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科學總結及價值

時間:2022-07-16 03:06:34

導語:新時期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科學總結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科學總結及價值

勇于并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進程中不斷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鄧小平進一步弘揚黨總結歷史經驗的優良傳統,不斷地、及時地對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最主要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它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可見,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在國內與國際雙重視角下展開的。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文本載體十分豐富:不僅包含在這一過程中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主題報告或通過的決議①,諸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主題報告,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所作的發言等;而且也包括鄧小平在重要歷史關頭的講話,諸如關于起草《決議》的意見、“南方談話”等;同時也包括明顯帶有總結經驗意味的講話,諸如在《鄧小平文選》中題目明確包含“歷史”、“歷史經驗”的重要講話等。從時間跨度上看,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不僅包含新中國建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對這一時期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體現在《決議》中,而且也包含改革開放以后的整個歷史過程。從內容上看,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涉及處于同一時間維度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歷史經驗;關涉總結國內歷史經驗與總結國際歷史經驗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深刻凸顯了其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理論特性,對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雙重視角與歷史過程

對于歷史經驗的總結,鄧小平是在雙重視角下展開的。一方面立足于國內視角,通過總結新中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科學評價的歷史功績,重新恢復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另一面立足于國際視角,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經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國際與國內雙重視角其實是多種視角的有機統一。從總結國內經驗看,鄧小平實現了對新中國建國后“兩個30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涉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多重內涵;從總結國際歷史經驗看,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1.正確總結國內歷史經驗,重新恢復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正確總結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經驗,科學評價的歷史功績,重新恢復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也是改革開放得以推進的重要契機。“”結束后,針對黨內出現“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傾向,鄧小平明確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不符合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通過對黨的歷史的回顧,總結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他明確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的根本觀點。“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3]126要恢復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解放思想,將思想從以往舊的框框中擺脫出來,打破以往人為設置的思想禁區。針對“”中形成的教條主義盛行的情況,鄧小平將解放思想提升到思想路線和政治立場的高度,提升到事關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解放思想,重新恢復確立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必然會涉及對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經驗的總結,必然會牽涉到對黨的主要領導人的評價問題,而在粉碎“”、結束“”后的那一特殊時間內,國內國際社會和輿論“都很關心我們對同志和的評價問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堅定、清醒和睿智,正確區分了思想和晚年錯誤,科學評價了的是非功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犯錯誤采取集體負責而非個人負責的正確態度。《決議》就是對這一段歷史經驗科學總結的集中表現。鄧小平始終關注《決議》的整個起草過程,并在其間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和指示。他明確指出,整個《決議》的寫作主要圍繞———確立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思想;正確評價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科學評價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通過此決議對過去事情做個基本總結———這三個中心展開,最為關鍵和重要的還是第一條。“決議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堅持和發展思想。”“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3]296-298在對國內歷史經驗的總結過程中,鄧小平在充分肯定的歷史功績,堅持思想基礎之上,也明確指出晚年錯誤所在,認為晚年錯誤的根源就是違背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于違反了他自己正確的東西”。鄧小平通過對國內歷史經驗———主要是對新中國30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重新恢復確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統一了思想,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如果沒有鄧小平對國內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后的歷史就是把已經提出但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就是把他反對錯的事情改正過來,就是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繼續做好。后來鄧小平曾說過:“善于總結‘’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面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的經驗和教訓。”[2]172鄧小平通過總結國內歷史經驗,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能夠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按照中國的具體實際加以展開和推進。

