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呂紀繪畫特征

時間:2022-04-27 11:09:00

導語:探討呂紀繪畫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呂紀繪畫特征

呂紀,1477年生,鄞州(今浙江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弘治間(1488-1505)以畫被征入宮廷,為宮廷作畫,入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指揮。他擅畫花鳥,初學邊景昭,之后研習唐宋諸家名作,從而繼承了兩宋“院體”,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其風格以工筆重彩為主,后期又在水墨寫意方面受林良畫風的影響,最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即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他創立的花鳥畫新風追隨者甚眾,從子高、棠、遠七,外甥葉雙石,徒弟胡鎮、劉俊均得其親授,受其影響者尚有殷宏、陸錫、童佩、羅素、殷偕、唐志尹等。呂紀的畫作深具廟堂之美,深受統治者的推崇和喜愛,他亦被稱為明代花烏畫第一家。而他畫風的改變究其直接原因就是為了適應不同皇帝的口味,從開始的成化皇帝朱見深到弘治皇帝朱佑樘,由于皇帝的欣賞品位不同,他的畫風也發生了變化。呂紀的代表作品有《獅頭鵝圖》、《三思圖軸》、《新春雙雉圖》、《桂花山禽圖》、《梅花雙鶴圖軸》、《殘荷鷹鷺圖》、《秋鷺芙蓉圖》、《榴花雙鶯圖》、《浴鳧圖》等。我們以《獅頭鵝圖》為例來分析他的繪畫風格。

《獅頭鵝圖》縱191厘米,橫104厘米,在古代的繪畫作品中算是非常大幅的作品了,畫中形象很多,有禽烏、樹木、山石、花卉等。在構圖上也很是巧妙,畫面中傳神地描繪了一只白色的獅頭鵝側著身子回望古梅的情景,畫面色彩艷麗,鵝的形象傳神可愛,仿佛是喚人與之共嬉,情趣盎然。畫面的右下角有一尊太湖石立于地上,上方一株古梅傾斜而出,氣勢非凡,石頭和樹在位置上的呼應使畫面沒有單調之感。樹上點點白色的花朵與太湖石上面的白色牡丹遙相呼應,而鵝也是白色的,這三處白色也是互相點綴呼應。太湖石和樹干都是用重墨繪出,所以即使畫面上物象不是完整的,但由于有黑色的呼應還是顯得較為完整。雖然畫家取的是冬天的景色,但是畫面的底色是暖黃色,所以整個畫面還是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呂紀的這幅作品無論在畫幅尺寸還是構圖架勢上都給人一種“大”的感覺,讓人在畫前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藝術氣息。呂紀的另一幅佳作《三思圖軸》,整個畫面設色淡雅沉靜,所繪三只白色的鷺鷥立于柳樹枝干上,其中一只含頸啄羽,另外的兩只正1頸翹首,好像與柳梢上的兩只翠鳥交相合鳴。

呂紀之所以繪三只白鷺恐怕是別有深意的:取鷺鷥的“鷥”與“思”之諧音,構成“三思而行”的典故,喻帝王之言行不類于世人,其職責亦迥異于世人,故其言行舉止必須謹慎,這里是規勸皇帝實行仁政,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呂紀的花鳥巨制《梅花雙鶴圖軸》描繪雙鶴佇立澗側,其中一只正忙于回首理羽,另外一只則引頸映天,顯得雍容華貴、氣宇軒昂。老梅墨竹,相襯于左右,上面兩雀棲止。雙鶴、雙雀和平相處,共享大自然的美景,呂紀在這里寄寓的正是君臣相得之意。

根據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呂紀的花鳥畫總是或直接彰顯或曲折隱晦地表達他對當時政治、時事的見解,以及他對和諧的君臣、君民關系的熱切渴望。凡此種種,他的初衷皆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而呂紀的這番忠誠苦心,最終博得了明孝宗的理解與賞識。呂紀靈活運用了花鳥畫的寓意功能,勸誡統治者與臣、與民和諧相處。作為一名宮廷畫家,呂紀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他經歷了明朝最為清明的時期,使得他能憑借其畫技在政治與藝術間尋到一個恰當的結合點,實現其在兩方面的理想和追求。由于對政治的關注,呂紀的繪畫風格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宮廷花鳥畫家,而他在繪畫藝術上主動追求創新,又使他能與林良一起開創了明代花鳥畫的燦爛時代。但盡管如此,呂紀為人卻很低調,毫不張揚,只是恪守著宮廷畫師的職責,從容地作畫做人。在中國繪畫史上,人們評價呂紀的成就為“前與宋元比肩,后當無復其蹄者”。

呂紀將明代院體工筆花烏畫推進到了氣勢恢弘的境地,在明代院體花鳥框架內創立了工寫結合的花鳥畫畫風。呂紀的花鳥畫在取材上繼承了“皇家富貴”的宮廷院體花鳥畫傳統,以傳達王室貴族的審美情趣為宗旨,最終形成了富麗華美的畫風,并突出體現了以特殊的寓意進行勸諫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