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藝術市場發展趨勢研究
時間:2022-07-14 03:06:49
導語:東南亞藝術市場發展趨勢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二十世紀末,亞洲當代藝術開始崛起,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寒流之時,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卻漸入佳境。通過分析東南亞現當代藝術作品迥異的藝術風格、拍賣市場上的現狀和活躍于市場上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等方面,探討其在藝術市場上的表現力,進而分析其巨大的內在潛力和外在影響因素。
關鍵詞: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市場;發展趨勢
一、關于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產生的背景
東南亞處于印度洋與太平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同時也是世界海運以及空運的重要樞紐,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自古以來都是全球的重要交通要道。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東南亞呈現出多樣文化的碰撞以及多民族共存的生態。早在公元前一千年,東南亞人就與印度人有了接觸,該地區還受到來自其他地區國家的文化影響,使這里多樣交融共存的民族形態和文化得以長期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東南亞被“印度化”或者“其他國家化”,恰恰相反,多元的文化、多樣的民族在這里碰撞,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絢爛的色彩和優良的基因。東南亞就像是一層美麗的外衣,掀開東南亞這層外衣,就發現它是由既有統一基因又各具文化姿態的十多個國家組成。因此,呈現出的藝術作品也會顯示出一種“和而不同”的區域魅力。十六世紀,歐洲的藝術文化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殖民活動,進入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土地先后被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大肆占領。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東南亞的傳統文化和生態飽受強勢文明的外侵和擠壓。毫無疑問,作為強勢群體的西方殖民者在統治過程中是充滿了暴力和破壞性的。除此之外,東南亞各地還受到來自不同西方殖民者的宗教、語言與社會文化等入侵,迫使西方文化在該區域的一些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最終呈現出西方外來文化與當地原生態文化要素的碰撞與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為二十世紀東南亞現當代獨特的藝術面貌的形成奠定基礎。2017年11月16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特展“東方與西方之間:拉登•沙勒和胡安•盧納”隆重開幕。印度尼西亞畫家拉登•薩利赫(1811-1880年)和菲律賓(西班牙殖民期間)畫家、雕塑家胡安•盧納(1857-1899年)。這兩位藝術家于西方殖民期間分別從各自的家鄉前往歐洲學習繪畫技藝,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在外期間故鄉對他們的藝術創作影響頗深。拉登•沙勒和胡安•盧納是當地最早一批跨越東西方邊界的藝術家,同時在世界藝術史上同樣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不僅如此,一部分歐洲的藝術家來到此地進行或短或長的旅行,并受到當地風土人情的感染,創作出大量的藝術作品,為東南亞本土藝術帶來新的風尚。
二、東南亞藝術拍賣市場的現狀
二十世紀末,東南亞當代藝術開始崛起,2004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開始上漲,2006年秋,劉小東的作品《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新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并打破了當時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記錄。隨之不久,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影響全球金融,并波及當代藝術市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行情受其影響出現下滑,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現當代藝術拍賣品卻在穩步上升。其實,藝術拍賣行業對東南亞市場關注已經不短,佳士得最早在2002年把東南亞藝術品拍賣地點轉移到香港,并且在拍賣行中逐漸引入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其次就是香港佳士得在2005年設立了“東南亞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場。蘇富比也采取同樣策略,在2008年春季拍賣會把東南亞藝術拍賣從新加坡轉移到香港,共同推動了東南亞藝術品市場的全亞洲化以及全球化。蘇富比于2008年10月4日至8日在香港舉辦2008年秋季拍賣會,并首次舉辦“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會”,在此次拍賣會中,買家對于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興趣頗高。新晉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以及價格相對不高的油畫在此次拍賣會上,競投過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在此次十大成交結果中,東南亞占據兩位,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米斯尼亞迪估價為38萬~58萬港元的油畫作品《對不起英雄,我忘了》(如表1)最終成交價卻以超出估價十倍左右的482萬港元成交;另外一位印度尼西亞的藝術家阿凡迪《紐約時代廣場》以3380萬港元成交,超出預估價格并同時刷新了個人的成交價格記錄。米斯尼亞迪(1973年出生于巴利島)在70年代早期的藝術家“同輩新秀”中還有魯迪•曼度凡尼(印尼)、蘇普塔拉(印尼)、尤尼扎(印尼)、朗奴•溫杜拿(菲律賓)、杰拉丁•哈維爾(菲律賓)。蘇富比和佳士得算得上是藝術品市場行情的風向標,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在市場上也絕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穩步發展的市場。近些年在拍賣市場上傳統的油畫、水墨水粉絹本作品仍受收藏家歡迎,價格也占據高位。除此之外,漆畫、綜合材料、雕塑藝術作品也逐步被收藏家所喜愛。例如索菲普•皮奇的綜合材料作品《無題(地面與行走)》于佳士得2018年春季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中以20萬港元成交;印度尼西亞雕塑家IchwanNoor的《蟲球》以68.75萬港元成交;阮嘉智的漆畫木板作品《外省村莊》于2017年香港蘇富比秋季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會中以514萬港元成交。
