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里工業設計及審美探究

時間:2022-08-22 11:49:00

導語:文化哲學里工業設計及審美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哲學里工業設計及審美探究

摘要:在文化哲學視角中,工業設計是一種高級文化創新活動。工業設計及其審美尺度的形成,在本質上是人與自然、人與對象物之間的互動與對話過程,和諧是貫穿這個過程始終的本質要求。這個要求在實際工業設計活動中體現為四個原則,即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統一原則、簡便與審美相統一原則、歷史繼承與開拓創新相統一原則、大眾主體與精英主體相統一原則。

關鍵詞:和諧;藝術;審美

工業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段,對話于物質資料的一種文化創造活動。工業藝術設計,作為人類工業文明、工業文化創造活動的高級形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和諧而詩意地生活”更是工業藝術設計工作者的孜孜追求。

一工業藝術設計是人類將客觀物質資料人化的一種創新活動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物質資料內在的自然規律性,決定了工業設計是人與物質資料之間的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創造的過程。“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類對于物質資料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有目的的、能動的改造活動進行的。這種創造性活動,是人類根據自身目的,以設計加工為特征的將天然物質資料不斷地人化的過程。因此,人與物質資料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實際上是二者間相互交換能量與信息的過程,是一種人與加工對象之間的對話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類度量自身需求與物質資料特性二者間的耦合性而做出的文化創新活動。人類自身需求與物質資料特性二者之間,是超越于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的對話關系的主體間對話關系。通過對話,“我”才能與物質材料的“他”融入互利世界,并在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最終創造出新的文化成果。

正是基于人類對于自然物質材料的不斷改造,與對于物質資料本身特性和規律的日益把握,自然人化與生活藝術化,才經歷了驚人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同一道路。“現在我們可以把摩爾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二和諧是工業藝術設計的本質要求和諧是美的本質屬性。在畢達哥拉斯那里,“美即和諧”。蘇格拉底從人本主義的功利論和價值論角度闡釋美的本質,提出“美即有用”———實用性是美之所以美的本質。柏拉圖把“比例”、“和諧”“、秩序”“、整一”視為美的本質屬性。

與柏拉圖驚人的相似,圣·奧古斯丁認為美是“整一”或“和諧”。休謨則從美帶給人內心的感受這個角度闡釋美的本質問題,他指出,美是某種形狀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

康德在他的美學著作《判斷力的批判》中,把審美活動歸于判斷力、歸于情感。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指出,藝術美是自然與理想的結合。

人類探求美的本質的歷史告知:美之所以美,或是人性的欲求與物性的呈現之間達至了某種契合;或是人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與美的載體之間,實現了情感的共鳴。物質材料是美的載體,而物質材料本身的適用性,是客體的美得以主體化的決定性因素。產品的美觀取決于材料屬性與材料的組合形式。二者結構形式的合理性,共同構成了我們稱之為美的一切。一切材料、結構和美觀,都應當服從于最高實用性。“審美可從兩個方面著眼,一是它的形式,即形象、空間組合、裝飾、質地、色彩等;二是它的內容,即社會倫理、宗教觀念、思想性、應用性,以及構筑過程中的‘智’與‘巧’等等。

顯然,前者是通過感官(視覺)直接進行審美判斷的,而后者則須通過許多概念進行構建的。或者也可以說前者是以原型為主的審美判斷,后者是重在社會歷史文化的,要經由概念再向審美升華。”藝術創作就是將審美文化注入材料,并按照適當的秩序、恰當的組合、恰當的形式中呈現美的過程。中世紀著名美學家、13世紀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在美學中強調,美有三個要素:整一或完善、適當的比例或和諧、明晰。既有人對于物的高度發達的理智心靈,又有物性對于人性上的顯明,既有物對于人的實用性,又有人對于物的審美情趣,它們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了美的本質———和諧。

三工業藝術設計中的審美尺度

1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統一原則文化創新活動從來就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過程。在處理、評價藝術設計創新活動中,評價標準是民族性尺度與世界性尺度的統一。“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對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斷,不應當以單個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美沒有國界,審美超越民族。設計藝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任何獨立于世界的民族區域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任何獨立的民族個體只有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因此,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是設計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尺度。

