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列寧把“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 ——對一種流行觀點的商榷

時間:2022-04-17 12:27:00

導語:關于列寧把“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 ——對一種流行觀點的商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列寧把“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 ——對一種流行觀點的商榷

【關鍵詞】列寧/“供應和分配”/“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

【正文】

在蘇維埃俄國1918年夏至1920年底的國內戰爭時期,由于戰爭的形勢和支持戰爭的需要,列寧領導國家政權將經濟生活全部轉入了戰時軌道。在對城鄉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問題上,列寧主張把全國各地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社聯合并改造成為統一的分配機關——消費公社,將原地方糧食機關分配食品和日用品的工作全部移交給消費公社,將合作性質的商店、貨棧也一律轉歸消費公社,使全體居民都加入消費公社,成為公社社員,由消費公社下面的分配站向其社員發放消費品。他的這一思想。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消費公社將全體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長期以來,學術界流行著一種觀點,即認為上述列寧關于把“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證明他指望不通過市場使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或者說他有“直接過渡”的思想。筆者認為,這種觀點誤解了列寧的思想。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城鄉均有消費合作社,參加者達1000萬人以上。這種合作社的功能在于組織交換和消費,即社員可以將自己的勞動產品出售給合作社,可以從合作社購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費品,社會通過合作社進行買賣可以減少商人在流通領域里的剝削。參加這種合作社的主要是工人和農民,但合作社的領導者、管理者卻是資產者或資產階級的管理人員。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鑒于戰爭造成的經濟破壞和十分猖狂的投機倒把活動,主張利用消費合作社對全體居民供應消費品。1917年12月下旬,他在起草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草案》中提出:“全國公民都必須參加當地的(村的、鄉的、鎮的、或包括城市某一部分、街道某一部分等等的)消費合作社”?!艾F有的消費合作社一律國有化,并且必須無一例外地接受當地的全體居民入社。”(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12頁。)顯然,這里的全國居民都必須參加消費合作社的思想,就是將全體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統一來的思想。列寧起草的這個法令草案遭到消費合作社一些領導和管理者的反對。這些人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堅持要求合作社活動的完全獨立,不受蘇維埃政權機關的領導。蘇維埃政權為了達到利用消費合作社的目標,不得不對他們作一些讓步。1918年3~4月間,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政府糧食機構和合作社三方代表舉行談判,重新形成了法令草案。新的法令草案經人民委員會(即蘇維埃政府)討論和列寧修改后,由蘇維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批準。當時,列寧在著名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對此法令作了評價。他認為,此法令是妥協的產物。因為合作社里的資產階級管理者不僅參加了法令的討論,而且取得了表決權;蘇維埃政權放棄了居民免費入社的原則要求,放棄了同一地區的居民全體加入同一個合作社的原則要求;蘇維埃政權放寬了把資產階級分子從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完全排除出去的條文,等等。另一方面,他肯定這個法令的通過“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注:參見《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167頁。)。

1918年夏國內戰爭爆發后,收集糧食并搞好對居民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分配,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同年12月上旬,為了進一步解決利用消費合作社對全體居民供應消費品的問題,在莫斯科舉行了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代表中,大部分人是布爾什維克,但也有少數的孟什維克和右派社會革命黨人。列寧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從4月開始,黨和蘇維埃政權就致力于消費合作社與蘇維埃組織的合并,“我們已經著手在全體居民中間組織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我們每走一步都要檢查,工作是作起來了,但我們在這個經濟落后的國家里特別難做。我們同合作社的妥協從4月就開始了,已經頒布的關于完全合并、組織供應和分配的法令就是建立在這種妥協的基礎上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343頁。)。針對4月以來工作中不斷出現摩擦的事實,針對有的孟什維克和右派社會革命黨人提出的要獨立的口號,列寧說:“你們說:我們要獨立。無論誰提出這種口號都會引起人們對他不信任,這是很自然的。既然抱怨摩擦,希望消除摩擦,那就首先要丟掉獨立的念頭,因為在大家渴望加緊合并的時候,誰持這種觀點,他就是跟蘇維埃政權作對。只要工人合作社堅定地、真誠地、公開地同蘇維埃政權合并,這些摩擦就會開始消失?!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5卷,第343頁。)他的這些論述,既回顧了這個工作的歷史,又指出了它存在的問題,還揭示了克服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要知道,我們大家都認為,無論在供應或分配方面,整個社會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合作社?!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5卷,第343頁。)這說明,他進一步強調了通過消費合作社把全體居民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

