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淺析
時間:2022-02-18 11:14:36
導語:民生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方針,十八大上該方針得到進一步強調與支持,因此“改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走社會主義、堅持走馬克思主義道路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明確了大眾化理論和民生問題的定義,并深入分析了民生問題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最后闡明了走以人為本的民生道路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正確性
關鍵詞:民生問題;大眾化理論;關系;以人為本;方式
一、民生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
民生問題從狹義的角度來講主要是指公民生活當中的所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比如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問題,主要體現在公民的基本權益上,并且包括廣大公民的發展機遇[1]。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就是與公民相關的一切問題都屬于民生問題,它不僅包括人民生活中基本的吃、穿、住、行,同樣包含公民在生活中對子女的教育、就醫保險等方面的問題;民生問題中最為重要的是就業問題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它們都是與公民基本生活相關的非常實際、非常現實的問題,它們是與公民的利益最為貼近的問題。對民生問題進行關注、重視,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存條件與環境是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要堅持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是指中國將堅持并持續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的道路;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是指中國將走適合中國現代國情的馬克思主義道路[2]。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是指利用多種表現形式,鮮明生動的語言,科學的方法來詮釋和宣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達到由抽象上升到具體、從深奧難懂轉化為易學易懂的效果,從而被人民群眾知曉、認同和廣泛傳播。讓廣大的公民以社會實踐為理論武器,逐漸改變并提升為他們的社會價值傾向和思考方式。以公民的社會實踐為主題地位來大力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著力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落實與實施,解決群眾的“國民生存問題”,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成果真正融入到群眾的思想當中去。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與民生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解決民生問題是根本出發點
首先,根據黨的十七大對民生問題的提出并進而引出的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研究,可知民生問題的提出才是加強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人民群眾有著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和利益訴求以及多元文化需求,而當中的利益問題是所有社會發展的理論體系中不可避免的。關注工人、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成為了馬克思理論研究的著眼目標。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根據公民最基本的生活行為作為切入角度,參考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念,詮釋了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根本的本質。因此,民生問題不僅僅是大眾化理論的出發點,同樣也是大眾化理論首先要關注并詮釋的問題。其次,因為民生問題的本質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問題,僅僅靠理論宣傳不能夠真正地解決民生問題,只有在社會實踐的檢驗下才能知曉民眾的所需所求。因此,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對民眾進行社會實踐,由此可知它也是社會實踐的起點。由此可知它也是社會實踐的起點。理論要具有說服力,僅僅依靠空洞的說教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經得起社會實踐的檢驗。人民群眾是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檢驗者,以“得民心、順民意”為理論建設目標。對于任何理論,人民群眾都有各自的判斷標準,若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和利益訴求,堅持以人為本,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滿足感、幸福感,這種理論自然能夠引起群眾的共鳴,得到群眾的擁護。因此,從社會認同的角度來看,關注民生,維護公民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從群眾實際出發的現實研究起點。
(二)民生建設成果是衡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根本標準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主要本質就是社會實踐,那么由此可知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大眾化理論,其根本本質同樣應該是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形成的,這種理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存在漏洞或是根據當今社會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某些方面是否有可以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方式最終能否取得預期成效,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來檢驗。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為提高廣大公民的生活水平,是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要實現的目標。”[3]也就是說實現中華繁榮富強,建立小康社會,都是關注和重視民生問題的具體表現,并且以保障和改善廣大公民的民生問題為己任。正因如此,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才能走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理論體系才能扎根于公民的心中,讓公民接受、認可大眾化理論,從而堅定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在傳播大眾化理論的過程中提升公民的幸福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始終如一地關注和重視廣大公民的基本權益,才能讓人們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魅力與生命力,人民群眾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接納、認同并廣泛地傳播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因此,民生問題的解決成果是衡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成果的根本標準,最重要的一個標尺。
三、當代中國促進大眾化理論、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方式
在2013年6月18日起,中國共產黨正式開展了為期一年時間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本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本次實踐的主題時刻圍繞著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和黨組織的純潔性來進行的,著力解決廣大公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一活動深刻地體現了我黨“以人為本”的理念。概括起來就是要,重視“生活世界”,體現人文關懷,彰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4]。
(一)要重視“生活世界”
