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10:53:00

導語:攝影美學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攝影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一般美術建立在技能的訓練與熟練以及達到的境界,攝影技術的產生在一般文化體系中分化出技術美學體系,這其中的關系需要進行科學表述,本文在解決技能文化與技術文化界定上,打開了邏輯與現實的視野。在技能與技術文化的“分化”與的“溯源”上討論人類的美學,對美學的文化界定確立了大眼光,對確立傳統技術的大文化在教育和訓練中的價值進行了科學的闡述。

關鍵詞:美術技能攝影技術審美文化

當我們欣賞到古人的繪畫、書法、舞蹈、音樂,我們會體會到藝術作為人的技能的美學,因此,中國藝術強調反技術、反人工的所謂境界與品位。西方藝術雖然技術與科學原理都很突出,但是,西方古典藝術與中國藝術一樣,也是強調心智結合的技能,西方文化的歷史擴散著這個芬芳的希臘美學精神。然而,當我們探索到工具時代的彎弓與快刀,回溯工業時代的產品設計,尤其是當我們研究攝影技術的成熟以及大眾化,在技術的背后,莫不是本民族對景點美學的弘揚——這就是我們的“技能”向“技術”轉型的美學時代。

攝影,在回溯到我們自己的文化觀念時,我們會發現廣闊的時代在他的精神審美上的分化,本文將在這個文化分化中尋摸美術史的宏觀規律。

(一)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

攝影術發明之時,正是西方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時期,正如蒸汽機、電燈、留聲機等十九世紀重大的發明一樣,攝影術的發明是技術革命和信息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攝影是什么?它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技術?自攝影誕生之日起,人們就一直圍繞這兩個問題糾纏不清。攝影是“用光繪畫”,是技術和視覺觀察力的一種結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一說法已經普遍被人們接受。在攝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難發現攝影技術對攝影文化發展的影響,可以說每一次攝影技術的更新與變革,都對攝影文化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美學表述中的“技術”與“藝術”是兩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在“技”與“藝”之間的“術”,顯然是基于人的深層文化屬性,而不是人的淺表屬性。

我們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教育的文化形式——強調“修身為本”、“齊之以禮”、“義以為上”的文化整體觀;道家文化強調人本來具有的“意”,這個“意”普遍存在,就叫“道”。也既是說,“技”是人的技能的體現,使人與社會、自然的一種平衡、觀照、審視,而“術”只是工具的觀點。按照古人的觀點,人應當遵循“虛”、“靜”、“去欲”、“去己”的訓練原則,在這個原則下,人才能實現“德教行為”、“知識體系”、“藝術技能”的目的。因此恰恰只有是“虛”才可以接受萬物,而簡單的“技術”完全不能達到古人說的關于“藝術境界”的認識。

確切地說,技術與藝術,分化點在于它與人類文化的關系,因此,技術與文化以及藝術與文化,他們的觀點成為了我們討論的著眼之處。

(二)文化觀念分歧對技術與藝術分化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是: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攝影系2003級碩士研究生曹昆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攝影文化是極其廣泛的范疇,對于攝影文化的界定至今還沒有較為清楚的解釋。同樣的工具、用具、制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征,有時文化也指文明。從文化的概念中明顯地看出技術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技術具有文化的屬性,屬于文化的范疇之內。由此可見攝影文化應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攝影藝術文化,另一個則為攝影技術文化。

他說:何謂攝影技術文化?在西方,早在古希臘,甚至到了18世紀,西方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就把技術看作是人類文化領域之一并對其展開了研究,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技術本身和文化是相互對立的,文化論者和技術工匠是兩個無法逾越的領域。也有些研究者認為技術是一種文化,例如,馬林諾夫斯基在他的文化定義中,把技術看成是一種文化因素;卡普則把技術看成是促進文化進步的手段;懷特把技術作為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埃呂爾、F·拉普和李克特等人則把技術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一種文化過程”。([日]栗原史郎:《未來的技術哲學》1987年,第107、81—85頁;(德)F.拉普:《技術哲學導論》,遼寧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57、100頁。)這些研究者多數認為技術是文化的一部分,技術就是一種文化。

(三)根據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觀點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幾個視角:

