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人格尊嚴與和諧社會構建策略

時間:2022-04-21 09:15:52

導語:公民人格尊嚴與和諧社會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人格尊嚴與和諧社會構建策略

摘要:作為人的精神需要,人格尊嚴有著強烈的社會性,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價值。人格尊嚴的個體欲求及其順利實現,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諸多良性作用。同時,它的實現亦有賴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需要社會提供物質、文化、制度等作為外在保障與支撐。

關鍵詞:人格尊嚴;和諧社會;社會性

人類社會之存在,無論如何離不開人類個體。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正是由無數個體才組成了人類社會。離開個體人,人類社會就無從談起。既然社會由個體人構成,那么個人的需要與訴求,必然也會是社會的要求與主張。在人類個體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富有豐富價值內涵的人格尊嚴,在社會生活中也必然會處于重要地位、蘊含豐富社會價值。

1人格尊嚴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人格尊嚴是社會文明的必然要求與重要標志?!耙环N好的生活和公正的生活”[2],必然要以社會中人的尊嚴的實現為前提。沒有公民尊嚴的社會是野蠻落后的社會。只有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承認與尊重成為社會生活的必然法則,相互給予尊嚴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要求和自覺行動,這個社會才可能是文明進步的社會。人格尊嚴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社會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社會的發展應是以人為本位的發展。人是一切的本源,社會發展應以人的完善作為最高價值和最高尺度,社會發展的宗旨就是人人共享尊嚴與幸福,就是使每個社會成員的尊嚴都能得到更多保障。不能保障并實現人的尊嚴的社會發展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人格尊嚴是衡量人權狀況的重要標尺之一。人際間的承認與尊重不僅是人們的交往尺度,也是衡量國家是否具備人權的重要標志之一。盡管國際社會對人權的內容和分類存在很大分歧,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也各不相同,但對人的生存、尊嚴等基本權利已取得共識。羞辱、威脅、騷擾、中傷等意味著尊嚴的被否定,意味著身為人類分子的資格被剝奪,意味著生命成為一種無人格的存在,這無疑是為人權原則所不容的。

2人格尊嚴的個體欲求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社會由眾多利益主體而組成,其和諧狀態的維系需要諸多因素。其中,公民個體對人格尊嚴的強烈欲求,在這個過程中有著極其良性的功能與作用。作為人類個體的精神需求之一,公民個體對人格尊嚴的追求,既是實現自我尊嚴的手段和途徑,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加強行為自律,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對人格尊嚴的追求,是提升個體道德境界的基點和起點。它是人類個體追求道德理想、提高道德覺悟、形成道德品質、涵養精神情操的重要一環。個體道德的提升無疑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成員個體的自律與完善,必將帶動社會共同體的整體進步與發展。公民對尊嚴的欲求可以促進社會道德狀況的整體改善,可以助推社會良性人際關系的構成,從而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良性基因。公民對人格尊嚴的追求,還可以充分激發自身及社會各階層成員的內在潛能。在提高社會成員的誠信度和滿意度的同時,提供社會和諧所需要的創造力、生產力等[3]。作為生產力中最首要的因素和絕對主體,人對實現自身獨立人格、尊嚴性存在的精神追求,將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產生諸多良性影響。這種精神世界的欲求之一,在具有提升人類道德精神、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等精神價值的同時,還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制度的完善及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調動、發揮社會成員的個人能量,促進社會和諧。

3人格尊嚴的順利實現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

盡管對應然、理想的社會狀態的描述千姿百態,但公民人格尊嚴的實現卻是其必備要素。它對社會和諧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3.1人格尊嚴的實現對社會存在及良性運轉的基礎性作用

組成人類社會的眾多個體,在謀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摩擦或矛盾,社會群體、階層間的沖突也在所難免。這些都將成為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社會個體人格尊嚴的順利實現是減少成員利益沖突、消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路徑。墨子言“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米爾恩所說“在人們對相互的命運漠不關心的地方,不會有社會共同體的存在”[4];羅爾斯所言公開表示相互尊重是一種正義觀的恰當特征,可以保證人的自我價值感,保證“人人互不把對方作為手段而只作為目的,因此增加了社會合作的有效性”[5]均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只有在社會共同體成員的相互認可與尊重基礎上,才有可能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并進而展開各種社會生活。個體獨立存在、價值和貢獻的被尊重,將極大促進其聰明才智和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欺凌、虐待和羞辱的行為,那么合作就將代之以沖突,社會生活就將代之以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6]??傊?,人格互尊是維持群體存在、發展和穩定的基本倫理原理,是促進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前提。

3.2人格尊嚴的實現對和諧人際關系及社會文明的促進作用

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石,社會個體間的人際和諧必不可少。缺乏了主體間的相互承認與尊重,這一切都將無從談起。承認、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性存在,可以有效減少乃至消除人際沖突。而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社會團結及其有效整合。相互承認與尊重的人際規則,可以有效約束個體的社會交往行為,理順相互間關系,從而借由和諧人際的形成促進社會和諧。同時,文明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叭魏蚊逼鋵嵉奈拿鳎浠拘再|就是尊重和感受到人格的尊嚴”[7]。公民人格尊嚴的順利實現,以人際間的相互承認與尊重為重要指征,促進著社會的物質文明,體現著社會的精神文明??傊瑢θ烁褡饑赖膹娬{并是對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推崇,而是主張通過完善自身人格、尊重他人人格實現社會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公民個體尊嚴的實現,相互承認與尊重等準則的確立,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進步。

