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10:22:00

導語:攝影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攝影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攝影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影像存儲、處理、傳播,從觀念到形式均進入了新時期,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攝影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在其生存價值特性中體現出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攝影紀實性藝術性時代價值創新精神

攝影即用光繪畫,實質上是技術和視覺觀察力的一種結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攝影廣泛應用于新聞傳播、藝術創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攝影既能真實紀錄客觀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類相象中最具有創意的表現。數碼攝影的出現使傳統意義上的攝影面臨著一場嚴重的挑戰,無論是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影像存儲、處理、傳播都體現出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它強勁的發展勢頭令人矚目,面對攝影的現狀和未來有必要探討其時代的地位和價值。

一、攝影發展的時代歷程

1826年法國N•涅普斯(Nicephore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學暗箱,以日光蝕刻法經過8小時的曝光拍攝了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1835年,達蓋爾發現在碘化銀感光版上的潛影,利用水銀蒸汽能夠顯現為可見的圖像,這種顯影方法大大縮短了感光時間記錄明亮光線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鐘,使攝影的實用變為現實。1839年8月19日法國正式公布了“達蓋爾攝影術”,這一天被世界公認為攝影的誕生日。攝影的誕生標志著攝影進入了一個不斷發展、進步和不斷成熟、完善的新時期。在達蓋爾研究攝影法的同時,1835年,英國人F.塔爾博特(Fox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張相紙負片,通過負片可以沖洗無數張照片,大大降低了攝影成本。1851年,英國F.S.阿徹爾(FrederickScottArcher)發明了“濕版”攝影法,這種攝影法曝光時間短,可以不使用三腳架,它的出現促使了手持相機的發明。1888年,美國G.伊斯曼(George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達”相機,又推出柯達膠片,透明膠卷的出現為后來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1936年,彩色膠片的誕生,為人類的攝影技術帶來了絢麗的色彩。人們可以通過照片欣賞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麗的色彩而感到遺憾。近幾年,數碼相機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攝影常規,數碼攝影的各種優勢受到各行各業和個人用戶的青睞,也使攝影變得更加有趣。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17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170年里,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字存儲器作為記錄媒介。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志著相機產業向數字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二、攝影的時代價值

如果將攝影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再到實際應用、產生價值當作一個過程,攝影所用的器材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必備工具,只有當它在攝影者的掌握、操作之下,生產出的產品——攝影作品才具備價值。

1.攝影的紀實性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后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它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紀實性是攝影的一項基本特征,是對人類社會進行的真實的記錄。攝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價值、信息價值、知識價值、文獻價值等,都對觀眾形成多方面的強大的吸引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比如像匈牙利出生的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內戰中拍攝的《共和軍戰士之死》,以一個戰士被子彈擊中的真實影像,反映了人類戰爭的殘酷性,在世界上獲得廣泛影響,其特有的價值顯而易見。2.攝影的藝術性

攝影是一門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漸提高,對攝影的精神需求不單單停留在記錄、留影上,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于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在于藝術性的高低。藝術表現力的強弱高低,無疑是評價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法國著名攝影家富蘭克•福尼爾拍攝于火山災難現場,畫面主體反映的是一位瀕臨死亡、陷身于災后廢墟和液體里的年幼女孩。女孩身處險境,生命危在旦夕,僅僅手扶一根樹棍支撐著將頭部露出水面,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對生的渴望。這幅作品雖然是一幅新聞攝影作品,但作品具有極強烈藝術感染力,讓受眾對火山爆發這一大自然無可抗拒的災害,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藝術的規律是越是豐富的、深刻的越有價值。

3.攝影的價值取向

縱觀現今中國的攝影界,對攝影的表現手法及風格類別的審視越來越傾向于西方的價值取向與標準,這也就是當今最時髦的所謂“國際接軌”。其中,由此而引發的對紀實和唯美(被稱以風光攝影為代表的所謂沙龍片)兩大類別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過。筆者認為攝影作品的不同,價值取向將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例如藝術攝影作品的價值取向,在不能兼顧的時候,可以忽視攝影作品的記錄性,也可以忽視攝影作品直接或潛在的商業要求。藝術攝影作品的價值取向,決定了藝術攝影以美為目標。像解海龍拍攝于1991年的《大眼睛》。這幅作品表現了一名貧窮地區女學童看著受眾的,充滿渴望的目光,其強烈的視覺效果,引起全社會對失學兒童的關注,并作為“希望工程”的標志影像廣為傳播。后來,在2006年11月23日,北京華辰秋拍會上,這幅限量30幅的作品以30.8萬元成交。《大眼睛》是典型的交叉型作品,它既是紀錄攝影作品,又是藝術攝影作品,還是非常知名的商業攝影作品。當然,這幅作品的藝術價值,遠不如其在公益廣告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三、攝影的創新精神

藝術應當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數碼攝影的出現給攝影者提供了更多更廣的創造空間,同時也對傳統攝影帶來了挑戰。落后陳舊的藝術表現形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讀圖時代給人們帶來的視覺疲勞。因此,人們總是希望藝術作品有更深刻的啟示性和創造性。在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上,應當倡導多元化。作為新一代的攝影工作者,不僅要在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上創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大膽創新,創作出內容豐富、思想性強、富于時代精神,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攝影作品。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創造、希望、憧憬的時代,也是面臨挑戰的時代。充分發揮攝影特有的社會功能,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導人、塑造人,這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廣大攝影工作者肩負的崇高責任和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張小綱,陳振剛.攝影.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文方.世界攝影史.黑龍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