2.科學總結國際歷史經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對國際歷史經驗的總結,超越了意識形態的界分,不僅包括對蘇東傳統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包含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開放。開放不僅是發展國際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2]266通過總結蘇東社會主義失敗的歷史經驗,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在總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歷史經驗和“蘇聯模式”單一計劃經濟體制教訓基礎之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總結歷史經驗有自覺與非自覺之分,即內在動力和外在條件驅使之分。而隨著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會驅使主體展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先后解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一時處于低谷。這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促使鄧小平對蘇東歐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他在20世紀50、60年代已經對“蘇聯模式”展開了思考),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走向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把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在鄧小平看來,蘇東歐社會主義垮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沒有發揮出來,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蘇東社會主義失敗的結果直接促使鄧小平深入思考社會主義的本質,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論斷。蘇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不注重發展生產力或錯誤發展生產力的經驗教訓,使得鄧小平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升到關涉社會主義本質內容的首要地位,突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屬性。不僅蘇東歐社會主義解體的深刻教訓促使鄧小平注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新中國建國后30年的歷史教訓(尤其是晚年所犯錯誤的歷史教訓)更深深地觸動著鄧小平的思想脈搏:“如果說我們建國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種忽視。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2]373應該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論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后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發展生產力是鄧小平總結新中國30年歷史和蘇東歐社會主義失敗經驗教訓基礎之上得出的理性思考,如何推動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成為鄧小平始終關注并思考的重要問題。蘇東歐社會主義失敗是由于生產力發展不夠導致,而后者又是純粹公有制和單一計劃經濟使然。我們過去搞社會主義建設主要也是照搬“蘇聯模式”,推行“一大二公”的計劃經濟體制。“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2]148,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成為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必然抉擇。此時,鄧小平的理論視角開始投向發達資本主義,通過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驗,總結其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正統馬克思主義者那里,計劃與市場是處于截然對立的關系之中的,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鄧小平通過總結新中國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和“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加之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歷史經驗的考察,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突破了計劃與市場對立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373當然,作出上面兩種區分并非是絕對的,只不過是為了敘述方便而采取的策略罷了。因為,國際與國內視角、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視角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共同構成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方法論指導。諸如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命題,不僅僅是對國際歷史經驗(資本主義和蘇東歐社會主義)的總結,也是對我國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所以,我們也可以將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視為在多重視角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二、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基本特點

鄧小平通過對國內和國際歷史經驗的科學、系統總結,重新恢復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發展和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其主要表現如下:

1.深刻的政治導向性。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立足于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立場之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之下進行的。總結歷史經驗,不是為了否定過去,而是為了面向未來;不是為了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不是以犧牲人民群眾利益為代價,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是對社會主義的否定,而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尋求經驗借鑒,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關于這一點,較為深刻地體現在起草《決議》的過程中。鄧小平明確指出:“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3]292針對社會上出現的“非毛化”的輿論傾向,鄧小平以偉大政治家的魄力斬釘截鐵地指出,必須正確評價思想,科學確立思想的指導地位。“對同志的評價,對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同志的個人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3]299原因在于:否定就是對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的否定,就是對我黨光輝歷史的否定,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否定,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否定。因此,鄧小平總結新中國建國后歷史經驗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利益的最終歸宿。政治導向性是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正確政治導向性的指引之下,才能對歷史經驗做出科學、合理的總結。