相對于科學研究的“科學世界”而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生活世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科學體系構建固然重要,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并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科學理論,同樣需要社會實踐對其科學體系進行指導和完善。因此,在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進程中,在強調“科學世界”理論體系構建的同時,同樣要重視以公民利益為根本目標的“生活世界”。人民群眾改造世界、創造歷史,他們是社會活動和實踐主體,因此,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題中之義。馬克思曾說:“人類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可見,滿足生活的需求是公民最根本的追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空洞的理論知識,而是具有堅實的根基的實踐,若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基礎更堅實,則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生活世界”,關注和重視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要關注和重視“民生世界”。現階段,我國的改革正處于關鍵期。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推動了精神文明的建設,群眾的需求也隨之提高,一些社會問題也會突顯出來,如教育、醫療、養老等等與百姓密不可分的民生熱點問題亟待解決。百姓關注的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生活,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民眾的訴求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扎根于人心。因此,想贏得公民對我黨的信賴,就必須推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讓公民真正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想要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就要對民生問題進行關注和重視。將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及百姓的幸福感作為首要工作。
(二)要體現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極為豐富,它體現了我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新變化,嚴肅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強調理論系統科學性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黨的十八大強調,注重人文關懷,加強我國的基礎建設腳步,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使我國公民在教育、就業和就醫方面不會再出現無錢上學、無錢就醫的現象。這些執政理念充分體現了我黨對人民的關心和愛護。第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必須要充滿人文氣息,具有人文關懷的特性。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其整個理論都充滿了人文的氣息,這是該理論對其內在價值的追求。因此,根據馬克思主意理論所創新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本質同樣要體現人文關懷,否則這個理論的核心就不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了。且只有充滿人文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才能真正地引起民眾的共鳴,才能真正地為民眾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才有它的實踐意義。第二,體現我黨在建設中的執政理念充滿了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共產黨的“以人文本”理念和決心。因此,對于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僅僅表達出態度上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體現出共產黨將要徹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和實際行動。
(三)體現人民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最開始是由民生問題所提出的,所以其最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是民生問題。同時在研究的時候也應當體現公民的主體性[6]。主要在下面兩個方面體現公民的主體性。第一,認真聽取公民的呼聲,尊重公民的愿望。民生問題都是涉及廣大公民切身利益的最現實的生產生活狀況,民眾對此感受頗深,可以更加真實、客觀的反映問題,表達對民生的思考和看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公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公民維護自身權利的希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必須充分重視公民的意見,將人民大眾的思想和實際情況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民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只有充分重視人民的主體性,才能進一步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在民眾間傳播、推廣,才能真正使民眾了解并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來指導實踐。第二,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過程中必須要持續發揮公民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與傳播系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宣傳和普及,一方面可以運用網絡媒體,滲透到人民的生活中,進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人民群眾。另一方面,想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能逐步被普通人民群眾認知、了解、使用并應用于實踐的方方面面,僅僅依靠理論宣傳者說教、民眾被動接受這種單向的傳播方式是事倍功半的,必須讓人民群眾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并有所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很多成果都是源于生活、但其本質又高于生活。因此,必須要堅持走公民路線,讓公民成為參加和推動我國民生基礎建設的中堅力量。民生問題始終是人類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根本出發點。只有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才能使馬克思大眾化理論真正地扎根于民眾的內心。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才能使大眾化理論逐漸被人民群眾所接納,進而主動地學習和傳播,并將大眾化理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去指導實踐。堅持以人為本,關心和重視人民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各種實際問題,讓民眾充分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所帶來的人文關懷。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真正地認同大眾化理論,在接納和學習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關注民生問題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解決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民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吳忠民.民生的基本涵義及特征[J].當代社科視野,2008(6):50.
[2]時統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述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10):26.
[3].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共產黨員,2012(23):4-18.
[4]羅詩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生取向[J].理論探索,2011(1):14-15.
[5]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生視角[J].求是,2010(13):58.
[6]羅詩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生視角及人民主體性關照[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0.
作者:王化思 劉燦瑤 單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 上一篇:精細化管理在骨科護理的應用體會
- 下一篇: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傳播和發展的原因