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美育信息化教研路徑

時間:2022-07-26 09:55:14

導語:中小學美育信息化教研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美育信息化教研路徑

[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學校美育工作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然而,在學校美育的推進工作中,部分學校出現了校園美育環境建設力度不大、藝術師資缺乏、美育教學資源匱乏、各學科教學審美思維缺乏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中小學美育信息化的推進有六大教研路徑:頂層設計信息化美育體系;提升校園美育文化魅力;關注推進師資培訓;優化校園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校園美育數字資源庫;構建跨學科美育體系;探索信息技術助推家、校、社會三者合作來提升新時代中小學美育的建設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中小學;美育信息化;美育素養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美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1]

一、美育信息化是必然趨勢

美育信息化是指教師在美育過程的頂層體系設計、校園文化提升、師資培訓、教學平臺建構、資源開發、教學活動實施環節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以加速實現美育現代化的過程。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學校應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手段。[1]該文件明確了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強化了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對引導全社會重視美育的價值、營造共同促進學校美育發展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示范帶動作用。教師應重視美育工作,并使其滲透和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息技術是教育質量提升的助推劑,以信息化推動美育工作的開展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經階段。目前,美育信息化已成為美育領域研究的新領地,其研究呈現上升趨勢。

二、美育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趨勢分析

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信息化”“美育”為同時搜索的主題關鍵詞(檢索時間為2021年1月12日),查詢到中文文獻共683篇,經過閱讀,刪選出自1985年5月21日至2020年12月25日的198篇關聯性較強文獻。對刪選出的198篇文獻在中國知網進行可視化分析,如圖1所示。從1985年至2000年,文獻的發表量呈平穩態勢。而從2000年至2020年,文獻的發表量呈波浪式上升狀態且上升幅度相較于2000年之前整體較大。由此看出,在2000年以前,學者在美育信息化的研究領域并沒有太多的投入,此研究相對來說較冷門。在2000年后,隨著我國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深入,以及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的強化,美育研究也得到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因此,2000年后,美育信息化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

(二)研究熱點分析

如圖2所示,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圖譜中,最突出的關鍵詞是“信息技術”,被提及83次,與其關系密切的關鍵詞有“發現美”“課堂教學”“審美教育”“技術課堂”“美育功能”“審美素養”“教學效果”“美育教育”等。這說明“信息技術”是學者在美育信息化研究領域的重點研究方面,并與“美育教育”等研究點聯系較強。同時,以上研究方面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美育信息化發展。筆者進一步挖掘分析文獻資料,訪談相關教師、學生,得出了我國目前中小學校美育推進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結合教師日常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了解決美育發展問題的六大教研路徑。

三、中小學美育發展的現實問題

(一)校園美育環境建設力度不大

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建設對培養學生審美思維十分重要。校園環境能夠形象直觀地表達一所學校對美育的理解和詮釋。然而,部分中小學校園環境建設風格單一,沒有重視校園環境對學生審美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缺乏體現當地獨有人文、美化風格以及校園文化核心理念的環境設計。[2]

(二)學校藝術教師資源缺乏

美育工作最迫切需要的是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在全國范圍內,美育師資在數量上還有相當大的缺口,在質量上更有待提高。[3]經訪談部分教師及學生發現,一些學校的具有藝術背景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因此學校在招聘時放低門檻,進而導致藝術教師隊伍整體質量不高。在課程安排上,美術和音樂課程經常被主課教師隨意占用或調換,這導致美育課程在課時和教學質量上得不到保障。

(三)學校優質美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匱乏

我國中小學校對美育信息化教學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投入不足,普遍出現普及程度低、規模小的問題。雖然信息時代的教學資源在數量、質量和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一些教師在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時,未能選擇合適的資源使其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適應。同時,目前區域性教育資源庫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小學美育信息化教學在利用信息資源方面仍距資源充盈、有效利用的目標較遠。[4]

(四)各學科教學審美思維缺乏

在現有的教育評價體制下,中小學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最大,一些教師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上,較少關注學生的審美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各科教師的關注點是知識點是否全面、教學流程是否合理,而課件的精美程度則較少受到關注。同時,一些學校及教師對美育的理解較為片面,認為美育是藝術教育,即唱歌、畫畫等。[5]

四、中小學美育發展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結合的教研路徑

(一)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信息化美育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于2020年止,初步形成中小學美育相互銜接、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課堂教學和課外互動相互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6]對此,加快推進邊遠地區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的配置,搭建全國性的數字資源平臺,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相匹配的數字教育資源,加強美育信息化學習平臺的建設刻不容緩。各地區應因地制宜,設計構建美育總體系。學校應積極推進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發展,使智慧課堂信息化教學平臺成為教師教研工作的基礎工具,并加強對美育網絡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實現師資課程銜接的頂層設計。