到1918年春,一方面戰爭的嚴峻形勢和戰時經濟狀況要求利用消費合作社搞好對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另一方面合作社內部的資產階級管理者拒絕同蘇維埃政權合作,不接受蘇維埃政權的方針和政策。鑒于此,列寧認為,必須采取果斷而切實可行的措施,對舊的合作社進行根本性的改造。2月2日,他在起草的有關文件中指出,當前的合作社存在著種種弊端,如它使一批擁有股份的特殊人物得到了好處,保留了一般居民特別是無產者不能參加的特殊機構,分配產品時沒有做到半無產者優于中農,中農優于富農,收集食物時沒有向富農、中農收凈余額等等。由此他提出:“任務的全部艱巨性(以及提到我們面前的這一任務的全部內容)在于要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舊的合作社……過渡到新的真正的公社,從資產階級合作社的供應和分配過渡到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5卷,第461~462頁。)這里提出由舊的合作社過渡到新的真正的公社,由資產階級合作社的供應和分配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體現了他對合作社的資產階級管理者的一種強硬的態度。3月上旬,列寧在起草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提綱》中又提出,當前所有的分配機構(主要有國家糧食機構、工人合作社、公民合作社等三種機構)弄到的產品,大都是同一個來源,而它們工作過程中的摩擦已成為有效開展工作的嚴重障礙,所以,“在分配方面必須建立統一的分配機構”(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513頁。)。他認為,為了做到這一點,原有的合作社機構需要繼續保留,使它成為新機構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所有的分配站(店鋪)組成一個統一的分配網。所有三種機構的店鋪以及其他方面的店鋪(如有的話)都統一起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513頁。)?!八械南M者都按地區編入一個店鋪;要強制編入,馬上編入”。“統一以后的機關叫消費公社”(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514頁。)。在這里,他一是繼續強調了統一“供應和分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強調了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3月下旬,在列寧提綱的基礎上,國家政權通過了正式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根據這個法令,通過消費公社對全體居民統一“供應和分配”消費品的方案逐步得以落實?;蛘哒f,列寧的這一思想,逐步地變成了現實。

列寧于1919年2月提出的《俄共(布)綱領草案》,反映了他的上述思想。其中寫道:“在分配方面,蘇維埃政權現時的任務是堅定不移繼續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目的是把全體居民組織到統一的消費公社網中,這種公社能把整個分配機構嚴格地集中起來,最迅速、最有計劃、最節省、用最少的勞動來分配一切必需品。”(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110頁。)根據他的草案通過的《俄國共產黨(布什維克)綱領》,也相應地有上述這樣的條文。學術界的許多人以列寧在《俄共(布)綱領草案》中的上述一段話為根據,證明他此時形成了某種特殊的思想(即不通過市場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實際上,他這里的思想同上述通過消費公社把全體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關于黨綱草案的這個條文,只不過是對現實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或者說正在出現的事物的反映。

綜上所述,列寧關于通過消費公社把全體居民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有一個形成的過程。1917年12月下旬他撰寫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草案》,最初反映了他的這一思想。1919年3月他撰寫的《關于消費公社的提綱》,則體現了這一思想的完全形成。從他的思想看,1917年12月下旬至1919年3月下旬是一個有機聯系的、不可割裂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內容,是指導黨和國家政權有關方面同消費合作社的資產階級管理者進行較量,有時對他們作必要的妥協,有時對他們作有力的斗爭,從而達到利用消費合作社對全體居民統一進行消費品“供應和分配”的目的。

