄賂政府官員,或在銷售過程中拉關系、走后門,加劇社會風氣的敗壞,妨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4.嚴重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
無論是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還是用虛假廣告進行騙買騙賣,以及采用其它不正當營銷手段,從短期看,企業由于欺騙消費者,引誘消費者上鉤而獲取了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其違法活動一旦被揭露、曝光,必然危及本身的聲譽和信譽,遭受社會輿論的譴責,受到消費者的唾棄,最終失去顧客,失去市場。
三、商業道德重構的對策
1.重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營造道德氛圍
首先,作為消費者,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識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既能唾棄、遏制不道德行為,使違反商業道德者沒有市場;又能文明、誠實、守信,給商家良好商業道德行為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消費者要學會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有效遏制不道德行為蔓延。對違反商業道德行為不予投訴,就是助紂為虐,推波助瀾。其次,作為商家要恪守商業道德,文明經商,禮貌待客。特別是企業經營者,要把商業道德當作無形資產,不斷強化商譽意識和經濟信用意識,真正認識到講商業道德可為自己創造更多商機。同時,還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把商業道德意識深深植根于全體職工心中,增強危機感和使命感,堅決不搞只顧自身眼前利益的狹隘滿足,而失去商業道德,失去市場和失去未來的短期的“自殺”性行為。
2.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強調依法治市。而目前我國的經濟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立法和修訂,健全法律法規。一要積極健全合同監督管理法規,加強打擊合同欺詐工作的可操作性;二要完善企業登記管理制度,以杜絕企業違反商業道德行為發生;三要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的立法,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四要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使市場經濟真正成為信用經濟;五要建立健全從業人員準入制度,使所有從業人員都有法定的“從業資格證”,便于執法機關檢查、控制,同時也能有效遏制不法行為發生。
3.破除地方保護主義
改革傳統的地方和部門領導的“政績”考核方式,即除了經濟總量指標以外,還應注重考察其市場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與此同時,一個地方的市場開放程度和環保水平也能夠反映出其領導人的水平與能力。為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甚至不惜以犧牲一個地區的環境為代價,這樣的“政績”又怎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清除地方保護主義這個信用和道德建設中的最大障礙,其關鍵在于改革對地方領導人考核的單純數量指標,這樣才有利于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4.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遏制短期行為
目前,很多企業產權不清,“婆婆”非常多。尤其是國有企業,國家是通過政府官員系統來實現所有者利益的,而政府官員是要換屆選派的,從而導致經營者出現短期行為,往往置商業道德于不顧,急功近利,損人利己,對此,要明晰產權,解除政府的約束,把企業轉由企業家經營。因為企業家是以終生經營企業為職業的,關心企業長遠利益和自身人力資本的增值,故而能夠恪守職業道德。
5.大力推動名優產品的促銷活動,實施名牌戰略,使重質量、守信用的良好商業道德蔚然成風
通過由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名牌對市場的擠占,可以增強消費者的信心,擴大市場銷售,同時使假冒偽劣產品的銷售更為困難。現階段名牌的形成和發展單靠市場自發的力量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情況下,應對其予以必要的扶持。
6.加強執法力度,切實嚴懲違反商業道德行為,做到天天都有“3.15”
對違反金融、外匯、工商行政管理法規,違反市場管理條例,非法從事工商活動,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必須徹底查辦。同時,堅決打擊執法犯法,貪污受賄等腐敗行為,維護法律尊嚴,促進商業道德健康發展。
- 上一篇:社會禮物流動形式及意義
- 下一篇:公務員倫理道德的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