2.寬闊的理論視野。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并非是在單一視角指導之下展開的,而是多重視角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結果。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超越了國家、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意識形態的界分,可以說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既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斷總結;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發達資本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就總結經驗的時間跨度而言,鄧小平不僅總結新中國建國后3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而且也對改革開放后的歷史經驗進行及時的總結;不僅是對傳統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也是對發達資本主義數百年市場經濟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所以,我們可以將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視為對全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最終目標是為了通過總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經驗和借鑒,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寬闊的理論視野是產生內容豐富的理論之必要條件。正是在這種寬闊理論視野的支撐下,鄧小平充分總結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作出突破性發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最終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3.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是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而進行,或是在重大歷史事件的觸動下進行經驗總結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較為明顯地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諸如,《決議》對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現實問題就是:在粉碎“”、結束“”后,如何評價新中國建國后30年歷史,如何評價“”,如何評價功過是非和思想等現實問題擺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亟待回答。面對“”后滿目瘡痍的現狀,中國該走向何處,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現實問題也亟待加以解決。針對這些現實問題,鄧小平通過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從中取得經驗教訓,并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以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并最終解決現實存在的具體問題。所以,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并非是出于個人的主觀興趣和偏好,而是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總結歷史經驗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尋求經驗與借鑒,因而這一過程中必定會展現出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4.生動的思想辯證性。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在辯證思維指導之下展開的,因而在此過程中呈現出典型的思想辯證性。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例如,在總結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歷史經驗時,鄧小平就是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蘇聯社會主義解體和新中國建國后30年的歷史證明,僅搞計劃經濟只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設市場經濟的歷史表明市場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較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在這里必須要澄清一種錯誤觀點,即: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用市場代替計劃,就是取消計劃,僅僅依靠市場就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程度越高、國家對經濟干預越少就越有利于經濟發展,并且認為這種觀點在鄧小平那里就可以得到理論依據。這種“代替論”、“取消論”的觀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錯誤的,既不符合鄧小平的原意,在理論上也是站不住腳的。①因為鄧小平始終是將計劃和市場看作是實現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兩種不同的手段的。實踐證明,僅搞計劃經濟有其弊端,但是計劃的“優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2]17。搞市場經濟雖然有助于提高生產力,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消極作用(最主要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也日漸凸顯,尤其是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因此鄧小平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由此可見,鄧小平對計劃與市場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是計劃與市場的“結合”,只有在“結合”中才能使市場與計劃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各自的缺陷、不足,互相補充,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三、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通過對國內國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肯定成績與摒棄錯誤相統一,并將歷史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凝聚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前進。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及其基本方法、基本態度對于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1.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所形成的理論成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邏輯起點。鄧小平通過對歷史經驗科學系統的總結,重新恢復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判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這些正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賴以繼續推進的基礎和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在實事求是思想指導之下進行的,是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是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科學判斷基礎之上推進的,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之下展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正是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沿展。因此,沒有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就不可能產生上述理論成果,當下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牢牢把握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方法,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之下不斷總結新的歷史經驗,推動實踐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2.不斷地總結歷史經驗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每時每刻都會產生新鮮的經驗。能否把握歷史經驗并及時地進行科學、系統的總結,是判斷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就是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光輝歷史,“中國共產黨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肯定成績,糾正錯誤,記取教訓,并把它們提升到思想理論高度,教育全黨,取得共識,形成合力,步調一致地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4]我們認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不斷地向歷史學習,總結歷史經驗。通過不斷地、及時地總結歷史經驗,進一步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目前,改革開放已歷32載,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階段,對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理論成果。但是,不可否認,在這一過程中對于歷史經驗的某些方面還注重不夠,仍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重視和科學總結。諸如,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問題凸顯、貧富差距并未明顯縮小等一系列現象,必須及時地加以科學總結,并著力加以解決。唯其如此,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鄧小平曾說過:“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2]113只有不斷及時、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3.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必須堅持以正確的立場、方法和價值觀為前提。只有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才能對未來的歷史發展真正起到啟迪和推動作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價值觀作為指導和規范,缺一不可,否則將是事與愿違。晚年不是不總結經驗,但他脫離了實事求是思想原則,對國內和國際經驗進行了錯誤的總結,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將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階級斗爭上來,給黨和國家造成了沉重的災難,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鄧小平就是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的典范,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在實事求是思想原則和辯證思維指導之下展開的。科學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不因為嚴重錯誤而全盤自我否定,也不因為取得勝利而固步自封。今天,在“還原歷史”之風的影響下,國人開始重新反思歷史,對歷史經驗(尤其是新中國建國后的歷史經驗)重新進行總結,這無疑是應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卻出現了對歷史經驗錯誤總結、泛濫等不正之風,諸如否定中國革命歷史,夸大“人禍”,人為杜撰或編輯歷史等。“作為一種極端傾向,其要害就在于顛覆歷史觀,否定已有的歷史結論,歪曲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掩蓋歷史真相”。[5]為此,必須對這種錯誤總結歷史經驗的做法加以堅決抵制和批判。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立場之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執政地位為前提,以維護好、發展好和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最終歸宿,才能科學地總結當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之下,對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才能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4.善于總結成功經驗與敢于總結歷史教訓相結合才是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的完整表述。鄧小平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并不是僅僅局限于總結成功的經驗,而是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實現總結成功經驗與總結歷史教訓的有機結合。不可否認,成功經驗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深刻把握基礎之上得出的,總結成功經驗對于指導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在總結歷史經驗時,不能忽視對歷史教訓進行科學總結,它們也是歷史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曾說過:“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6]從某種程度上說,總結歷史教訓與總結成功經驗同樣具有價值。原因在于,歷史教訓是對事物本質認識不清、違背客觀規律的結果,較之于成功經驗,歷史教訓對于主體的感受和認識更為深刻。“總結教訓可以使我們對事物及過程的本質認識更為深刻。特別是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因為自己經歷過、付出過高昂的代價,有切膚之痛,通過總結,認識更為深刻。”因此,我們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對這一過程中歷史教訓的總結。諸如,上面提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社會問題凸顯“悖論”的教訓。鄧小平晚年就曾經對這一問題高度關注,并寄希望后來者加以重視和解決。他曾說到:“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可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不僅要善于總結這一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而且更要敢于直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歷史教訓,諸如社會分配不公、兩極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凸顯等問題,本著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正視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的失誤、挫折和教訓的總結。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深刻:“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這本身就是錯誤,而且將招致更多更大的錯誤。”只有實現總結成功經驗與總結歷史教訓有機統一,才是完整地總結歷史經驗,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