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自身創新建設運行研究
時間:2022-10-20 04:19:00
導語:執政黨自身創新建設運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政黨文化建設是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的系統性工程。本文從意識形態、組織心理、制度規范、作風建設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展示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主要內涵。
[關鍵詞]政黨文化;黨的建設;執政黨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為共產黨自身建設的一個系統性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文化建設囊括了政黨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要從意識形態、組織心理、制度規范和行為作風四個主要方面來進一步探討如何加強黨的創新建設,從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堅持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不動搖,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
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和強化共產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加強團結、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思想保證。鄧小平一再強調,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職能,“使馬克思主義的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宣傳,特別是在一切重大理論性、原則性問題上的正確觀點,在思想界真正發揮主導作用”。(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1983年10月12日)[M],《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無條件的保證。現階段,中國還存在全民所有、集體所有、個體所有等不同類型的經濟關系,這些經濟關系體現在意識形態上就是多種意識形態成分的存在。如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小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還有傳統意識形態的殘余,這些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意識形態必然會發生矛盾,甚至形成尖銳沖突,威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工作,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一方面是加強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為社會成員提供合乎社會目標的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來實現社會整合。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符合中國實際的創新理論,深刻影響了社會價值取向,改造了中國人的社會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認知,實現了有效社會整合。另一方面是加強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其社會和政治的理想來引導、動員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的行為目標達到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主題,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政治理想。在這個共同思想基礎上,全國人民才能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達到高度統一。因此,堅持共產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不動搖,就必須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處于不斷豐富和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沒有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將會完全喪失。
二、強化黨內組織心理認同,創造黨內和諧環境,提高黨的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組織心理是政黨成員對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它是政黨組織成員在政治活動和組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和道德風貌,是政黨內普遍存在的一種大眾心態。(趙理富:《政黨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黨內普遍存在的這種心理狀態,是創造黨內和諧的基本要素,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思想基礎。當前條件下,許多人主動加入中國共產黨,使自己積極地置身于共產黨的政治體系和政治關系中,這本身就是對黨的基本價值和政治理想有一定認知和興趣的反應。但是與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思想不同,黨內組織心理是一種潛在的意識,它不是理論化的政治意識,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和黨內腐敗現象的加劇等一些不和諧因素,在相當程度上改變著黨內組織成員的心理狀態,弱化了黨內組織心理認同。因此,在政治活動和組織活動中持續深入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強化黨內組織心理認同,創造黨內和諧環境,成為當前共產黨政黨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黨內和諧是政黨成員對黨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達到的一種普遍認同的狀態,通過黨內組織心理認同達到黨內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基本內容,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就在于如何使全社會普遍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作用和意義,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共同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這是和諧社會的靈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黏合劑。由此,黨內和諧是社會共同價值觀形成的思想保證和政治基礎,沒有黨內和諧就無法擴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條件將無法形成。
三、完善黨的制度規范建設,擴大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
制度規范是黨的重要執政資源,中國共產黨要鞏固和強化執政地位,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資源建設,不斷完善黨的各項制度。黨的制度是一個結構嚴謹、內容廣泛的體系,它的實質和核心是把民主集中制原則運用于黨的活動的各個領域,使之具體化、制度化。要推動黨的制度建設,堅持作為根本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必須建設和完善黨的基本制度和具體工作制度。“基本制度包括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選舉制度、黨的干部制度和黨內生活制度這些基本制度,是規范機構運作和黨員行為的法定程序和規則;具體的工作制度包括黨委會及其常委會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等具體工作制度,是維持各級組織日常工作的規程,是根本制度與基本制度的具體化。”(王邦佐、謝岳:《社會整合:21世紀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使命》[J],學術月刊,2001年第7期)這些基本制度和具體工作制度的完善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落實與發展,有利于反對和防止個人獨斷專行,反對好人主義、自由主義,體現了黨內生活的原則性。
制度建設還必須發揚和擴大黨內民主,加強黨員個體角色地位,激發黨員個體的政治積極性,為黨的各項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組織活力。要認真貫徹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這種對黨內民主資源的充分享有,將會極大提高黨員的政治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匯集、整合、開發和擴展新的執政資源,有效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戰斗力。
四、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大力改進學風和文風,自覺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作風狀況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作風在黨的創新建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當前,要著力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大力改進學風和文風,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成為當前政黨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好地團結和帶領人民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自覺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根本目的,切實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把黨的建設從整體上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總之,政黨文化建設是黨的建設的一個系統性工程,我們要以十七大為契機,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文化建設,鞏固黨的思想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