手段論:文化一體,藝術也是手段。這個觀點強調技術對文化的作用。在對技術與文化關系的闡述中,德國批判理論家瓦爾特·本雅明最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重技術文化的作用。他認為“技術上的更新應受到重視。”他對技術重新進行了界定,技術包括生產、傳播的方式,傳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變革,還包括物質性的技術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所以對技術持有這樣樂觀的看法,體現在他從攝影、電影這些新技術手段發明所受到的強大鼓舞當中。攝影技術的發展進步根植于社會文化的背景之中,攝影技術不僅表現出有形的物質性特征,而且它還體現出無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術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術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攝影技術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攝影文化發展的歷史。

從達蓋爾將攝影術發明公布于眾的那一天,一直到數碼攝影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以攝影技術改革發展為前提的攝影發展史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時期,分別為機械復制時代、電子影像時代。

環節論:攝影是技術還是藝術取決他的記錄功能,目的是為了實現文化記錄的任務,技術是保證社會文化認識、審美、教育的主要依據。因此,藝術就是適當的調節審美活動和技術活動。所有技術都承擔著文化的任務,如屬于技術的各種藝術活動都涉及感官,不僅承擔著文化的任務,也同樣力所能及地肩負著社會方面的一些任務,因此,攝影在藝術中地位沒有確定,文化主體地位容易喪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各種文化藝術雖然有明顯的區別,但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是都承認環境、教育在人性發展中具有重大作用,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不過是人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實表明,凡持有不同的文化觀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會有不同的藝術思想與實踐。由于在文化問題上的假設不同和認識分歧,因而在藝術目的、藝術作用和藝術任務上的主張也有根本的不同,對技術原則和教育及技術方法的選擇就會不同。在一定意義上說,技術論乃是藝術的立論依據。具體而言,這里所說的藝術,就是“發展”、“改造”、“塑造”對文化的內容、方法都會各自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攝影”這一概念開始進入藝術范疇。

(四)訴求與追問:機械復制時代攝影文化的反思

記錄、復制,乃至技術處理,攝影文化的機械功能引起了人們對攝影藝術以及攝影技術的訴求與追問。相對于其他藝術而言,攝影文化是應文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應文化提升的需要而發展的。回溯古今中外的美術文化史,莫不是源于勞動,竟于技藝,化于美學,勞動史、藝術史、美學史具有相關一體的特征。因此,我們說:藝術文化是“生成的”而不是“給定的”,是“多樣的”而不是“同一的”,是“異質的”而不是“均質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變化的”而不是“僵化的”。

視覺文化,就是對身體以及文明、競爭的廣泛的認識,就是人類悟性的、文明的、行動的基礎。古人就認為,自我與世界、自我與宇宙、自我與萬物,都可以包容到知覺的意蘊中去。中國視覺文化在樹立意蘊上能夠包容西方美學的形式以及運作體系,隨著國力的增長,攝影藝術運作體系的健全也一定為期不遠。那么,如何把我們優秀的文化,發揚到現代藝術的技術和技巧中去,建立自己的藝術科學、藝術訓練、美學系統,就成了研究者的追求目標。

相反,西方美學的“機械復制時代”,在德國批判理論家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最先提出后。美學界對機械復制時代,就是工業時代,這一時代的藝術作品與農業社會的藝術作品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工業藝術作品同時具備了其它工業產品的特征,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質的基礎上無限復制。技能表現向技術復制轉化,一下子打破了人們對攝影藝術的好感,使得攝影成了復制的代名詞。

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性是區分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一個典型的時代特征。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復制技術帶來的是大批量的生產和大范圍的傳播,不光對傳統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而且對傳統藝術的發展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就曾經斷言:“復制技術把復制的東西從傳統的領域中解脫出來。由于它復制了許許多多的復制品,因而它就用眾多的復制物取代了獨一無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復制品能為接受者在自身的環境中加以欣賞,因而它就賦予了所復制的對象以現實的活力。這兩方面的進程導致了傳統的大震蕩——作為人性的現代危機和革新對立面的傳統的大震蕩。”照相攝影技術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又是機械復制技術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顛覆了傳統藝術,迫使繪畫藝術走向抽象的表達。“隨著照相攝影的誕生,原來在形象復制中最關鍵的手首次減輕了所擔當的最重要的藝術職能,這些職能便歸眼睛所有。由于眼看比手畫快得多,因而,形象復制過程就大大加快,以致它能跟得上講話的速度。”照相攝影技術的特性在本雅明的話中得以體現。