列寧的這一思想在當時的意義是什么呢?它的意義同產生它的原因有著必然的聯系,只有認真分析產生它的原因,才能真正理解它在當時的意義。

筆者認為,產生列寧這一思想的原因,是十月革命初期以及國內戰爭時期嚴峻的軍事政治形勢和經濟生活十分艱難的狀況,歷史事實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列寧有關的文獻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沙皇政府的將軍和資產階級政府的軍事領導人發動軍事叛亂,企圖以武力顛覆蘇維埃政權。一些立場反動的企業主不接受蘇維埃政權的管理措施,造成企業停工停產,企圖從破壞生產入手拖垮蘇維埃政權。從蘇俄的國際形勢看,德國帝國主義大軍壓境,隨時有可能對蘇維埃俄國發動侵略戰爭,置蘇維埃政權于死地。蘇維埃政權要在這樣的軍事政治環境下立穩腳跟,必須把經濟生活調整好,使經濟生活有利于軍事政治斗爭的進行。可是,俄國由于經歷了幾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又由于十月革命剛剛勝利,國內的各個方面處于非常狀態之下,經濟領域里的投機倒把活動十分猖狂。這就使得蘇維埃政權必須以非常的措施和辦法組織經濟生活,以非常的經濟生活形式適應非常的軍事政治形勢。由此,列寧產生和形成了通過消費合作社把全體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例如,列寧1917年12月下旬在《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草案》的開頭寫道:“由資本家爭奪贓物而引起的戰爭,造成了空前的經濟破壞。而罪惡的投機倒把活動的唯利是圖的行為——特別是富有階級的這種行為——使經濟破壞更加嚴重,使幾十萬幾百萬人遭到饑餓失業的痛苦?,F在必須采取非常措施來救濟災民并且同投機倒把分子進行無情的斗爭,因此工農政府制定下列條例,作為蘇維埃共和國的一項法律?!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3卷,第212頁。)下面緊接著,他提出了使全國居民都參加消費合作社的主張,即提出了把全體居民消費品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這說明,列寧的這一思想是鑒于帝國主義戰爭造成的嚴重的經濟破壞、投機倒把活動以及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狀況而產生的,它當時的意義就在于要克服經濟破壞、投機倒把和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狀況。

