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效應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3 05:17:00
導語: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效應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人力資本外溢現狀;農村人力資本溢出的實質——單向溢出;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內溢效應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人力資本的不斷增長、思考人力資本外部性或知識外溢的一種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學文化、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規模穩步逐年擴大、外出勞動力以自發擇業為主的態勢向有組織的群體性流動轉變、流動勞動力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逐步提升、外出勞動力出現了回流現象、土地增收吸引農民工回流、城市人力資本的內溢,不對農村外溢、農村人力資本較難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向城市外溢、優化農村經濟發展軟環境、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我國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城市潛在的個人發展機會和良好的公共設施和環境,這些都是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重要誘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農村所形成的人力資本表現為強烈的對城市的外溢效應。就個體而言,具體表現為,具有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向城市流動。
【論文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本單向溢出農村經濟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提出,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人力資本的不斷增長,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具有溢出效應。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是人力資本外部效應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識溢出即知識的特性所帶來的那部分外部效應。盧卡斯曾這樣描述:思考人力資本外部性或知識外溢的一種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學文化。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研究,即知識溢出帶來的外部效應,推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理論的發展。盧卡斯提出:“個體人力資本除對其自身生產率的效應外——我們稱之為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還應考慮外部效應。
隨著戶籍等就業制度的松動,中國農業中長期存在的隱蔽失業釋放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集中涌向大城市,以致出現了所謂的“民工潮”。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規模流動早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經濟現象。而人力資本是以勞動者為載體、不能獨立存在的一種生產投入要素,人力資本投資及流動與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升及流動遷移是不可分的。農村人力資本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通過人力資本的溢出效益,即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作用的。
根據古典經濟理論、二元經濟模型和人力資本理論,隨著勞動力在城鄉間的重新配置,要素報酬會趨向均等化;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解決失業、增加微觀經濟主體收入的同時,城市利益向鄉村滲透,從而城鄉經濟最終將走向平衡發展,城鄉差距將逐步縮小。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外溢狀況。
一、農村人力資本外溢現狀
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表現為單向溢出,即外溢效應表現明顯,內溢效應表現不明顯。改革以來,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規模穩步逐年擴大
2006年農村戶籍外出從業人員已經達到13181萬人,占農村戶籍總人口的14.3%。根據張鳳兵(2006)測算,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外溢規模在25年內,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58億元猛增到3501.90億元人民幣,其變化是非常巨大的。90年代以前,農村人力資本外溢量的增長速度比較快,但規模相對較小,而進入90年代,出現了勞動力轉移的高潮,農村人力資本外溢的增長速度最快時竟高達207%,外溢規模巨大,5年內從1000多億猛增到2000多億,而從2000億到突破3000億大關僅用了3年時間。
2、外出勞動力以自發擇業為主的態勢向有組織的群體性流動轉變
改革初期農民進城尋找就業機會多是自發的,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實現就業;自發、盲目和不均衡流動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譬如部分交通線路和一些城市基礎設施供給壓力過大,社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等。
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村勞動力要素市場的完善,特別是最近兩年,人們對流動就業和農民工問題認識的提高,各級政府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輸出地政府對組織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就業越來越重視。農民培訓和信息網絡的逐步建立等,使農民外出組織化程度逐步有所提高。我們以河南省為例,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自發為主的態勢正在加以改變:
從轉移的絕對數來看,河南省有組織的轉移從2004年的5105035人增加到2007年的8326580人,增加人數為3221545人,增加幅度為63.11%,同期,自發轉移的增加人數僅為2464171人,增加幅度為26.81%;從兩者所占轉移勞動力人數比例來看,2004年,河南省的農村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僅占當年轉移人數的36.18%,2007年,這一比例急劇上升為42.17%,這說明農村勞動力從無序、自發轉移,正在形成較為合理、良性的轉移。
3、流動勞動力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逐步提升
從勞動力流動的趨勢上看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在逐步提高。我們還以河南省為例,轉移出去的勞動力主要以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為主,但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呈下降趨勢,初中以上的呈持續上升態勢。從新增的轉移人數來看,河南省轉移的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幅度增加,從2004年的近83%增加到2007年的89%,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增加更為迅速,尤其是2007年,這一人數為5461121人,較之2006年增加1191388人,增加幅度為27.9%;同期,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有縮減的趨勢,從2004年的17%下降為2007年的11%,這說明,河南省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正在突破勞動技能偏低的障礙,實現轉移勞動力的高素質化、高技能化。
4、外出勞動力出現了回流現象
全國不同區域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勞動力回流的現象,但回流的原因是多重的,依次為就業困難、照料家人、生育和撫養、結婚、年齡原因及傷病;以回鄉投資為目的者寥寥無幾。
據河南調查總隊調查,至2008年6月底,全省4200個農戶中有在外勞動力2389人,比上年同期的2484人減少95人,同比減少3.8%。外出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土地增收吸引農民工回流。近年來,國家扶持農業的政策不斷出臺,糧食補貼、糧種補貼、畜禽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使農民又從農業生產中看到了希望。
第二,產業轉移引起農民工回流。據調查,至2008年6月底,從事二產業以及二產業中建筑業的農民外出務工者減少都在10%以上。一是受國內材料漲價、員工工資上漲,以及諸多限制政策的出臺等因素影響,相關勞動密集型行業紛紛退出中國,轉投東南亞其他國家,而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的行業,農民工又干不了,這也是導致農民工回流的一個因素。二是從事建筑業的外出農民工,受工期影響缺乏穩定性。今年以來,受宏觀調控政策等因素影響,各大城市房地產市場蕭條,項目工程相對減少。當一項工程結束,又沒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外出農民工只有返鄉賦閑或務農。據對150個回流農民工的調查,因打工地工廠倒閉或轉產致使民工回流,占調查回流人員的23%,居第二位。