遺憾的是,攝影的技術化、商品化,這個物欲文化傾向不僅沖擊著攝影藝術,而且嚴重影響著當前攝影技術與科技發展軌跡。在攝影技術出現以前,傳統藝術依賴手工制作,一幅作品完成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藝術作品多數被用于禮儀儀式或宗教活動,這些藝術作品被賦予了膜拜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只能遠距離的靜觀,必然會帶有崇敬神秘的感受。因此,傳統藝術作品具有原真性、永恒性、權威性、膜拜價值,它還帶有個人獨特的審美品味。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則完全是另一種態勢。人們可以用一張底片復制大量的照片,這期間所花費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甚至幾秒的時間。照相攝影技術的復制性使得藝術作品不再是人們觸不可及的神圣之物,它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與藝術的關系,藝術的社會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它不再建立在禮儀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是機械復制技術文化與工業文化的產物,它具有無窮復制性、可修改的特性、可展示性,給眾多的欣賞者帶來無距離的直接震撼。機械復制也有別于傳統手工復制,它比手工制作更加獨立于原作,另外技術復制能把原本摹本帶到原本無法到達的地方,這些在照相攝影中表現尤為深刻。

(五)重塑現代攝影文化精神:攝影文化的藝術使命

攝影如何塑造現代人完善的人性,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衡量一切藝術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標準應當是:它的現代人性水準,它在傳播促進現代人性的成長方面所作的貢獻。攝影文化重新建構,其實質在于尋找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完整人性,達到對現代人及現代人性豐富內涵的全面理解,并以此為基礎重新建構新的攝影藝術理念。

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勞動在人類起源和發展中處于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的重要地位。按照重演律的邏輯,勞動技術(指里指廣義的勞動技術,包括教育嬰幼兒使用各種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借助最簡單的工具和手段達到最簡單的實踐目的)在個體身心發育、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創造性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也同樣應該具有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的重要地位。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人類個體工藝結構(亦可稱作實踐結構)在現代社會文化的宏觀背景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并揭示其與個體語言、思維結構,文化、科學結構,意志、情感結構以及生理、心理結構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沿著這一嶄新的思路深入研究下去,可能會導致從教育理論到實踐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第一、攝影藝術的大眾化方向:機械復制技術的復制性,使得藝術作品的復制可以獨立于原作,也為作品的大范圍遠距離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如果說人們在以往時期欣賞傳統藝術作品時,要受到時間空間的種種限制,然而到了機械復制時代,復制技術所具有的大批量生產和大范圍遠距離傳播特性為人們隨時隨地欣賞藝術作品創造了條件。這無論是對傳統文化還是對傳統藝術作品都將是一個巨大沖擊。攝影技術文化具有復制的特性,通過印刷、媒體技術的推波助瀾,使這種能力進一步得以擴展。電影膠片經過拷貝工藝也能復制出大量的拷貝影片。這就意味著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有可能同時觀看一張照片或者一部影片。這是傳統藝術所無法達到的。機械復制時代機械復制技術(攝影技術)能夠大范圍遠距離傳播大批量復制的作品,它為藝術作品走進人們的生活,融入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可能。由于攝影技術使得藝術作品能夠在大范圍遠距離進行傳播,這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從事藝術事業,藝術真正地從神圣的殿堂中走出來,預示著大眾文化時代和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

第二、攝影藝術在電子影像時代的價值:隨著大眾傳媒的無邊滲透,電視、電影、網絡,廣告和MTV,當代社會正在成為一個視覺文化或者說影像文化社會。正如詹姆遜所認為“以大眾文化為后現代社會的文化模式,認為它的特點是從現代主義的語言中心轉向后現代主義的視覺中心文化”。攝影技術長期以來被當作一種超越文化的力量,它有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尤其到了電子影像時代,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技術不僅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而且形成了新的意識形態,構造了一種特定的“合理化”的現代文化制度。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體現在它的復制性與傳輸的便捷性,還在于它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攝影文化的發展,本身就是以“技術”為依托的攝影,又恰逢數碼時代的到來,數碼攝影的出現必將是攝影技術的一次巨大進步,或者說是一場重大的文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