三、明星人物——米斯尼亞迪
米斯尼亞迪是東南亞藝術家中被公認的明星人物,基以東南亞的文化、歷史等元素吸取靈感來探討當前的社會、政治、文化、資本、宗教、哲學等敏感問題。他的作品中經常以人物組成一個敘事的場景并滲透著諷刺的意味,從個人角度出發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他的作品呈現出的色彩以及形象可以看出具有漫畫的元素,但是又與我們常見的漫畫不同,個人認為有“黑色幽默”的元素在里面。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現代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在這個流派里,“黑色”代表死亡,是既可怕又滑稽的現實;而“幽默”代表的是個人對于這種既可怕又滑稽的、現實的一種嘲諷的態度,作家通過這種藝術手法來闡釋自己以及身處的環境。這幅《非凡的頹廢人物》同樣是值得令人深思的一幅作品,畫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藝術家常出現的超人以及蝙蝠俠的形象,這兩個人物形象是在進行對話,蝙蝠俠對超人說的一句話:“懶,超級懶,你的腦子哪去了?!”很明顯,蝙蝠俠表情嚴肅并用手指指向超人的腦袋并斥責超人懶惰,跟超人本身的為人正直、樂于助人的形象背道而馳。而超人卻雙手合十仿佛在乞求原諒,并且呈現出一種嘻嘻哈哈的態度,但是他的眼睛卻指向蝙蝠俠的手指似乎對于蝙蝠俠的指責有所不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卻充滿著濃濃的火藥味。我們仔細看可以發現,畫面中的背景部分充滿著涂鴉般的印記,這個涂鴉其實充滿著對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諷刺及隱喻,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使人們認清現實。
四、活躍于近年市場上的東南亞藝術家群體
近年來,在市場上比較活躍的藝術家還有來自歐洲的一些文化人士,例如來自比利時的勒邁耶。這些藝術家深受當地環境、文化、宗教等影響,并創作了大量關于風土人情的作品。其中勒邁耶的作品《荷花池邊的女人》于2016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以3036萬港元成交,以及《蓮花池畔》于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中以2052萬港元成交。除此之外,越南現代藝術大師黎譜和南洋畫派的李曼峰在市場上也備受矚目,藝術家黎譜的《坐姿少女》于2019年佳士得秋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中以162.5萬港元成交;《黃色的薄紗》于2019年香港蘇富比秋季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會以106.25萬港元成交。藝術家李曼峰(印度尼西亞)《鴿子》于2019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以1277.5萬港元成交。梅忠恕水墨水粉絹本作品《持扇的女子》于2019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以150萬港元成交。除上述傳統的繪畫作品在2019年香港蘇富比春季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會上還出現了綜合材料、雕塑藝術作品。IchwanNoor藝術家雕塑作品《甲殼蟲球體》以62.5萬港元成交;艾珠•克里絲汀混合媒介畫布作品《去往父親家的旅途》以37.5萬港元成交;艾林•迪維哈坦托•蘇納里奧藝術家顏料樹脂及榆木板作品《火山灰系列五號》以30萬港元成交;索菲普•皮奇藝術家綜合材料作品《沙漠飛機一號》以32.5萬港元成交;加百列•巴雷多的混合媒材作品《呼嘯的套鐘》以16.25萬港元成交。
五、關于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市場趨勢
東南亞各國在多元的宗教、文化、種族相互交織下產生了不一樣的景觀。東南亞曾經經歷長時期的殖民,殖民的傷痛也讓藝術家對政治類的話題有著更敏感、更深刻的表達。在藝術表現上東南亞獨特的風土人情影響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以及東方文化的影響也別具一格。東南亞地區的多個國家以旅游業作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人口的流動性也是非常大。雖然數據顯示,近年來收藏東南亞藝術品的大部分買家為亞洲收藏家,但是也不乏美國以及歐洲藏家。其實這也進一步說明,收藏東南亞藝術作品的藏家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國際市場、各大拍賣行將目光興趣投向該地區,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東南亞經濟迅猛發展,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建立,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ArtsCouncil)與經濟發展局等相關部門合作發展了拍賣行、畫廊等藝術基礎服務,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擴大藝術消費能力。但是東南亞各個國家遭遇不同,發展速度不同,其中有部分國家的政府,例如馬來西亞對于藝術活動贊助不夠,缺少正規性的畫廊和空間等都限制了這一地區藝術整體發展,并使得拍賣行和畫廊對該地區本土的藝術消費能力抱有懷疑態度。可見,東南亞藝術品市場未來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賈慶軍.“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區域秩序的建構——一種歷史的啟示[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114-120.
[2]潘欣信.由春拍中國當代藝術行情看藝術市場的調整策略[J].大美術,2008(6):83.
[3]杜卡.既熟悉又陌生的東南亞藝術[J].藝術與投資,2011(6):102-111.
[4]楊莉萍.金融危機背景下東南亞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現狀和趨勢[J].東南亞縱橫,2010(5):88-92.
作者:施曉雪 單位:江漢大學
- 上一篇:高校學生實習社會實踐理論研究
- 下一篇:大芬村藝術復制品價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