國內戰爭爆發以后,軍事政治形勢更為緊張。面對著帝國主義者野蠻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瘋狂的反革命叛亂,蘇維埃政權建立起強大的紅軍,同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斗爭。在這個時期,前線需要足夠的糧食供應,正在加緊生產軍用物質的城市工人也需要糧食和其他消費品的供應。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國家收購糧食的工作越來越困難,糧食和其他消費品的供應越來越緊張。進入1919年以后,供應困難的局面異常突出地擺在黨和國家政權面前。列寧1919年1月26日在有關文章中寫道:“蘇維埃共和國特別困難的半年已經開始。1918年上半年收購了2800萬普特糧食,下半年收購了6700萬普特糧食(這兩項數目之和不到正常情況下年收購糧食數目的1/3,遠不能滿足全體人民消費的需要——引者注)。1919年上半年將比去年下半年更困難”。“糧荒愈來愈嚴重了。……必須作出超人的努力,可是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452頁。)。正由于這種情況,兩天后,即1月28日,列寧起草《人民委員會關于合作社的決定草案》,要求“正確地組織供應和分配”,要求糧食人民委員部給蘇維埃駐合作社的代表制定工作細則,并保證這一工作細則的貫徹落實,要求有經驗的共產黨員能夠進入中央消費合作總社理事會等等(注:參見《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456頁。)。4天后,即2月2日,列寧起草《關于從資產階級合作社的供應和分配過渡到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的措施》的文件,提出從舊的合作社過渡到新的真正的公社,實現有利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一個月以后,列寧起草《關于消費公社的提綱》,提出了建立消費公社的具體辦法。這些事實說明,這一時期列寧關于建立消費公社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供應和分配的主張,或者說通過消費公社(消費合作社)把全體居民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思想,產生于糧食收購困難和消費品供應緊張的狀況,它當時的著眼點在于克服供應和分配無秩序和緊張的狀況。值得指出的是,列寧在《關于消費公社的提綱》的開頭寫道:“由于糧食狀況困難,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使國家免于饑餓和最大限度地節省人力物力。”(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513頁。)下面緊接著,他提出了建立消費公社的具體辦法。這直接說明,他建立消費公社的出發點,就在于克服糧食和其他消費品供應上的困難以及人民饑餓的狀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前夕,列寧曾經明確地提出,俄國不可能立即直接取得社會主義勝利,不應該立即將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3月,他在即將從西方返回俄國時撰寫的《給瑞士工人的告別信》中指出:“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是歐洲最落后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里,社會主義不可能立即直接取得勝利。”(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90頁。)在他看來,俄國無產階級下一階段的革命任務,是使俄國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規模,促進西方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和勝利?;貒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注:關于列寧《四月提綱》的基本思想,可參見俞良早文:《“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論列寧的〈四月提綱〉及其有關著作的思想》,《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97年第6期。)。黨內有人誤解了《四月提綱》的精神,指責列寧“指望”將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列寧在《論策略書》中反駁說:“這是不對的。我不但沒有‘指望’我們的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還直接提醒不要有這種想法。”(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146頁。)他認為,他當時所指望的,只不過是由工人對社會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進行計算和監督,使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同一時間,他在《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一文中,在論及銀行國有化和辛迪加國有化不是社會主義措施(許多資產階級國家實行過)時指出:“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只要大多數居民還沒有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29卷,第166頁。)4月下旬,列寧在為黨的第七次代表會議起草有關決議時還寫道:“俄國無產階級是在歐洲最落后國家中的一個國家內,在大量小農居民中間進行活動的,因此它不能抱定立即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442頁。)列寧所謂社會主義不能立即直接取得勝利,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不能抱定立即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意即俄國不能夠立即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思想同此是一致的。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即從十月武裝起義勝利到1918年夏,無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以及鎮壓剝削者的反抗。1918年4月,建立新政權和鎮壓剝削者反抗的斗爭已大體結束,列寧提出,必須轉變黨和國家政權的工作重心,把工作重心由對敵斗爭轉向管理俄國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正在這時,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就蘇俄這一歷史時期的性質和特點提出了重要論斷。他說:“國際方面的情況是非常嚴重、困難和危險的;必須隨機應變和退卻;這是等待西歐極其緩慢地成熟起來的革命重新爆發的時期;在國內,是緩慢建設和無情‘整飭’的時期,是無產階級嚴格的紀律性同小資產階級自由散漫及無政府狀態的危險的自發勢力作長期的堅決斗爭的時期,——簡單說來,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革命特殊階段的特點?!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4卷,第186頁。)

1918年夏,蘇俄的歷史進入國內戰爭時期。在這一時期,能否奪取戰爭的勝利,關系到蘇維埃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因此,在這一時期,蘇俄的一切活動,包括經濟上的、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活動,都無條件地服從戰爭的需要。如同列寧1918年7月29日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說的:“我們的國家又陷入了戰爭,現在革命的結局完全取決于誰在這場戰爭中取勝”?!拔覀兊娜炕顒討撏耆挠谶@個決定著革命的命運和結局、決定著俄國革命和國際革命的命運的問題。”(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3頁。)由于一切活動服從于戰爭,正常的經濟建設必然地被擠到議事日程之外。列寧7月30日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目前我們還顧不上研究經濟政策和農業政策。我們不得不拋開這些工作,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起碼的任務即糧食問題上。”(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8頁。)當時,解決糧食問題對于奪取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把注意力放在糧食問題上,也就是放在戰爭問題上。

列寧在1919年2月完成的《俄共(布)綱領草案》中,在關于經濟部分和土地部分的條文中,提出了比較激進的主張,如要求將工業國有化的工作進行到底,要求把全體居民組織到統一的消費公社網中,要求為消滅貨幣作好準備,要求在農村建立國營農場、農村公社以及共耕社和協作社等等。如果把這些措施聯系在一起,則使人感到列寧已經形成了在蘇俄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即從工業領域到農業領域、從生產領域到分配領域全面進行改造、從而使蘇俄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墒鞘聦嵅⒉皇沁@樣。在《俄共(布)綱領草案》中,在這一時期舉行的俄共(布)八大的文獻中,并不能看出列寧已經提出使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譬如:

第一,列寧雖然提出了上述比較激進的措施,但未論述必須采取這些措施的經濟條件上的原因,說明產生這些激進措施的原因是戰爭。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包括在工業領域實現國有化,在農業領域建立國營農場、農村公社等等,要求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1919年春俄國生產力的水平同十月革命勝利初期相比較,并無多大的變化。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不主張在工業領域徹底地進行國有化(他主張采取國家資本主義措施),不主張在農業領域建立公有化的國營農場和農村公社。1917年3月和4~5月間,列寧曾先后兩次提出過修改黨綱的材料,他在這些材料里也未提出上述這些激進措施。只是在1919年2月提出的草案里,才出現了這些措施。考慮到1919年春俄國生產力的水平同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并無多大變化,俄國的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實施這些激進措施,而且列寧在提出這些激進措施時并沒有論證必須采取它的經濟原因,可以認定,是因為戰爭的形勢使他主張采取這些激進措施。這些措施的出現與向社會主義過渡沒有直接聯系。

第二,列寧在黨的八大一系列報告中未明確提出蘇俄必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列寧起草的黨綱草案,經過同年3月黨的八大通過。在黨的八大上,列寧作了一系列的報告和講話,如《開幕詞》、《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關于黨綱的報告》、《關于黨綱報告的總結發言》、《關于農村工作的報告》、《閉幕詞》等等。在這些報告中,他沒有明確提出蘇俄必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在《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中,在國內問題上,他講到了組建紅軍的問題、利用舊專家的問題、糧食問題和農村工作問題,在農村工作中主要講到了建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意義以及對待中農正確態度的問題。在《關于黨綱的報告》中,他主要講到了他本人和布哈林之間在黨綱的理論基礎問題上的分歧,批評了布哈林關于新黨綱不要反映資本主義問題的意見。在實踐的問題上,他講到了正確對待中農的態度、利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合作社、利用舊專家、反對官僚主義的問題。在這些報告中,他沒有將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作為一個專門的問題提出來,甚至沒有哪一個自然段或一個完整的句子是講這個問題??梢?,從主觀上看,他沒有考慮到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第三,在這一時期的有關文獻中,列寧明確地表示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不可能馬上實現。俄國是一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將個體農民經濟變為公有制經濟,將小生產變為社會主義大生產。這個任務決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1918年11月8日,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一下子要把數量很多的小農戶變成大農莊是辦不到的。要在短期內一下子把一直分散經營的農業變成公共經濟,使之具有全國性大生產的形式,由全體勞動人民普遍地同等地履行勞動義務,同等地公平地享用勞動產品,——要一下子做到這一點,當然是不可能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70頁。)12月11日,他在有關會議上再一次指出:要爭取社會主義的勝利,必須在農村實現共耕制,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組織制度,可是,“這類變革,即實現由個體小農經濟到共耕制的過渡,顯然需要很長時間,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拔覀兩钌钪?,在小農經濟的國家中,不經過一系列漸進的預備階段,要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352頁。)。也就是說,當前馬上要實現共耕制,完成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不可能的。在黨的八大《關于農村工作的報告》中,他在講到如何吸引中農走公有制道路時說:“如果我們明天能夠拿出10萬臺頭等拖拉機,供給汽油,供給駕駛員,……,那么中農就會說:‘我贊成康姆尼’(即贊成共產主義)??墒且龅竭@一點,首先必須戰勝國際資產階級,必須迫使它供給我們這些拖拉機,或者必須把我們的生產能力提高到能夠自己制造這些拖拉機的程度?!保ㄗⅲ骸读袑幦分形牡?版,第36卷,第193頁。)意思是說,要使農民特別是當時農村中已成為人口多數的中農相信社會主義,走向公有化的道路,或者必須取得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蘇俄的建設得到來自外部的支持,或者必須使自己的生產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使自己能夠創造實現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可是,無論從那個方面看,目前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列寧說:“這在目前還是一種幻想。”(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193頁。)也就是說,目前蘇俄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種幻想”。

綜上所述,進入國內戰爭時期以后,列寧沒有也不可能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既然他連“過渡”的思想都沒有,更何談他指望通過把全體居民的“供應和分配”統一起來的辦法,使蘇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如同某個人,他根本沒有汽車,也不會開汽車,何談他違章駕駛汽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