4人格尊嚴對社會和諧的依賴性

如上所述,人格尊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助推力。同時,它的順利實現亦有賴于社會的和諧和進步。沒有國家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個體獨立人格和尊嚴將成為空中樓閣。任何權利的實現都離不開一系列的社會條件,如果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完善的制度保障,人格尊嚴的實現亦將是不可能的。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8],個人絕對不是一種抽象的個體存在,而肯定是要作為某群體、某階層、某國家的一員而出現。作為處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體人,盡管其“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9],但它永遠無法徹底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是不可思議的”[10]。所以,個人利益的追逐當然離不開集體利益的實現,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提供的環境和條件。作為個體和類的雙重身份存在,人不僅會形成生物意義上的諸多特性,還會基于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影響,形成一些作為類的一員的社會特性。這是“在社會的共同生活中受到陶冶的結果”[11]及其必然體現。所以,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利益需求,人格尊嚴會在多方面受到社會的影響和制約。社會文化、輿論氛圍會對人們尊嚴觀念的形成產生引導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及道德、法律等制度構建會對人格尊嚴的順利實現提供外在基礎和保障。沒有社會的和諧與文明進步,社會個體的尊嚴是很難保障和實現的。

5當代中國人格尊嚴實現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5.1人格尊嚴實現的必要性

人是一種主體性和目的性的存在,是一切的本源。其獨立人格及其尊嚴的順利實現,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之一。以人為本位的社會發展必然要對此予以關注。首先,實現公民人格尊嚴是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理論和規范體系,人格尊嚴的實現是其中必要的一環。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在給公民人格尊嚴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亦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它激發了人們的主體和競爭意識,提高了人們自尊、尊他的意識與實現自我尊嚴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具有的趨利性、自發性和投機性,又導致了類似損人利己、欺詐蒙騙、假冒偽劣、投機取巧等不良行為的出現。市場的交換和求利原則也滲透、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乃至人際關系。人的良心、尊嚴等也都存在被商品化的可能,錢權交易、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亦隨之出現。提升市場主體的人格尊嚴將有利于這些現象的減少以至消除,有利于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新秩序的建立與完善,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正確的價值導向、道德評價標準和道德規范,需要對尊嚴的欲求及實現為其健康發展提供精神文化和價值理性支撐。其次,實現人格尊嚴是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個人都是“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獨特而有限的存在”,[12]每個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比別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內在的既不優越、也不低劣,因而對待每個人,應該把他們當作在生命、自由、幸福和其他一些基本的物品和利益方面擁有同等的要求的人來看待”。[13]當前,由于新舊經濟體制的轉換與多種經濟成分的并存等多種因素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發展。人們對民主政治的需求愈加強烈而普遍。如果沒有追求人格尊嚴的觀念支撐,便不能在思想觀念上正確的理解民主,更不能通過行為主張、實現民主。人格尊嚴對于民主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能夠為民主的實現與追求提供動力和基礎,還在于它能夠保證民主的運用不出現偏差而演變為“多數人的暴政”或無法無天的“群眾專政”,[14]以至侵害人的自由、損害人類的尊嚴及其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環境。同時,社會的發展也要求相應的文化環境以及社會主體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這些都迫切要求公民人格尊嚴的實現。

5.2人格尊嚴實現的可能性

首先,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政治的弱化,給人格尊嚴的實現提供了更大可能。我國進行的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及市場經濟的建立,會帶來經濟主體更大的自由并引發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經濟生活中自由、自主、平等對指令性模式的取代使經濟主體的關系由命令和服從轉變為平等和互利的契約關系。政治對人們調控能力有所減弱,人在各個領域的自主性都有所增強,這給人格尊嚴的實現提供了更大的機會與可能。其次,社會變革帶來了人們觀念的轉變,為以主體性意識為核心的人格尊嚴提供了思想基礎。市場經濟帶來的普遍性主體的確立,影響人們在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轉變。人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自主意識等普遍得到了加強。這都進一步使以主體間相互尊重為主要表征的平等交往、有尊嚴的個人以及人格尊嚴的普遍實現成為可能。總之,人之所以為人,其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和標志之一就是對人格尊嚴的渴求與追尋。人格尊嚴的實現狀況與國家的和諧穩定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它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標志,另一方面,社會成員人格尊嚴的順利實現,又有賴于社會為其提供物質基礎、文化環境、制度維護等外在保障與支撐。

作者:劉娟 崔瀾 單位:河北師大法政學院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阿克塞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羅伯特•W.福勒.尊嚴的提升[M].張關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3.

[4]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張志銘,譯.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47.

[5]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29.

[6]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張志銘,譯.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67-69.

[7]馬里坦.人的權利與自然法[A]//萬俊人.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3)倫理學限閾:道德與宗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5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6.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

[11]巖崎允胤.人的尊嚴、價值及自我實現[M].劉奔,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33.

[12]李澤厚.已卯五說[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18.

[13]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李柏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2.

[14]夏勇.人權概念起源———權利的歷史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