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思考
時間:2022-11-25 05:39:00
導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使單一的社會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務方向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諸多不利因素,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結構不盡合理、投入機制不夠完善等都制約著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制約因素發展對策
“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不僅確立了文化的經濟意義,同時也為文化價值的體現提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那么,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把“花錢”的行業變成賺錢的產業,并使其得到繁榮、壯大和發展,這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一大課題。為此,我們在對贛榆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作一剖析和思考。
一、贛榆縣文化產業發展歷程
“文化產業”一詞最早提出時,一度時間很多人不甚理解,認識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認為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不可能與經濟有直接聯系;到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補文企業”和“以文養文”的說法,在認識上進了一大步,但文化產業這一新興產業仍不被人認同,直到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有關文化產業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并大力提倡時,才使人認識到文化產業是處于和社會文化事業相互交叉而又獨立的形態,使人們對文化產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從文化產業發展歷程上看,實現了階段性的轉變,走過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很長時間以來,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行政事業單位和工作人員一直有政府財政投入資金包攬供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少單位創辦的公司企業應運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現,帶動了文化企業的一時興旺。但好景不長,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場經營素質,經受不住市場競爭,一個個敗下陣來;到20世紀后期,文化產業寫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身份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積極營造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氛圍,大興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大興創新“文化產業”起步階段;從文化產業規模上看,實現了新的跨越,走從小到大滾動發展的產業化道路。近幾年來,我縣緊緊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的機遇,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挖掘人才和閑置資產資源,改革人員分配制度,面向市場重新開發,演出業、文化娛樂業、文博業、電影發行放映業、廣播電視廣告、旅游業、培訓業、信息產業等文化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同時,緊緊圍繞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創作、輔導、培訓、展覽、圖書銷售、音像銷售、娛樂、印刷、廣告、旅游等產業與市場接軌,按產業模式運作,并向農村、企業、學校、機關延伸,變社會需要為文化產業效益,使文化資源變為有形資產,走出了一條從小到大不斷壯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子;目前,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與蘇南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從文化產業經營上看,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化的過渡,呈現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積蓄了后勁。
二、贛榆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實體436家,從業人員5204人,其中文化系統280家,從業人員1010人,固定資產總量達到4458萬元。文化娛樂業空前繁榮,全縣共有娛樂場所37家,從業人員180余人,固定資產總值1000多萬元,年經營收入260萬元。2006年,印刷業達56家,從業人員340多人,年經營收入2490萬元;音像業42家,從業人員56人,年經營收入48萬元;縣屬院團積極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走到經營服務第一線,每年縣劇團下鄉演出由原來的50余場增加到150余場,觀眾達30余萬人,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縣電影公司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給文化產業注入活力,在電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況下,保住主業,發展產業。積極舉辦“愛教影片進校園”、愛國主義影片回顧展等,放映優秀國產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場;縣影劇院不斷培育演出市場,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演出檔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團體19個,演出場次76場,接待觀眾10萬余人次,經營收入80余萬元;廣播電視服務、電視廣告及有線電視網絡從業人員208人,2006年經營性收入達1281萬元;民辦培訓機構8個,從業人員50余人,年培訓收費55萬元;廣告業、文化用品業、工藝品業、信息中介業2005年數量達277家,從業人員達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門來講,全縣文化產業收入突破6600萬元,并逐年有所增長。2006年固定資產4400多萬元。縣演藝中心積極拓寬演出市場,2006年劇團演出收入48萬元;影劇院營業性演出每年達80萬元以上;2005年以來,網吧業發展迅猛,由當初的38家發展到75家,從業人數達222人,固定資產總值1092萬元,年經營收入740余萬元;圖書發行59家,銷售收入2900多萬元,軟件銷售2家,年代征娛樂稅48萬元,返還文化部門17多萬元;信息網絡服務超常發展,“十五”期間固定電話投資達1.25億元,移動公司固定資產達7680萬元;旅游產業地位明顯確立,全縣形成了東西南北中的發展格局,海州灣旅游度假區、抗日山風景區、羅陽垂釣中心、厲莊謝湖有機茶觀光基地等規模景區奠定了旅游業的發展基礎,2006年全縣接待旅游人數近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4億元;目前,全縣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業6家,全國農業示范點3家,開發的紫菜、粉絲、茶葉、板栗、狗肉等旅游風味產品40余種。文化產業收入都有較大的增長勢頭,從數字上分析,文化產業經營收入具有逐年遞增的良好趨勢。