2簡約與審美相統一尺度

工業設計,隨著人類文化實踐的不斷深入,繁冗復雜將被簡約所淘汰。這種方便性也不再是簡單地將復雜加以分解,而是創造性地將復雜進行“提煉”、將復雜程序加以簡化。“‘提煉’、‘簡化’即意味著適度的火候的控制和符號表達的精致與純化,意味著不斷地刪繁就簡、追求最大程度的簡約化。”刪繁就簡的結果,是設計成果的廣泛推廣與普遍應用。簡化不是對美的弱化,而是對美的強化與凸顯。“美感就是對各種形式的動態生命力的敏感性,而這種生命力只有靠我們自身中的一種相應的動態過程才可能把握。”以工業藝術設計為例:任何工業藝術設計不僅僅是某種符號的簡單組合,更是根據設計主體所懷抱的主觀審美愿望、審美激情、審美心境等,對客觀對象所做出的藝術創新性活動。主體審美意識、愿望、情感、強弱對于客觀設計至關重要。只有當人們有意識地按照審美原則進行藝術設計時,藝術設計活動才能進入審美自覺階段,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

“審美”的價值尺度與簡約尺度相統一,才能使產品的物性與產品使用者的人性相契合。工業藝術設計審美化的過程,就是新的人類文化及其精神心理結構趨向完善的過程。拉茲洛曾言:“只要人類進化過程一直要繼續到太陽生命所容許的遙遠的未來,那么就需要和諧。因而,在這一時限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學會怎樣按照那些己證明是互利的方式去調和各群體之間的差異。”實用層面上的簡約性與人內心感受層面上的愉悅性,是人對產品的要求,滿足要求的即是和諧的。而簡約是審美與簡潔的統一體,失去審美功能的簡潔,就會淪落為粗糙;失卻簡潔功能的美觀,就會淪落為繁瑣。法國讓·鮑德里亞對當代文化藝術創造中,將簡約與審美獨立化的設計做出了這樣的批判:“今天的藝術……是對美學毒化。完全像杜尚的‘表現’導致普及零度審美觀一樣,在那里不論什么廢物都充當藝術品,結果是不論什么藝術品都被當作廢物。”可見,在他看來,實用與審美是當代文化藝術創造之重要維度。

3歷史繼承與開拓創新相統一尺度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歷史選擇的過程,就是對歷史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人類文化創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沒有繼承,文明就無以前后相繼;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藝術設計所強調的原創性、獨一無二性,實際上就是創新性,對新出現的生活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新的感知、新的詮釋。然而“,沒有純粹的獨創,所有的頭腦都要引用別人,每一種東西都不過是新與舊交織而成的織物,其中沒有一根線不是新舊兩股線織成的。”“文化的積累和繼承都是個創造過程,沒有每個時代人們的創造就沒有積累也沒有繼承。

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經指出:“莫扎特的‘安魂曲’大部分不是莫扎特自己作,而是其他作曲家作的和完成的”。藝術設計應把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納入在自己的視域,“從傳統和創造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

4大眾主體與精英主體相統一原則藝術設計的主體選擇性問題,是解決由誰來設計、為誰設計的雙重問題。根據藝術創造、享用主體的不同,藝術設計主體被區分為大眾主體與精英主體。以社會下層人群為主體、滿足一般大眾需要的設計被稱為大眾化設計;以滿足少數人、社會上層人需要的設計被稱為精英設計。精英設計與大眾設計是完美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首先,精英設計擔當著類似“文明助推器”的藝術設計領頭羊作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AmoldJ.Toynbee)對于人類文明史的研究,說明了設計文化上的精英設計的巨大作用。湯因比在他的10卷巨著《歷史研究》中闡述了一個著名觀點:凡一個文明具有上升活力的標志是,其少數社會精英非常富有原創力;社會用各種方式獎勵與激勵這些“優秀的有創造性的少數人”,其中精神激勵創造精英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社會大眾擁戴并渴望聆聽“優秀的有創造性的少數人”的成就與方法論,少數精英與社會大眾被定位為創造者與模仿者兩大部分。

第二,大眾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普遍、最深厚的文化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動力源泉。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生活與世俗文化,人類文化就將失去其廣為流傳生命力。在某些設計中,一味地視古為雅、視今為俗;以寡為雅、以眾為俗;以遠為雅、以近為俗;以靜為雅、以動為俗;以莊為雅,以諧為俗;以虛為雅、以實為俗等等,都是體現在藝術設計層面的對于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間共生共榮關系的誤解。大眾是藝術設計的主要評判主體和審美主體。撇開大眾,沒有對大眾文化生活的提煉與升華,沒有大眾的參與、回應、互動,藝術設計就會失去主體保障。

四結語

在人類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工業加工過度等境遇中,工業設計作為人類對話物質材料與自身需求的一種跨時空、跨文化的創新性活動,從形而上的文化視角審視,對話、和諧與審美是工業藝術設計活動必須遵守的原則。工業設計僅是人與物質對象相互創造過程的一個環節,它要求工業設計者在工業設計活動中,將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統一原則、簡便與審美相統一原則、歷史繼承與開拓創新相統一原則、大眾主體與精英主體相統一原則等多元原則統一起來。惟有如此,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關系才會和諧,人類的生活藝術化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