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體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11:28: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體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康德黑格爾認識論主體性
[論文摘要]由于受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中心主義”的影響,人們對馬克思主體性理論的研究總是慣于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而對馬克思主體性理論的自身特性研究卻涉及不多,故本文認為,要對馬克思主體性理論進行研究,必須通過歷史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這樣才能真正闡釋馬克思主體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主體性理論的淵源
在馬克思以前,眾多的西方哲學家,無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曾經各自從不同側面、在不同程度上探討過人的主體性問題。盡管明確的“主體”和“主體性”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現,但凝聚于其中的思想卻是由來已久的。
(一)康德從先天具有的認識形式即“先驗感性論”,真下展開對于認識的主體性來源的探尋??档抡J為,科學知識的獲得經過感性和知性兩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主體內部有不同的認識形式。認識從感性開始。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指出,感性認識兩方面組成:
1.是獨立于我們之外的客觀對象提供的經驗材料,是主體自身具有的整理這些材料的感性直觀形式。時間、空間就是感性直觀的純形式。至于感性直觀形式的來源,康德說:“所謂感性直觀之純粹方式——必須先天的存于心中。在康德看來,一切感性經驗的構成必須以它們為前提,離開了這種直觀形式,人們的感覺只能是一團雜多混沌的感性材料的堆積,感性認識也就無法形成。顯然,在這里康德正是通過闡述感性直觀形式在感性認識中的作用,揭示認識的主體性的。
2.然而必須使之上升到知性階段,用概念來思維對象,才能產生認識。因此,康德指出:“吾人之知識,發自心之二種根本源流:第一,為容受表象之能力(對于印象之感受性),第二,為由此等表象以知對象之能力(產生概念之自發性)。由于前者,有對象授與吾人,由于后者,對象與所與表象,此為心之純然規定)相關而為吾人所思維故直觀及概念,乃構成吾人一切知識之要索,無直觀與之相應之概念,或無概念之直觀,皆不能產生知識。這里所說的概念,就是知性思維形式?!盁o內容之思維成為空虛”,它本身不能產生思維對象,而“無概念之直觀,則成為盲目”。在知性形式中,具有綜合統一功能的便是純粹知性概念,亦即范疇,離開了這些范疇(即知性純形式),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不可能的??梢?,康德強調了主體更深一層的認識形式:知性思維形式在認識中的能動作用。但是卻把它歸為純主觀的、沒任何客觀意義和效力的純粹理念。
(二)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體系巾的一部分,即黑格爾在批判經驗論和先驗論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地闡述了主客體的雙向運動。他認為:“以為對象中似乎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放進去的,這樣來設想分析,是片面的;以為發生的規定僅僅是從對象抽出來的,這種想法也同樣是片面的。大家知道,主觀唯心論說出r第一種想……;第二種設想屆于所謂的實在論……。”¨j這也就是說,認識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體“接受了存在著的世界.使進入自身內”,即客體向主體的運動;二是主體“憑借主觀的內在本性……以規定并改造這聚集體”,即主體向客體的運動、主體對客體的規定和改造這也是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康德所主張的先天形式把各種規定賦予對象及人為自然立法,是片面的原因所在。
(三)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確地揭示了人及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研究指明正確方向。人的發展,一個重要的方砥便是人的主體性發展問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康德、黑格爾關于主體性原則的思想,即肯定了他們對直觀主義的批評;另一方面,又批評了他們對主體性原則的唯心主義理解。同時明確指出,所謂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就是要把對象、現實和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作實踐去理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批評貲爾巴哈哲學理論的直觀性時進一步指出,“世界決不是某種開人_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因此,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因而對人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馬克思的意圖并非要否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而是要說明,自然界對人來說是什么,取決于人的實踐活動。人對外部世界的改造,同時亦是人對自身的改造。所以,馬克思說動物和外部世界無所謂關系,只有人與外部世界才有所謂的關系??梢姡挥杏脤嵺`來說明認識的主體性來源,才能科學地回答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并最終科學地解決認識的主體性問題。
二、馬克思哲學中主體性思想的內涵
馬克思非常關注對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在總結了哲學史上關于主體性問題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其優秀成果,最終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實踐主體性。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我們要弄清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這就必須與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根本特征一一“歷史性”聯系起來,否則,我們談論的“實踐”就可能不是馬克思的概念。因為馬克思哲學中的歷史性是指:“現實性、具體性、條件性、暫時性和當下性,它革命性地打碎了一切形而上學的永恒性的幻想。因此,我們只有將歷史性原則作為一條根本解釋原則去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相關概念,才能理解它們的本來含義;脫離了這一原則,我們就失去了判斷的標準,也就有不可能準確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概念。公務員之家
其次,實踐主體性中即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也就是說,具體的、歷史的實踐既不能被理解為可以脫離外部客觀條件僅僅決定于人自身的觀念和意志的單純的感性活動,也不能理解為作為一個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動,而是指人的、在活生生的歷史過程中的具體活動。人的這種具體的歷史性活動也就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睂嵺`的這種雙向互動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人們能動的現實生活過程?!坝^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就是馬克思運用主體性原則理解認識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堅持主體性原則,方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更迅速地反映對象。
最后,用馬克思哲學巾的價值觀來把握實踐主體性巾的主客體關系的內容和尺度。馬克思曾指出:“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人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已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边@一論斷是指價值本身的特性所反映或昭示出來的主體性內容,即主體在確立和推進現實的對象性關系中所彰顯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就是人總是從自己出發、按自己本身的能力、需要、尺度去理解、把握和改造客體與主體自身的特性。
三、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體性思想實現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
馬克思將實踐置于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堅持主客體相統一的思維方式,用實踐一感性的觀點批判地改造了費爾巴哈單純的“感性存在”原則,強調主體舶實踐本質即主體的對象性活動,重視人的實在性,確立價值主體性概念并對其展開了探究,對人的本質作出了科學的診釋,解構了傳統西方政治哲學家們對“人性”的一般假設,奠定了人類價值訴求的客觀性基礎,并以改變世界的“現實的運動”完成取代以往純粹的抽象的思維批判,沖破了長期以來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的束縛,實現了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既克服了那種只想用客體本身的屬性來一勞永逸地解釋價值的“唯客體主義”式思維方式,又成功地摒棄了價值論問題中長期存在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并對西方近現代以來出現的價值相對主義與價值絕對主義等傾向具有一定的匡正和糾偏作用。
(二)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為人類實現自由與解放找到了合理、科學的途徑。
從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出發,面對主體性的多種歷史形態,也面對當代主體性的構建和對于未來主體性新質形態的期待,我們顯然需要持有這樣的一種理論主張:即主體性是流動的、多樣的。這就像當前學界主張流動的、多樣的現代性觀念一樣。但同時,筆者認為,局限于此又足不夠的,人的主體性的歷史建構還應遵循和符合一個根本的目的,即人類進步也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最高目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更為合理地進行流動的、多樣的同時也是時代性的主體性的建構。
(三)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為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昭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積極確證人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和尊重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關注當下社會主體的人的生存境遇,研究主體所面臨的現實向題、現實矛盾,真正滿足主體的物質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要求;同時,還應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認識到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互為目的和手段的對應關系,應從社會主體的視角考量社會全面進步和發展的現實意義,樹立以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個性發展和群體認同、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相統一的社會價值觀。因此,馬克思這一思想為我們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正確調整人們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拓展人的實質性自由,實現“普遍的人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南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 上一篇:高校馬克思主義應堅持的原則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本質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