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馬克思分工理論背景下的人的全面發展
時間:2022-01-20 09:13:00
導語:試論馬克思分工理論背景下的人的全面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認為私有制下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畸形發展,使人喪失了全面發展的機會,從而將研究和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作為一個社會問題的中心。從馬克思分工理論的角度來認識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思路,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指導。理解和把握這一點,有助于我們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馬克思;分工;全面發展
一、人在實踐活動中,在人的“自覺自由”的本質得到不斷的確認和提高的同時,也受到社會中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這種社會關系“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人相對立,馬克思將之稱為異化。
馬克思認為傳統分工作為一種“異化勞動”的社會形式,導致了人的活動的片面化,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
雖然從客觀上說,“分工是對人力的巧妙運用”,適應并有效地運用了人類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突破了人類最初勞動的狹隘性,創造了簡單協作無法比擬的生產力,并“給勞動以無限的生產能力”,使各類人在對象化過程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使人類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分工是迄今為止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分工也產生出了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分工是異化范圍內的勞動社會性的國民經濟學的表達。換言之,由于勞動不過是外化范圍內人的活動的表現,不過是作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現,所以分工也不過是人的活動——作為現實的類的活動,也即作為這個類的存在場的活動——的異化了的,外化了的狀態。”“作為類的活動,人的活動的這種異化了的和外化了的形式”就是“分工的本質”,“人的才能的差異與其說是分工及交換的原因,不如說是它的結果”。分工往往以強制的形式存在,并“剝奪、降低每一單個人的能力”,因而在客觀上導致人的能力的畸形發展,使人的全面發展受到人為的抑制。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也揭示了人類社會分工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首先是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相分離,從而導致了勞動與享受的脫節。“勞動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勞動的樂趣本身”;其次是生產與消費的脫節“消費只是為了生存,生活沒有因消費而有價值,相反會因為消費而變得空虛”;再次是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的矛盾,“分工的發展產生了個人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同時,這種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還有分歧,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化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這些因分工而產生的異化的矛盾,加深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阻礙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分工作為一種“異化勞動”的社會形式必然要被消滅掉。“這種異化(用哲學家易懂的話來說)當然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又同現存的有錢有教養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提前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前提下,用共產主義這劑良藥來根除,因為在沒有異化矛盾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分工已無存在的必要,更不是異化勞動的感情存在方式,自由的分工已取代了自發性分工,勞動已成為一種享受,生活也僅僅成為人的一種單純的消費,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每個人都成為了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本質的展開和豐富,指人的活動及其能力、人的社會關系、人的個性等各方面從片面到全面、從畸形到完整、從貧乏到豐富、從潛在到現實的發展。
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愿和自主的發展,是為了人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的發展。在批判了私有制條件下的分工的片面性和強迫性的同時,馬克思指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并沒有真正開始人本身平等自由全面的發展,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從它誕生時,就同人本身的平等自由全面發展內在本質聯系在一起。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我們一直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小康社會發展新階段的一個奮斗目標,并且把人的尺度和人性化思維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著重從政治、教育的角度來談論人的全面發展,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德、智、體全面發展,即德育、智育、體育“三者并重”,全面發展。其次,“身心并完”,即體力和智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最后,“社會多面手”,目的是消除舊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現象,使每個人都成為具有全面知識和能力的人。
鄧小平著眼于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角度來談人的全面發展,適時地把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化為“四有”新人的培養。由于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是造成人片面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鄧小平特別指出必須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此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第一次從對人的基本物質需要滿足的角度高度重視人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基本價值中的核心地位,真正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望又可及的現實目標。
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不僅體現并堅持了鄧小平理論,而且進一步突出了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核心。此外,他還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三個代表”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衡量標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通過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對這個宏偉目標的解讀,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從當代中國從現實出發,實實在在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偉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進一步確定了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而且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鮮明地表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及優越性。
2004年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和諧社會,主要是指人與人關系的和諧,而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要使社會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不斷在實踐中得到實現。
三、毫無疑問,人的全面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也相應地有不同的實現途徑。
在現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生產力的進步是推動分工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了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注意到,不同的生產工具將會產生不同的分工形式,生產工具的任何變化都會在分工的某一方面表現出來。“勞動的組成和劃分視其擁有的生產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決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決定的分工。”表明分工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足的產物。我國目前存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等阻礙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市場經濟是一種注重平等競爭和人格獨立的經濟,因而我們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能力本位”為核心價值的現代價值體系,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力和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wWw.gWyoO
其次,以人才戰略促科技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體是人,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愈來愈起決定作用,我們逐漸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作為“無形資源”正在成為新的社會發展動力。同時,也是引發社會分工的根本動因,全面發展科學技術就是為了更快捷地激活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空間。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
最后,以能力為基準,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一定歷史階段中的社會分工決定該歷史階段中的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者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工越發達,積累越增加,這種分裂也就發展得越尖銳”,由此可見,私有制的產生是分工的結果,分工制約著所有制關系,這是其一。另外,分工還制約著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分工而造成了地位上的不平等,就決定了“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我國分配制度的主體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體現了我國勞動者在地位上的平等和分配上的公平。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發現只有能力全面發展的、具有高知識含量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是知識經濟的希望所在。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還要實行按績分配、按資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人都有相對平等的權利、機會和條件來全面發展自己,也就是使人能獲得平等的發展,實現‘人’的發展上的全面。”
- 上一篇:基層公務員年終工作鑒定
- 下一篇:大學本科生畢業前個人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