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源開發與保護淺議論文

時間:2022-01-20 11:12:00

導語:民俗資源開發與保護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資源開發與保護淺議論文

【摘要】本文從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資源的概念入手,就民俗資源在旅游發展中作用、出現的問題,對民俗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堅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資源作用問題對策研究

【Abstract】Thisthesisbeganfromtheconceptoffolk-customtourismandfolk-customtourismresourceandshowedthequestionsthatfolk-customtourismisfortourismdevelopment.Itissuedsomeideasabouthowtouseandprotectfolk-customtourismresourceandinsis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folk-customtourism.

【Keywords】folk-customtourismfolk-customtourismresourcefunctionquestionsolution

以民俗為資源的民俗旅游正在興起,一些經濟欠發達的鄉村為了擺脫貧困,對此項投入少、產出快的旅游項目尤其熱心。但是當地旅游主管部門由于對民俗旅游資源的基本知識知之甚少,對開發工作指導不力,使這項事業發展得并不順利。因此,開展民俗旅游資源的研究,迫在眉睫。

1民俗旅游資源在發展旅游中的作用

民俗旅游資源,是那些特色鮮明,有較強吸引力,可供開發、利用并給旅游經營者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民間風俗習慣的統稱。屬人文旅游資源范疇,是民俗旅游存在、發展的基礎。

首先,民俗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將使民俗旅游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潮流之一,熱衷于民俗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民俗資源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其次,自然風光、文物古跡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游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景區和旅游城市進行表演、交流;還可以通過開辟民俗旅游一條線或籌建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等形式,使之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再次,民俗旅游可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旅游者的流動,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改變封閉狀態,促進民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也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發掘、整理的過程,從中找出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加以保護和傳承。

最后,為民族地區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民俗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旅游者在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間的流動,實現地區間經濟收入的再分配,促進旅游地經濟的發展。

2民俗旅游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隨著民俗旅游的發展,在利用民俗資源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包括:

2.1對旅游地產生消極影響

民俗風情同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的涌入,異族以及同族異地的文化、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的引入,旅游地傳統的民族文化、風情民俗會逐漸被同化、沖淡,并逐步消失。

民俗文化庸俗化。低格調獵奇,標新立異造成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在民俗風情豐富的地區,總流傳有許多內涵極其豐富、帶有民族色彩的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有的旅游地在開發這些資源時,以發掘民俗文化為名,廣修“鬼宮冥府”,競相建造十殿閻羅、刀山油鍋等子虛烏有的陰世,渲染一些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低級趣味的東西。生搬硬套,標新立異,制造一些民族地區根本不存在的假民族文化,造成庸俗化。

民俗文化價值觀的退化與遺失。淳樸民風丟失,坑蒙拐騙,強買強賣,擾亂社會治安現象增多。

2.1過度強調經濟效益的開發政策

很多地區的經濟開發政策強調不惜代價引進資金,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當地許多產權被賣掉后,開發所得的收益流向外地;而且人們的意識中無形中樹立了對金錢的盲目崇拜。部分地區領導一味地加強當地人民的商品意識,鼓勵當地群眾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包裝為旅游商品。結果人們的經濟意識增強了,同時淳樸之風也削弱了。這不僅可能誤導當地的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且可能傷害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的感情。

3對策研究

民俗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民俗旅游資源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和保護,政府、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及開發商等各方面必須協調一致,共同努力。

3.1政府方面

對于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政府應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政府在當地民俗旅游業發展中,應協調好當地群眾、旅游開發商、經營商等各方面的關系;在當地民俗資源開發、保護過程中,還要積極地給予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指導。

建立、健全各項旅游法規。成立專門的旅游市場監察機構,通過各項旅游法規,加強旅游地綜合治理,保障本地民俗旅游的健康發展。

3.2旅游接待地方面

旅游接待地要培養民眾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讓老百姓都知道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巨大、潛在的經濟利益,培養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其次要落實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顧地方政府、旅游開發公司和當地人民的利益,使當地人民從民俗旅游開發中得到切實的經濟利益,成為民俗旅游開發的主人,將保護文化自覺意識變成具體行動。

取精棄糟,正確引導,防止民族文化同化。對于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一方面要遵循民族文化進化的規律,充分尊重當地人對如何繼承發展自己文化傳統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正確引導旅游地居民的消費與供給意識和行為,提高自身的抵制力。

3.3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方面

旅游者、旅游經營者要樹立文化認同觀念。旅游開發經營者必須認識到只有旅游地的民眾才是民俗旅游開發的主人,外來的旅游開發經營者只是輔助他們完成這一壯舉。只有實現這樣的文化溝通,才能取得情感上的認同,才能在開發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時,對民俗文化進行認真保護,將對民俗文化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可持續地發展民俗旅游業。

提高旅游者自身素質。只有提高旅游者個人素質,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才能表現出良好的個人修養,尊重旅游地的風俗習慣,自覺抵制旅游活動中的不正當娛樂服務。在一定意義上,旅游者的需求往往會導致旅游地人民發展旅游的價值取向。只有從整體上提高旅游者的素質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民俗旅游資源。

旅行社也應做出努力,對旅游者做“游前培訓”。旅行社組團后,可對參團游客進行一個小型的教育培訓,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有所了解。旅行社可派專人向游客簡單介紹一下旅游目的地人民和生活習俗、禁忌習俗及一些注意事項,以防游客無意中傷害當地人民的自尊及民族感情。

綜上所述,為實現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地開發和保護民俗旅游資源,政府、旅游地人民、旅游者及開發經營者等都責無旁貸,要相互協作,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曉萍.淺析民族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某些限制性因素[J].旅游學刊2000年第5期.

[2]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游學刊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