(二)創設信息化環境,提升校園美育文化魅力

校園文化對師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既影響師生價值觀念,又影響校園學習氛圍。信息化校園環境可以提升校園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打破時間和空間束縛,增強校園文化吸引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創造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效率。首先,學校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與外界的交流,激發學生對美的想象力、創造力。其次,學校應利用網絡共享校園美育文化資源,創建師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的校園文化建設平臺,使個性校園文化與大眾文化接軌。最后,學校應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信息化美育環境,如為學生提供色彩明艷的圖片、悅耳的音樂、活潑的動畫以及虛擬仿真畫面,使學生能夠多方面地感知校園美育文化的魅力。

(三)關注推進師資培訓,突破傳統美育方式

1.積極開展教師美育能力培訓學校應從現有條件出發,關注各科教師的美育能力發展,并積極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其審美意識和能力。同時,學??梢詫炐愕膶I教師整合,并聯合其他各類學校構建校園美育網絡課程或同步課堂,實現優質師資的校間無縫流動,以此解決美育師資欠缺問題。2.突破傳統美育方式信息化手段可以優化美育的教學效果,有利于突破傳統的美育傳播方式。學校應從信息化視角尋找美育新方式,如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滲透美育,實現優質美育資源共享。3.探索對外合作,追求高品質美育學校應對美育網絡資源進行審核、鑒別、取舍,讓適合學生發展的、高質量的、有實效的美育網絡資源進入校園。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正推進著優質美育資源的共享與銜接,如中央美術學院“高參小”項目推出的“CAFAkids云課堂”包括一系列的線上課程和遠程教學項目以及“藝術工坊直播live”“大師講堂”“藝術之聲”“云上美術館”等網絡教學單元,得到了社會、學生、家長的積極響應。[7]

(四)優化校園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校園美育數字資源庫

學校應重視對已有校園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應針對美育工作進行重點考慮和融合設計。例如:一方面,建設美育數字資源庫,打通學習內容、美育素材與學科美育內容之間的壁壘,實現美育資源庫隨時調用、處處有用的運行狀態;另一方面,加強美育評價環節的數字資源設計,為教師提供信息化的美育評價方案和考核資源,并通過過程性評價體現對學生的動態成長的關注。

(五)形成教研共同體,構建跨學科美育體系

美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美學的知識和技術,更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將美育與各個學科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校際美育共同體,充分利用各校優質師資,以綜合性美育為抓手,構建跨學科美育體系。第一,學校應從美育的通識層面對各科教師進行培訓,對教學設計和課件提出美的設計要求,對教師的教學語言和過程進行美的規范,將美育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第二,學校應加大美育專業課程的實踐力度,讓學生切身感知身邊事物。學校也可以嘗試將各地的人文風俗、地方特色風景資源融合,如每周開設一節美育實踐課程,讓教師帶著學生到外面進行觀賞、學習。這樣將美育與當地自然、人文風景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能拓寬美育的范圍,讓學生在欣賞家鄉、生活的美的同時,豐富自身的審美世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例如,泉州一中學將泉州的著名人文景觀,如開元寺、清源山、關岳廟、洛陽橋等,制作成富有個性化的美育課程表,每學期安排2—3課時,每課時挑選一兩處景區讓學生描繪。如在“洛陽橋”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先是通過視頻、照片等不同形式進行審美體驗,然后通過調查、研究、寫作等形式全方位了解景點的歷史與現狀,最后,學生用繪畫形式描繪景點。[8]這樣的教學方式豐富了學校美育課程的教學形式,提升了美育效果。

(六)探索信息技術助推家、校、社會三者合作

新時代的美育工作需要學校統籌整合社會資源,以家校共育的方式落實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隨著學校信息化硬件建設的日益完善和信息化意識的不斷增強,大部分校園都已經建立了網站,開通了公眾號,以學校信息或與家長、社會溝通。學校應充分重視并利用周圍的社會資源,以信息技術為媒介,設計可行性美育合作項目,使學生受益。

五、結語

找準教研工作的路徑對未來校園美育工作十分重要,而以上六條路徑能切實幫助學校有序高效地落實國家的美育任務和要求。各學校應力爭在體系建設、教學方式、教師隊伍、數字資源、條件改善等方面找到有力可行的舉措,找準信息化美育的突破口和落腳點,提升學生美育素養。

作者:管星星 張永芳 單位: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