三、贛榆縣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我縣文化產業的初步興起與發展,沖破了以往傳統文化體制格局和管理模式,從過去單一的社會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務方向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諸多不利因素,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思想不解放,緊迫感不強。長期以來,國辦社會文化的優勢,造成了有些單位對發展文化產業思想認識不高,事業單位機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擾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一度無所適從,沒有緊迫感,改革力度不夠。
2、文化產業基礎薄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數單位正處于求生存狀態,文化產業不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底子薄制約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3、文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文化產業只處于“低、小、散”的狀況,如目前我縣尚無大規模綜合的文化產業實體,文化消費與發達地區相比仍處于初級階段,各類文化產業分布較為散亂,縣城較為集中,鄉鎮則較松散,出現分布不均勻、不合理現象。
4、文化產業發展經營管理人才貧乏。近幾年來,從事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從業人員學歷太低,素質參差不齊,管理滯后,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提高。
5、文化產業投入機制不夠完善。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重視程度不夠,有重教育輕文化,重經濟輕文化產業的情況存在。對文化產業扶持投入不夠,省政府文化經濟政策沒有得到落實。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多種經濟成份的文化產業集團化管理體系,投資文化、經營文化較為單一。
四、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對策
1、發展文化產業,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實現建設文化大省這一目標,關鍵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當代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和文化實際出發,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對文化功能重新認識,重新定位。還必須樹立文化既是意識形態也是社會生產力的觀點,把社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
2、發展文化產業,要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政府的經濟部門要在中長期計劃和短期年度計劃中作為硬性指標來編制,并提出具體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可以從社會和經濟兩個不同角度指導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強對各職能部門、主管部門的約束力,能夠促使其真正從經濟角度來看待文化產業。三是有利于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思想統一,使人們認識到,文化消費應該作為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關注。
3、發展文化產業,要完善產業運作機制。一是要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通過經濟政策影響文化產業的布局、結構和發展方向;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充分發揮產業導向作用;通過建立文化產業行業協會,增強行業自律;二是改革文化產業投資體制,落實完善文化產業投資政策,拓寬融資渠道。三是積極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造,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實施多種所有制成份共同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構筑國辦、民辦一體的“文化產業方陣”。
4、發展文化產業,要打造響亮的名牌文化。一是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支柱產業。改變結構雷同的狀況,大力組織特色經營,實行品牌戰略,發展一批具有個性、特色的名牌娛樂項目;二是鼓勵規?;洜I和專業化協作,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文化品位和規模效益;三是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科技進步,造就一批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鍛煉和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創作、生產和經營人才。徹底改變“文不理財,士不經商”的傳統理念,要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規模的股份制、集團化企業,創造自己品牌,加速文化產業兩個轉變的步伐。
5、發展文化產業,要出臺一系列產業政策。一是要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主要目標,明確發展思路和指標任務;二是加緊擬定文化發展的項目政策、投資政策、產業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公共文化消費政策、市場準入政策;三是直接投資建設一批重點文化工程和地區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健全完善社會文化活動網絡;四是推動和組織一些重大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主動參與經濟、文化競爭與循環,借助外力發展自己。
6、發展文化產業,要發揮區位優勢。借鑒分析國內外其他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把東夷文化、齊魯文化、沿海文化和當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于國內外大環境中,加以融會創新,明確方向,以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更大繁榮。
- 上一篇:縣文化品牌發展戰略
- 下一篇:包裝印刷跨越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