第三,待遇低下引起的農民工回流。回流農民工大多數都是在外從事建筑等低端產業或崗位的,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收入也偏低,一般月工資都在1200元左右。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150個回流農民工中,只有9人交納有社會保險,占調查人數6%。說明農民工合法權益還沒有完全得到保障。據調查,因勞動強度大、收入低,致使農民工回流的有25人,占150名調查返鄉人數的17%,居第三位。
可以看出,由于政府扶持農業的政策不斷出臺,農業經營政策得到不斷的優化,農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大為改善,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和糧食產量的增加,也使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許多外出務工者開始回流到本地就業。這一現象說明,并非沒有可能減少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損失,只要保證農村一定的基礎條件和就業環境,就有可能減少農村人力資本的外溢和降低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
二、農村人力資本溢出的實質——單向溢出
1、城市人力資本的內溢,不對農村外溢
我國城市人力資本投資及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的溢出效應,更多地表現在城市區域的內溢性上。城市中存在較好的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條件,人力資本在城市中能得到較高的收益,城市中形成的人力資本往往會在城市發揮作用,即內化于城市自身;而農村由于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不具備,加上“歧視農村”觀念的影響,城市資源很難向農村流動,制約了城市人力資本向農村的溢出。
進一步講,政府和城市市民在城市進行的人力資本投資及由此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只能在城市內溢并發揮效用,而對農村發展則難以形成有效支持。
2、農村人力資本較難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向城市外溢
農村所形成的人力資本表現為強烈的對城市的外溢效應。具體表現為,就個體而言,具有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向城市流動。我國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城市潛在的個人發展機會和良好的公共設施和環境,這些都是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重要誘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
在改革開放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及由此決定的就業制度有所放松的情況下,農村青年除了通過考學跳農門外,還可以到城里打工。就是說,農村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往往形不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城市,支持城市的發展。城市工業發展需要的勞動力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首先從農村流出去的勞動力必定是那些有相對較強競爭力、受過一定教育并掌握相應技能的青壯年,即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農業勞動力。而許多地區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只是老、少、婦女、多病者。這些人留在農村,不可能對農村經濟發展形成支持。農村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更多地表現在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上。正是由于這種巨大的外溢效應,使得農村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很難具有農村區域內的內溢性特征。農村高素質勞動力的外流,必然會造成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損失,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激勵不足,城市發展受益而農村發展受損。
在中國的二元結構下,勞動力流動沒有帶來古典理論所預期的收入均等化,反而導致了城鄉發展差距的拉大,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城鄉不同的人力資本溢出效應,帶來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惡性循環,從農村走出去的是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青壯年,留下的是老弱病殘,使得農田荒蕪,農村“空心化”,農業生產受損,城鄉差距擴大加速。
三、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內溢效應
1、優化農村經濟發展軟環境
我國農村由于缺乏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所以出現了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造成農村人力資本的損失,我們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為農村人力資本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以增加人力資本的內溢。
(1)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首先要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其次,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再次,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
(2)完善農村信息性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平臺。搭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平臺,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咨詢與市場信息、政府信息、氣象信息服務。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三是發揮農業各種專業協會的作用,開展農業科技研究。
(3)實行農業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完善農產品生產、流通補貼機制。對戰略物資如糧棉生產制定補貼措施,對農產品流通要在交通、稅收等方面給予暗補。二是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對農業基礎研究、新品種開發、新技術推廣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場。三是加大農業信貸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轉農業資金工業用的問題,對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加工、流通信貸要給予優先放貸和政策貼息。
2、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的硬環境
農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僅僅加強農村發展的軟環境建設是不夠的,在搞好軟環境建設的同時,還要輔之以必要的基礎設施投資。
(1)加大對農村的公共設施投資。中國農村非農產業發展迅速,并逐漸成為農民就業和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產業結構中傳統農業比重的降低和非農產業比重的上升,即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表現。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相應地道路、電力、通訊等公共設施投資作保障。否則,非農產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基礎條件的制約,難以吸引投資,農村勞動者難以在農村找到就業機會,必然造成農村人力資本的外流,增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帶來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城鄉差距的惡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2)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農戶分散經營行為的短期性和實際存在的土地承包期的不穩定性,使得農戶投資農田基礎設施的風險過大,并且資金的限制也使得單個農戶也難以獨立承受。要加快農業發展,就必須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國家和農村集體的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為農村勞動者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
【參考文獻】
[1]霍麗、惠寧:城鄉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研究[J].福建論壇,2008(6).
[2]張鳳兵: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及其外溢與城鄉差距實證研究[J].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3]侯風云、徐慧:城鄉發展差距的人力資本解釋[J].理論學刊,2004(2).
[4]李伯興: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建設思考[J].中國改革論壇,2007(6).
[5]薛來: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取向
- 上一篇:公安系統履行工作職責及廉潔自律情況報告
- 下一篇:商場銷售明星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