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分析

時間:2022-07-16 08:15:28

導語: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分析

摘要: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主題策劃偏離現實、對活動的目的與意義認識不足、活動過程不夠科學合理等問題。利用互聯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活動課題的選擇,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對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可有效促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

關鍵詞:互聯網+;社會實踐;有效性

2017年暑假,尤溪某小學布置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作業,并要求把作業曬在微信中,希望家長們評說點贊。筆者瀏覽了他們的作業,都是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方面的任務及成果展現,內容有旅游的、勞動的、鍛煉的;形式或以美篇展現、或以美圖展現、或以視頻展現。作業內容各具特色、豐富多彩;作業形式新穎,內容貼近生活;活動主題、內容、實施形式、評價方法都充分利用互聯網,契合現代信息社會的特點。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暑期實踐性作業,充分利用互聯網+提升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成效。

一、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成效性分析

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開設。2017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綱要的正式頒布,彰顯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關鍵階段,表達了中國課程改革的文化自信,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社會實踐,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部分學校綜合實踐課程意識薄弱,根本沒有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有些學校領導在主觀上雖然重視學生社會實踐,但由于過分擔心安全問題,不敢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有些學校雖然安排了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可是形式單一、應付了事;有些父母怕小孩參加社會實踐太辛苦,要么代勞,要么造假……總而言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把綜合社會實踐課邊緣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的策劃偏離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許多學校在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主題偏離學生的實際,結果就難以完成,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受到影響。如有些主題偏離了當地的實際,把大城市的要求放到農村,或把農村的要求放到大城市;有些主題忽略中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從高中到小學,走進基地,在同樣的場地,完成同樣的任務,沒有體現不同年齡學生的差異性;有些主題超越學生的能力與條件,如讓小學生寫主題報告等;主題選擇簡單,不進行科學分析,仔細甄別。(二)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從科目的重要性來看,有主科與副科之分,教育行政部門側重對主科的評價,往往忽視副科的評價,學校也是如此。結果,教師與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主科,像社會實踐這樣的科目就應付了事,沒有認真開展,即使有開展也是被動組織,效果可想而知。從評價方法看,社會實踐對人的影響無法量化評價,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與制度,一般學校都不作評價,教師不重視,學生更不重視。從意義上看,對實踐與認識、短期與長期、學習與生活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注重認識不注重實踐、注重眼前忽視長遠、關注學習不管生活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多方條件的限制,課程實施的系統性、合理性、科學性也存在問題,缺乏可操作的運行機制與運行模式,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二、互聯網+下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一)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表現的欲望,這種欲望表現在學習中,學生喜歡“多嘴”“動手動腳”,“多嘴”即總是不停地問為什么,“動手動腳”表現為看到什么都想親自試一試,渴望參與。中小學生的參與意識具有自發性、無序性、創造性的特點。受家長讀好書及學校“以考試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中小學學生的參與意識受到限制。互聯網+下的社會實踐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使學生能夠參與,有辦法參與,彰顯了學校對學生參與意識的尊重。因受到尊重,學生會倍加珍惜,認真而創造性地完成學校安排的實踐任務;因受到尊重,往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達到立德樹人的良好效果。(二)拓展學生的視野。成功的教育就是打開學生的心扉。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使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世界那么大,好想去看看”。互聯網+下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機會像成年人一樣,去完成任務,實現知識與生活的對接。(三)實現學生的成就感。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成就被認可,學生也一樣,希望受到學校的表彰、父母的表揚、社會的認可。互聯網+下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將自己的實踐成果進行展示,超越了原有的評價范圍,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與成就感。

三、增強互聯網+下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的策略

科技是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重要因素,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社會實踐的效果將得到極大提高。(一)利用互聯網+提高社會實踐活動選擇的實效。2017年10月,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和職業體驗。對中小學生而言,主要實踐活動為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不管哪一項活動,都是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都必須進行選擇。例如,考察探究類活動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活動主題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何進行選擇?怎樣選擇才能實現最佳效果?可利用大數據進行科學比較,分析不同活動方式的優缺點、可行度及其意義的實效性,以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如2018年寒假期間,尤溪某小學在選擇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時,先確定活動的指導思想: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初步確定了兩項活動:《尋找朱子文化》《賀歲》,拍攝一個視頻,并對此進行展示。到底哪項活動更加合理,更容易實現?學校利用互聯網做了兩項調查,一是對家長進行調查,二是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家長與學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選擇了《賀歲》。該活動項目利用互聯網+選擇過程,可以擴大社會實踐決策的參與面,增強家長和社會對活動開展的理解,用好社會力量推動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順利完成實踐任務。(二)利用互聯網+推動社會實踐活動系統、連續地開展,提高運行機制與運行模式的可操作性。社會實踐課程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學科,具有跨學科的性質,是一門集綜合性、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于一體的課程,其預設、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通過互聯網+可以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項議案(如行動方案、安全方案、備選方案等)進行科學預設,可以對活動過程全程監控,使各項活動有序、有效、安全、方便,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相應的運行機制與模式,如學校+企業、學校+紀念館、學校+社區等都是常用的模式。再如每年清明,各中小學都會安排學生參加祭掃革命紀念碑活動,對活動的安全議案,可以利用互聯網加以優化,如行走路線的選擇?路途中共有幾個路口?每個路口需配備幾名警察與教師?行走時間安排怎樣安排最合理等。這些都只須聯系交警部門,他們會利用大數據對所有活動進行詳細精準安排,利用監控系統對活動進行全程監控,活動的系統性、安全性、實效性得到大大提高。(三)利用互聯網+實現社會實踐活動真實多樣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發展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利用互聯網+,可以聯系家庭、社會,實現有效評價。原有的評價主要載體是文字,互聯網+可以使社會實踐活動評價載體多樣化,圖、視頻、相片、點贊等評價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因此,互聯網+出現后,難評價、怕評價、假評價等評價難題得以解決,評價方式單一性問題得以改變,推動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與實現評價方式的真實化。真實的圖片,豐富多彩的視頻,記錄著學生的實踐活動,讓社會實踐不再流于形式,讓實踐活動絢麗多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互聯網+讓社會實踐活動課更加科學合理、形象生動、意味深長,讓社會實踐活動課生生不息、回味無窮、人見人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Z].教材〔2017〕4號,2017-09-25.

[2]蔣天霜.中小學社會實踐的探討[J].福建質量管理,2016(4).

[3]黃永蓮.中小學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7).

作者:陳松梅 吳長才 單位: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